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2.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具有Ta(即MS2)显性核不育基因与Rht1。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与高秆亲本杂交,后代高秆株可育,矮秆株不育,故可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在轮回选择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9年秋引入矮败小麦,采取边研究这育种的策略,经8年9代的选育,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及具特殊优点的料科,积累了轮回选择育种的经验,为改进小麦育种提出了新方法和新经验。现将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问题初步总结分析如下。一、轮选亲本的选配效果引进矮败小麦的第一年用本省代表性品种晋麦2148控制授粉…  相似文献   

3.
莆田农科所于1995年由福建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引入经该院多年改良的春性矮败小麦[2,3,4]。几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在遗传育种上有较高利用价值。它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改进型,具有Tal(即MS2)显性不育基因与Rht10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矮败小麦与太各...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回交群体若干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体,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连续回交三次,共衍生出120份后代群体,通过对各群体的不育株,可育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矮败”基因回交转育的效应。不育株:连续注入父本遗传种质,对其各性状素现影响较小。其株高一般45cm左右,回交几代后,高秆父本衍生的后代略高于中矮秆父本的后代。与可育株相比,其穗子较长,小穗数多,但千粒重较低,开花一般迟2-14d,而早花父本衍生的后代花期也早,迟花父本后代花期较迟。可育株:性状表现与父本关系密切,并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父本,其F1,BC1F1,BC2F1各世代群体株高依父本株高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F1=56.210 0.3194X,YBC1F1=40.435 0.5119X,YBC2F1=21.F687 0.7759X.大穗多花多粒的父本衍生的可育株一般也是大穗多花多粒,千粒重大都表现超父优势,早花父本衍生的可育株花期早于迟花父本后代。  相似文献   

5.
矮败小麦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相似。柱头生活力长达10天。不育株的抽穗期较可育株晚2-5天。株高反及可育株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可育株顶部1-2片叶隔其花粉降落,减少不育株柱头接受花粉的机会,其异交结实率低,平均仅为40-50%。  相似文献   

6.
显性矮秆基因Rht10亚染色体水平导入“中国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4D染色体上携有Ms2-Rht10连锁基因的“矮败”小麦为模拟育种目的基因Rht10的供体,以“中国春”为受体,通过中国春与矮败小麦的杂交、回交,利用同源染色体片段间“交换”的功能,解除Rht10与Ms2(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连锁,将Rht10与其所在的一个染色体片段导入中国春4D染色体相应的部位。测得Rht10与Ms2连锁解除时的交换值为0.12%,验证了Rht10与Ms2属密连锁的基因。Rht10导入中国春后,最初获得的是株高为72cm左右的半矮秆可育的“初级目标植株”,以其自交及中国春回交的后代所得的分离比例证实了Rht10通过交换在初级目标植株中处于杂合状态。初级目标植株自交分离出了Rht10纯合、株高为29.3cm左右(与“矮变1号”株高相当)的模拟育种的“目标植株”。Rht10导入中国春后所得的初级目标植株结实率较中国春原种显著降低,而目标植株则是雄性不育的,这表明Rht10在中国春核遗传背景条件下对普通小麦的育性有明显的负面效应。由于Ms2Rht10连锁中的Rht10基因可以在亚染色体水平上被操作,因此可以利用Ms2所标记的普通小麦染色体作为目的基因载体进行小麦属内染色体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7.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的发现 小麦矮化育种导致了“绿色革命”,矮秆基因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主要遗传支撑。但当今世界小麦育种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已发现、报道的显性矮源均因植株极度矮化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不但存在着“遗传脆弱性的潜在威胁”,而且由于现代小麦育种的理想株高仍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缺少株高在70~80cm左右的单基因矮源。因此,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农业大学麦类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相似文献   

9.
信息动态     
“萍乡显性核不育  水稻”通过鉴定 1978年江西萍乡市农科所在研究杂交水稻无花粉型不育材料杂交组合中,发现两个典败变异株。其后九年多来,他们将其与93个籼稻品种(系)测交,与原父本13代回交。同系不育株与可育株211对姐妹系交,发现不育株与可育株都成1:1分离。又观察31466株可育株自交后代,育性均不分离,说明其不育性与细胞质无关,是受核内一个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控制的。由此论定:这是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材料。  1987年10月8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中国农科院邓景杨以及省内外专家、教授ig人,对萍乡市农科所的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育性的苗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9576 ) ,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 ,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 ,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 72 2 %。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 ,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 ,2类幼苗比例为 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 1× 10 - 5~ 1× 10 - 4为宜 ,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二叶期均可。幼苗GA3反应与成株期株高相关 ,与育性分离结果基本一致。依GA3反应判别育性的准确率 ,室内试验为 96 50 % ,田间试验达 95 15%。较高的温度也可以扩大幼苗间的差异 ,在 16~ 30℃范围内 ,随温度的升高 ,可育株的芽鞘长和苗高明显增加 ,而不育株则变化不大 ,较高温度还可增大GA3处理的效果 ,提高苗期预测育性的准确性。对矮败小麦幼苗GA3反应的生理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小麦雄性不育系WR9501选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具有不育性稳定、遗传力强和易转育等特点。为给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对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败育的生物学特征、遗传模式及与黑麦1RS染色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具有典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形态特征;WR9501花粉碘-碘化钾(I2-KI)染色呈典型败育特征,其育性受显性核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两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属于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类型;黑麦1RS染色体与WR9501的育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小麦雄性不育系WR9501选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具有不育性稳定、遗传力强和易转育等特点。为给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对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败育的生物学特征、遗传模式及与黑麦1RS染色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具有典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形态特征;WR9501花粉碘-碘化钾(I2-KI)染色呈典型败育特征,其育性受显性核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两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属于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类型;黑麦1RS染色体与WR9501的育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春小麦新种质陇矮l号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新创种质陇矮1号的矮秆性遗传规律,2000~2001年对“陇矮1号”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陇矮1号”分别与三个高秆亲本“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陇矮1号”与“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F2代株高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或2对以上隐性基因控制。此外,超亲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还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对各组合回交世代BCl和BC2株高分离结果进行x^2测验,BCl的矮秆株数与半矮秆株数之比为3:1,而BC2的半矮秆株数与高秆株数之比为1:3。因此,推断“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主效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单显性核不育材料遗传特性,对不育株进行人工杂交、自然授粉及诱变处理,创建一个逐年更新的拥有各种变异类型的种质群体,即可变异种质基因库,在种质库内选择可育株,其中F1、F2、F3用集团选育法混合选择,以后各代用系谱法选育具有目标性状的小麦新品种。已选育出优良核不育材料200多个类型及可育株优良材料570个类型,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河南省南阳市  相似文献   

15.
张春利  勇傲强 《麦类作物》1999,19(4):3-5,62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继开  李振宇 《作物研究》2007,21(3):277-279
盐丰47是以光敏核不育系AB005为母本转育的各类型不育系为母系亲本,以多品种混合种为父本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的生态不育特性,构建杂交群体,按照水稻群体育种方案,对其后代进行不育和可育的双向选择,从不育株中选育光温敏不育系,从可育株中选育常规水稻品种.盐丰47是利用群体育种技术选育的第一个常规品种育种成果.该品种米质优、抗性强且极具丰产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一、材料和方法 1.亲本材料来源 协青早不育系的细胞质来自从江西省引进的一种矮秆野生稻。它株型矮、匍匐,分蘖力很强,谷粒瘦小、短芒,叶鞘和稃尖无色,极易落粒,柱头外露,对日照反应不敏感,在当地春、夏播种均能正常抽穗,对野败型不育系具有恢复力。1979年秋于福建厦门从中发现一株雄性不育株,我们简称“矮败”。原始“矮败”雄性不育株,分蘖力中等,花药瘦小,不开裂,呈水浸状乳白色,内含畸形败育花粉,套袋自交100%不育。其矮秆野生稻和原始“矮败”不育株的形态特征如照片所示。 协青早保持系是从不同生态型早籼与晚籼杂交品系中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9.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粳稻不育系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的选育经过,并以矮败型春江95A及其同核异质不育系滇Ⅰ型春江95A等为试验材料,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型春江95A属偏粳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具有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良好、异交结实率高和广亲和性好等特点,其可恢复性不同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另外,还对典败型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其杂种优势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78年,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在研究杂交水稻无花粉型不育材料杂交组合中,发现两个典败变异株,当代与父本回交后,在第二年出现育性分离,不育株与可育株比率为1:1。可育株于第三年未发现育性分离。经过几年田间观察,其姊妹交及与其他品种测交的F1和F2,各代育性情况与上述结果完全一致。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水稻显性不育株,它对水稻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江西发现水稻显性雄性不育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