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种针阔混交林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种针阔混交林群落的调查资料,对2种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结果和物种重要值及群落优势度反映的一致;群落1比群落2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另外,与武夷山风景区比较,结果说明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较高;多样性指数随面积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不受面积大小影响时,Shannon-Weiner指数能更好地反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湛斌    闫新利    陈斌    关庆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224-229
结合林分树种组成、胸径、树高等传统因子,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开敞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指标分析了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旨在明晰紫金山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共包括16个树种,马尾松和栓皮栎在种群密度和断面积上均占有明显优势,是乔木层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林分平均混交度达0.70,属强度混交范畴,各树种混交度以冬青最低;马尾松和栓皮栎在空间结构单元中以优势木和亚优势木为主,其他树种优势木较少;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9,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较低;林分的平均开敞度为0.20,林木生长空间处于严重不足和不足的临界状态;林下缺乏马尾松种群的更新个体,林分最终将演替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营养元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群落演替和土壤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方法]采用时空迭代法,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结果]在同一气候和母质条件下,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群落中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等在剖面分布上的变化趋于一致,且在表层土壤中养分积累作用明显,与凋落物-土壤的分解吸收作用有关。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土壤营养元素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改善后的土壤条件更适合下一代群落的生长。群落自组织、自我施肥能力增强与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相适应。[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种干扰形成的"干扰系统"、群落动态变化以及东北地区次生林保育与生态恢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工林在森林资源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人工林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山西省从壶关的实际出发,针对人工油松纯林所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和威胁性,结合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从多种角度论证壶关县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阐明了壶关县营造针阔混交林势在必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径阶分布近似为反“J”型曲线,落叶松云冷杉林的径阶分布为多峰的反“J”型曲线,呈现出同代林的特征;2个林分的空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546 0和4.149 4。2)2个林分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特征差异不显著,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胸径和树高处于中庸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所占比例为14%和13%,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1%和1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强、极强度混交且胸径和树高占据中庸势态的林木分别占总林木的12%和10%,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3%和14%。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不同优劣程度和混交等级的林木株数比例相差较大;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分中,相同混交状况的林木在不同优劣等级的株数比例相差不大,林分胸径和树高差异不明显。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落叶松云冷杉林需要采取抚育措施以提高其空间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落叶松云冷杉林抚育设计,调整其林分结构,实现林分的空间结构化经营。   相似文献   

6.
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长白山系张广才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老龄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样地内生物多样性特征,如物种组成信息、空间位置、枯死木和外来入侵物种等情况,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初步构建1个3层次结构的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级评价指标25项,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筛选,最终得到由17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对最终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构建出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7.
8.
为揭示自然状态下天然林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规律和机制,选取滇中楚雄西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研究未过火林地和火烧迹地物种的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及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结果表明,未过火林地和火烧迹地内,乔木层中的云南松和灌木层中的厚皮香、斑鸠菊、乌鸦果和草本层中的黄茅等为共同的优势种;火烧迹地的生态恢复初期(4年内),群落垂直结构主要以灌木层和乔木层为主;火烧迹地早期生态恢复过程中,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群落层次由一两层逐渐发育为多层;火烧迹地自然恢复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中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科学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长白山光明林场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对连续1 hm2面积内乔木幼苗和大树进行定位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样地内典型阔叶乔木(水曲柳、紫椴)和针叶乔木(红松、臭冷杉)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 样地内乔木幼苗树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幼苗10 865株,隶属于17个乔木树种,且幼苗全部来自样地内大树树种,未发现样地外其他树种的幼苗;(2)从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在较小的研究尺度上,水曲柳、紫椴、红松和臭冷杉的幼苗均呈现聚集性空间分布;(3)从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的关系来看,在一定的研究尺度范围内,水曲柳、紫椴幼苗与其大树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红松、臭冷杉幼苗与其大树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结论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中主要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的幼苗在较小尺度上多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阔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正相关,主要针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热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3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土壤热状况实测数据,探讨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各层次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及与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日变化振幅越来越小,40cm深度处土壤温度几乎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越接近地表,土壤温度月变化越剧烈;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与净辐射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01);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振幅明显小于表层,且日变化节律也延滞0.5-1.0h;表层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延滞约2.5h,而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则延滞3.5h,同时净辐射与表层土壤热通量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中林木的空间位置和森林功能息息相关,为更好地掌握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在浙江省天目山区设置了30 m×30 m的针阔混交林样地15个,使用全站仪对样地边界和胸径≥5cm的木琴植物个体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同时进行种类识别、挂牌、定位和每木检测,获取基础数据。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3种结构参数表征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上,混交度为0.700~0.900的比例较大,树种平均混交度为0.712。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的林木零度混交和轻度混交的比例不高,中度混交和强度、极强度混交占很大比例。林分空间大小分化差异较小,在空间结构单元里,林分平均的大小比数位0.477,大部分个体分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林分中有近一半的树木处于优势地位,总体优势度有继续上升的潜力。树种问的大小比数有一定差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空间比其他树种略小一些,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 larweolata,短柄抱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等优势不明显,其余树种生长占优势地位。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角尺度为0.500等级的分布频率最大,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33,林分中极少有很均匀和很不均匀的结构单元出现,整体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未来的演替过程中,林分分布有随机分布的趋势。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合理,林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中。图3表4参20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重要属;优势树种为少叶黄杞、米槠、南岭栲、赤楠.表明四新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0.48 hm2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样地植物胸径小于6 cm的植株数占73.89%,落叶植物仅占12.38%.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较多的树种构成了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混交林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混交林生长模型文献的分析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混交林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的营林体制 .随着混交林面积的增加 ,混交林的经营面临着挑战 .迫切需要研究合适的模型用于混交林的生长预测和经营 .混交林生长模拟的难点主要包括多树种、林分年龄、立地指数和竞争效应的表达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仍需要大量的工作 .混交林生长模型按模型的层次可分为单木模型、径级模型和全林分模型 .其中单木模型最适合于描述受不同树种间个体竞争影响的混交林的生长 ,个体竞争的描述是这类模型的研究重点 .文章最后讨论了混交林生长模型的发展趋势 ,包括单木模型的研究、混合模型的研究、三维模型和模拟的可视化及与GIS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具有环境梯度或小尺度生境异质性的群落,a 多样性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测定结果将存在差异。基于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条长 420 m、宽 10 m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a 多样性测度随空间尺度变化的效应,以及 a 多样性测度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取样尺度逐步扩大,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值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表现出一定范围内尺度对样带 a 多样性测度具有强烈影响。综合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尺度变化曲线的估计,云冷杉林样带 a 多样性研究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为 60 m,而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为 90 m,即云冷杉林样带上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明显小于针阔叶混交林样带;2)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上 a 多样性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比云冷杉林样带更趋于多变,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高于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15.
过伐林区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中径级林木的蓄积比重总趋势在下降 ,大径级林木的比重在上升 ,蓄积结构比实验前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杉木檫树混交林根系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蒽酮比色法、Warburg呼吸计法分别研究了杉木、檫树及其混交林吸收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呼吸速率;用愈创森酚法及双缩脲法了根系过化物酶活性、根系浸出液中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结果表明:(1)杉檫混交林根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比对应的纯林小;(2)纯林杉木根系的浸出液电导率和浸出液蛋白质含量比混交林根系大,而檫树根系与杉木系的结果相反;(2)混交林杉木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速率则要明显大于纯林杉木 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木荷×马尾松、木荷×黄山松及其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排序为:木荷×黄山松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黄山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荷混交林较其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固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因采伐强度和方式不同而有巨大差异.以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在不同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至2009年建立的11块1 hm2永久样地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在采伐前后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了采伐强度与恢复时间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内,采伐导致了植被层和土壤表层(0-20cm)碳密度值的减少,其中植被碳密度与采伐强度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y=-0.9x+91.17,R2=0.626,P<0.01),而后,随着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其中植被、土壤层碳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根据植被碳密度与恢复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以生态系统恢复、木材生产与固碳三者兼顾的合适采伐强度为30%,轮伐期为45a.  相似文献   

19.
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杉木生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纯林杉木,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杉生的生长特点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纯林杉木生长落后于混交林杉木。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杉木16年生时单株材积增加了70.10%;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落叶栎类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和麻栎(Q.acu-tissima Carr.)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域的2种典型林分类型。分别在海拔200、400和600 m的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中设置样地,比较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2种类型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增加(P0.05);在200和400 m海拔高度上,松栎混交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落叶栎林。在600 m海拔高度上,落叶栎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松栎混交林。对于各个海拔高度林分来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对剖面总有机碳贡献率为77%~93%。这些结果揭示该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也为当地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