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不同种植时期对甜高粱主要生物性状及成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沈飞  刘荣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81-2683
以“沈农甜杂2号”甜高粱为试验品种,在上海地区进行种植,考察了不同种植期对甜高粱主要生物性状及成糖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初种植的甜高粱的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生长时间和全生长期比5月初种植的甜高粱短;5月初种植的甜高粱的茎秆和叶的总的生物学产量比6月初种植的高出27.82%;推迟甜高粱的种植时间30d左右,可以延长甜高粱茎秆中糖分的保持时间10~14d,并有利于提高甜高粱茎秆汁液中总糖的积累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晋甜2号为材料,对自然生长状态下贮藏甜高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甜高粱茎杆重量、出汁率和总糖量逐步下降,茎汁含糖量逐步增加,气候因素对甜高粱田间自然贮藏的影响极大。在我国北方,如果秋末冬初,气温快速下降至枯霜冻,甜高粱茎秆可以在田间自然冷冻贮藏,直到来年2月上旬平均气温回升到0℃以上为止。在此期间,加工企业可随加工进度,到田间按需收割,从而减少贮藏空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的试验数据,编制了饲用甜高粱种植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饲用甜高粱种植技术的适用范围、基本要求、播前准备、播种要求、田间管理和刈割收获等技术要求,可为河北省地区农牧民提供饲用甜高粱大田生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自然生长状态下贮藏甜高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晋甜2号为材料,对自然生长状态下贮藏甜高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甜高粱茎杆重量、出汁率和总糖量逐步下降,茎汁含糖量逐步增加,气候因素对甜高粱田间自然贮藏的影响极大。在我国北方,如果秋末冬初,气温快速下降至枯霜冻,甜高粱茎秆可以在田间自然冷冻贮藏,直到来年2月上旬平均气温回升到0℃以上为止。在此期间,加工企业可随加工进度,到田间按需收割,从而减少贮藏空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我国甜高粱种植已步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甜高粱具有多样化的用途,比如,可以作为日常的糖料。但在甜高粱种植之后,存在地块根茬问题。一旦根茬问题被解决,其有机质利用率能够极大地提高,也解决了甜高粱来年种植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以甜高粱为基点,对其根茬处理技术予以了对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甜高粱生产生物燃料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中存在的原料不足、产品成本高等问题,根据近10年甜高粱育种与栽培研究成果以及与企业的合作经验,对影响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如品种、种植区域、技术、政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高粱虽有较好的品种,但不能满足所有地区以甜高粱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造成原料基地不足的首要原因。我国的边际土地面积巨大、类型众多,不都完全适合种植甜高粱来生产燃料乙醇,选择种植区域不当是甜高粱种植不足的第2个原因。在甜高粱高产种植、加工技术方面,重视了高产栽培、发酵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忽略了配套技术研究,这是造成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但不足以引导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今后发展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过程中,首先需注意甜高粱品种的多元化,要特别注意选育早熟、高产、高含糖量品种、杂交种;其次根据区域气候特点,选择适宜地区不仅适合种植甜高粱,更要适合甜高粱的储藏和加工;同时研究甜高粱机械化收储运、甜高粱秆连续发酵、糟渣利用等配套技术研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制定中小规模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生物能源研发的国家持续投入机制,保障生物质能产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糖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甜高粱的种植密度入手,研究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甜高粱茎秆糖分累积的规律,以选择该地区甜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其茎秆中总糖含量均经历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M"形变化趋势。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有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密度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与密度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具有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的特点.当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时,茶叶易受到损害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霜冻.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次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叫终霜冻,初、终霜冻对茶树的影响都较大,并且晚霜对茶树的影响更大.在生产上可通过以下...  相似文献   

9.
桂中地区甜高粱品种的引进及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桂中地区种植的甜高粱品种,2008年从我国北方地区引进了6个甜高粱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引种品种在桂中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其中甜选35、甜212和Babush属极早熟品种,甜选116和MN-3466属早熟品种,Sart属中熟品种;Sart茎秆及叶片产量均最高,可在桂中地区作为以茎秆产量为主要生产目标的品种推广应用;甜选116籽粒产量最高,可作为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生产目标的品种推广应用;不同甜高粱品种应根据茎秆锤度最高峰出现的时间适时收获,甜选35、Babush、MN-3466、Sart宜在完熟后2周收获,甜212、甜选116宜在完熟后1周收获。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临夏州1971—2015年6个气象站霜冻(地面最低温度≤0℃)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霜冻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临夏州霜冻天气主要发生在东乡、和政等高海拔地区,全州年、年代霜冻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出现的时间主要在4月、5月及9月的中下旬;各种强度的霜冻日数差别很大,随着霜冻强度的增强,霜冻日数逐渐减少,同时霜冻的强度逐年减弱的趋势明显;4月上旬及中旬的前半旬每日临夏全州至少有1个站点出现霜冻的概率达99%以上,而6月至9月中旬每日临夏全州至少有1个站点出现霜冻的概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1.
蓬莱葡萄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掌握葡萄生育期蓬莱的气象条件和规律。[方法]对蓬莱葡萄全生育期的温度、降水、日照、热量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蓬莱4月中、下旬、5月下旬和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1.5、13.9、19.1和20.6℃,6月初到9月中旬白天大部分时间的温度在25℃以上,8月上旬至10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17.4—25.4℃。蓬莱冬季的平均气温为-0.4℃。蓬莱的年平均降水量为618.6nm。4月中旬到10月上旬的降水量为515.4mm,占全年降水量的83.3%;4月中旬至6上旬的降水量为89.4mm,占整个葡萄生长期降水量的17.3%;6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降水量为300.9m,占整个葡萄生长期降水量的58.4%。蓬莱葡萄生长期的日照时数为1598.6h。[结论]整体上,蓬莱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海阳市苹果和桃树开花期间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剑锋  孙青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98-12600,12616
通过对近7年苹果、桃2个经济品种果树开花期的物候观测,对海阳市果树开花时期的气象条件、4月下旬出现晚霜冻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资料分析,由于地形的影响,海阳市4月份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地区果树的始花期比南部地区早5~8d;≥0℃累积积温和气温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日期是果树始花期的重要气象指标,4月中、下旬晚霜冻是果树开花时期重要气象灾害;针对晚霜冻产生的天气背景及致灾原因提出了晚霜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气温、降水、气象灾情资料及相关部门的灾情资料,分析了2011年黑龙江省主要气候特点,统计并总结了2011年黑龙江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后冬异常低温、夏秋连旱、盛夏暴雨洪涝、风雹和早霜,并讨论了主要灾害对农业、林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等灾害性天气是玉米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变化不大;降水以13.9 mm/10年速度递减;气候变化使锦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大气廓线产品分析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霜冻是一种突发性的低温农业气象灾害,在我国黄淮小麦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冬小麦的稳产影响巨大。针对商丘市2013年发生的冬小麦严重晚霜冻,利用MODIS大气廓线产品分析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以探究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特征。在获取MYD07_L2产品中的表面温度ST和低空可降水量WVL的基础上,分析晚霜冻过程与温湿度时间序列的关系,结合受冻小麦的实测数据,构建温湿度特征空间,分析低温低湿对产量要素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ST和WVL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冬小麦生长的气象环境条件,其极端低温日期与实际的晚霜冻发生日期匹配良好,能很好地反映晚霜冻发生时冬小麦的低温低湿状态;晚霜冻发生过程中温湿度对穗粒数有显著的影响,最低温对穗粒数的影响明显,0℃以下的低温也呈现显著的叠加效应,对穗粒数影响显著;低温和低湿的共同作用对穗粒数有明显影响,小于0℃低温叠加与极端最低温对穗粒数的显著影响相似,能反映晚霜冻对穗粒数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对冬小麦拔节后晚霜冻造成产量影响的早期预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平均气温全疆大部异常偏高;年降水量全疆大部偏少;开春期全疆大部偏早;终霜期北疆大部偏晚,天山山区偏早,南疆西部偏早、东部偏晚;初霜期和入冬期全疆大部偏晚。总体来说,2008年新疆最突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干旱严重。从全疆农牧业气象年景来看,仍为平偏丰年景,气象条件对农牧业生产尤其是对棉花生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