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杜永林 《农家致富》2010,(10):32-32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在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两大栽培理论与技术成果基础上,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以最必需、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2011年示范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指导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永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齡模式与作物群体质量调控的基础上,集成水稻精确诊断与管理而形成的新技术;在理论上,它以高产群体发展的指标?值为依据,通过叶龄诊断,对各器官的生长作定时、定向、定量调控,促进有效高效生长,控制无效低效生长,以最经济的投入,保证高产群体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在叶龄模式,群体质量调控基础上,集成精确诊断与管理技术而形成的水稻栽培模式。它是通过精确播种量、移栽密度,氮肥的总量和前后施用比例、通过水肥的合理促控,使水稻的生长按照预先设计的"水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模式生长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控制水稻病虫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为探索水稻种植最高海拔区水稻产量潜力,检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适应性,探索当地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20 世纪80~90 年代,水稻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调控成果就运用到了水稻栽培中。而水稻精 确定量栽培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叶龄进程,定量化诊断水稻生育过程和器官进程,依照高产形成 规律以定量化衡量群体质量和相关动态指标,然后利用调控方法定量的方法原理全程定量化栽培技术指标, 从而系统集成这两部分,让水稻能够精确定量诊断管理。由此使不同技术运用和相互间的配合都可以事先适 时适量且最大限度发挥利用效率,达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良好目标。而这也是当前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 趋势,其前景很广阔。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极其丰富、世上无以伦比的栽培经验。但作为现代栽培的科学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经历半个世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大体经过三个发展过程:(1)上世纪50~60年代,通过陈永康高产栽培经验的理论总结研究,初步形成了以水稻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主线,"水稻—环境—调控"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的理论体系框架;(2)上世纪70~80年代水稻叶龄模式的建立和80~90年代水稻群体质量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使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诊断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并向模式化、指标化发展,栽培技术向规范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又一创新发展;(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可以通过水稻高产群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诊断指标的定量化、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主要是技术定量的原理和参数求取的方法),设计高产栽培方案,使水稻群体按预定的设计目标发展,高产频频重演,并不断创造新的高产记录。表明了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是对世界稻作理论的新贡献。最后,本文对中国特色水稻栽培科学今后的深化研究的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90年代,水稻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调控成果就运用到了水稻栽培中。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叶龄进程,定量化诊断水稻生育过程和器官进程,依照高产形成规律以定量化衡量群体质量和相关动态指标,然后利用调控方法定量的方法原理全程定量化栽培技术指标,从而系统集成这两部分,让水稻能够精确定量诊断管理。由此使不同技术运用和相互间的配合都可以事先适时适量且最大限度发挥利用效率,达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良好目标。而这也是当前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趋势,其前景很广阔。  相似文献   

7.
四川水稻中大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精确定量栽培是由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等在阐明了水稻形态建成与产量形成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水稻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和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形成的栽培与调控技术。我省自2008年引进该技术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四  相似文献   

8.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由南京农大的凌启鸿教授等有关人士在继承前人有关水稻器官建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系统阐明了水稻形态建成与产量形成的相关生长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的生育进程叶龄模式,同时提出了高产群体特征及数量、质量指标,指出了实现这些指标的栽培途径与按叶龄优化调控的技术,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稻作理论体系。以此理论体系为基础,提出了水稻新的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以往的水稻栽培技术只局限在定性的基础,而精确定量栽培则更进一步的将栽培技术细化精确到量上。  相似文献   

9.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一项增收节支效果显著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必须在掌握水稻高产生育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基础上,着重把握好壮秧精确定量、密度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和管水精确定量等"四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通过精确定量设计,科学合理的确定株行距、基本苗、施肥水平、灌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系统工程;通过叶龄进程,精确定量的施肥,水分调控,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加实粒数,提高千粒重,最终达到节本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陕南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与生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南不同熟期类型水稻品种叶龄与生育进程的研究,总结了陕南3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主茎总叶片数及生育期特性,找出了各类型品种叶龄与生育进程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了适合陕南地区正确的叶龄诊断技术,建立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的生育时期与叶龄的数据指标,从而为陕南地区制定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确定肥、种、种植密度和节水灌溉的一种栽培技术,在理论上,它以高产群体发展的指标值为依据,通过叶龄诊断,对各生育期的水稻生长作定量调控,以最经济的投入,来保证高产群体的结构和形成;在生产技术过程中,采用旱育、培育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综合技术。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强植株长势和抗性,实现穗大、粒多、粒重的高产结构和生产指标。1试验品种简介滇杂35种子株型紧凑,剑叶挺直,株高88—114厘米,穗粒  相似文献   

1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东川的实践应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依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栽培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能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目的栽培技术。在南京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龄模式与控制作物群体质量的基础上,对水稻进行精确诊断与管理相结合的一项现代栽培新技术。该技术是为了构建水稻在抽穗至成熟期形成高光效群体,运用定量施肥调控技术,对水稻各部器官的生长作定量定向管理,达到控制群体、培壮个体、提高积累,最终提高群体的茎蘖成穗率而获得高产。该项技术具有高产、优质、省工、节本、减药、控病的优势。2008年嵩明县严格按照昆明市植保站的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控病增产技术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15.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建立在对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形成规律和栽培调控机理深入了解基础上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包括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和栽培技术的定量三部分。试验应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研究的"优质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繁荣种畜场大面积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6.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以叶龄、伸长节间为判别水稻生理进程的外在指标,精确调控肥水以适应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肥、需水要求,三川镇于2007年引进试验,通过高产攻关试验、示范,主栽品种都实现了历史性高产突破,最高亩产达956 kg。20092011年全镇累计推广10.38万亩,平均亩产707.7 kg,比常规栽培平均亩产605.6 kg,亩增102.1 kg,增16.8%,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水稻多样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多样性精确定量栽培控病增产技术,是把水稻多样性种植技术的生态农业原理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水稻叶龄模式与控制作物群体质量相结合,从而减轻水稻病害的发生,最终提高群体的茎蘖成穗率获得高产。通过试验示范,水稻多样性精确定量栽培控病率达69.6%~100%,产量增幅达21.6%。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叶龄模型在水稻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叶龄模型预测水稻播种至抽穗期的生育进程,与观察值吻合较好,根据叶龄与根,蘖,穗等器官的同伸关系,用叶龄模型预测各器官的发育进程,可用以编制水稻生长日历,预测当年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和器官形成进程,为高产栽培的调控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江苏如皋地区水稻产量水平,进行了单穴不同苗数对"武运粳23号"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单穴不同苗数处理,综合运用叶龄模式及精确定量栽培原理,进一步明确了单本或少本插"小群体"高产栽培的可行性以及主攻足穗大穗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我县水稻最优群体数量,寻找最佳晒田指标,完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水稻高产创建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