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了控制木麻黄毒蛾的危害,巩固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从1989—1990年开展LXNPV病毒防治木毒蛾试验研究。从病毒毒源提取、毒液配制、人工室内外扩大饲毒培养以及林间毒力测定、持效期、喷毒方式、适期施毒、喷毒用量、浓度、病毒加菊酯类农药增效、喷毒器械改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林间大面积推广应用,防治面积达506.6ha,防治效果77.6%以上,有效地控制了虫灾,获得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复配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主要研究白僵菌和苏云金菌以不同量昨配后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效果。  相似文献   

3.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xNPV)杀虫剂:Ⅱ.制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人工饲毒养虫并结合林间防治木毒蛾,回收病死虫尸,获取毒源,添加各种辅助剂,配制成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进行林间大面积防治木毒蛾试验,10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实验表明,丙酮-乳糖共沉法回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回收率可达80.17%。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人工饲毒养虫并结合林间防治木毒蛾,回收病死虫尸,获取毒源,添加各种辅助剂,配制成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进行林间大面积防治木毒蛾试验,10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实验表明,丙酮-乳糖共沉法回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回收率可达80.17%。  相似文献   

5.
6.
白僵菌与溴氰菊酯混用防治刚竹毒蛾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通过应用白僵菌、溴氰菊酯粉及其白僵菌与0 05%和0 075%溴氰菊酯混合粉,对刚竹毒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和溴氰菊酯的混合使用存在着增效作用,以白僵菌加0 05%溴氰菊酯粉(4∶1)防治效果较好,大面积防治平均效果达96%以上,较单用菌粉和药粉效果分别提高14 4%和23 9%,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高虫口林分害虫的严重危害。单独使用白僵菌或溴氰菊酯粉防治刚竹毒蛾药效比不上混合使用的效果,证明溴氰菊酯粉可作为白僵菌粉剂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7.
溴氰菊酯防治松茸毒蛾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又名松毒蛾,1988年在本场横山分场V、VI林班突发,严重受害的面积达266.6hm~2危害致死的马尾松纯林16.6hm~2,1989年扩散到铜山分场。为此,我们用2.5%溴氰菊酯乳油和2.5‰松安粉剂,对该虫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主要研究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以不同量复配后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生产木毒蛾(LymantriaxylinaSwinhoe)核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工艺中,添加对其它的有益昆虫无危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的辅助剂,对LxNPV有一定的保护、增效作用。实验表明,加入甲基纤维素M450,可加强病毒粘着和附着作用,增添荧光素钠或虫胶色素和活性碳作为载体吸附病毒颗粒体有增强对阳光的保护作用,增加各种辅助剂的LxNPV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原始活性残留率高于未增加任何辅助剂的LxNPV。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应用白僵菌Bbfj菌株、苏云金杆菌(Bt)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剂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剂防效好于白僵菌Bbfj和Bt单剂,而且有一定的速效作用;筛选出Bbfj与Bt粉剂以2∶1比例混合防治最适,大规模防治平均效果达90%以上。Bbfj与Bt混合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配制马尾松毛虫复合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不同的苏云金杆菌菌株Bt1.Bt2、Bt3及白僵菌菌株5SO3、LS、GD,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悬浮液,饲喂感染3龄云南松毛虫幼虫。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较强的菌株有Bt2及5SO3,其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值回归方程式为Y(Bt2)=-3.8162+1.1665x;Y(5SO3)=-2.3274+1.0062x。致死中浓度LO_(50)为3.614×10 ̄7细菌/ml和1.917×10 ̄7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2.641天和7.619天。  相似文献   

14.
应用白僵菌Bbm3、Bbta菌株和本地区农民常用的化学农药80%敌敌畏EC、2.5%敌杀死EC对木毒蛾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毒蛾对敌敌畏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敌杀死虽有较好效果,但污染环境,残留大,不宜大量使用;白僵菌Bbm3尽管初期见效慢,但10~15 d防效达95%以上,效果好,属无公害农药。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考虑以Bbm3菌株应用较好,而且持效期长,防效高,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卵孢白僵菌防治舞毒蛾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竹节虫卵孢白僵菌粉剂和松毛虫卵孢白僵菌粉剂对舞毒蛾3~5龄幼虫进行了室内、室外感染试验和野外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室内外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竹节虫卵孢白僵菌粉剂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更强,比松毛虫卵孢白僵菌高8.2%,使用活孢子含量为50亿个/g的菌粉,2 g/m2,施菌16天,可使舞毒蛾3~5龄幼虫室内外感染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8.9%和85.0%;野外施用竹节虫卵孢白僵菌粉剂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感染率达80%以上,确定野外防治舞毒蛾的施菌量为30 kg/hm2,防治时期为雨季。  相似文献   

16.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越冬的马尾松毛虫幼虫上树取食期(4月),喷施含孢量110亿/克,活孢率82.9%,施菌量为37.5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感染白僵菌的马尾松毛虫,每平方米11.3头,蛹期死亡率42.0%,第二年蛹期死亡率26.1%。在马尾松毛虫下树越冬期(11月),喷施含孢量48亿/克,活孢率76%,施菌量为30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越冬期间,马尾松毛虫死亡率32.2%;第二年白僵菌致死率63.3%;第三年白僵菌致死率13.3%。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对木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木毒蛾幼虫对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食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抗虫性较强的木麻黄无性系抑制木毒蛾幼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对木麻黄小枝取食量不超过0.38 g/(头·d),相对生长率不超过0.045 g/(g·d),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不超过67%和60%,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明显较低,但近似消化率变化不明显;而感虫的无性系促进木毒蛾取食和生长,取食量均在0.43 g/(头·d)以上,相对生长率超过0.050 g/(g·d),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在73%和66%以上,幼虫取食后,其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荔枝蝽白僵菌优良菌株的筛选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间采集的自然感染白僵菌的荔枝蝽僵虫,分离纯化菌株,进行不同菌株生长性状培养比较,以及在室内和果园中对荔枝蝽毒力生物测定,从中筛选出生长性状优良,对荔枝蝽毒力最强的菌株Bh1,应用该优良菌株的菌剂与农药混用防治,能有效地控制荔枝枝蝽的严重危害,适宜菌厂大规模生产和在闽中、南地区大面积防治推广。  相似文献   

19.
试验表明:从樟萤叶甲虫尸上分离的白僵菌,经过室内扩大再培养,生产出含孢量100亿/g菌剂,制成手雷式粉炮,用菌量6kg/hm2,防治第1-2代樟萤叶甲幼虫,效果可达72.5%-87.7%;调成2亿/ml浓度的菌液喷雾防治第1代幼虫,效果可达8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