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钾、尿素与有机物料或双氰胺配施对菠菜体内硝酸盐、亚硝酸盐累积量及与其相关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的顺序为:尿素>尿素+鸭粪>尿素+猪粪>尿素+双氰胺; 亚硝酸含量顺序为:尿素>尿素与鸭粪配施>尿素与双氰胺配施>尿素与猪粪配施。有机物料的加入均可明显地增加植株体内NR的活性,在菠菜体内NR活性以:尿素+鸭粪>尿素+猪粪>尿素+双氰胺>尿素处理。在相同的氮肥处理条件下,配施适量的钾肥也能显著地降低菠菜体内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累积和增加NR的活性。随着追肥时间的延长,菠菜体内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也随之降低,特别是NR的活性在追肥后的第12天到18天之间有显著的降低过程。  相似文献   

2.
有机物料对黑土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通报》2015,(6):1347-1351
通过室内好气培养试验,研究了短期内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对黑土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2%和4%猪粪显著提高了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猪粪添加量越高,土壤无机氮含量越高,且随着培养的进行逐渐上升。而添加2%和4%秸秆显著降低了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秸秆添加量越高,土壤无机氮含量越低,且随着培养的进行逐渐下降。添加猪粪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净氮矿化量,而添加秸秆显著降低了土壤净氮矿化量,使无机氮发生了固定。有机物料氮矿化残留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培养7天后猪粪有机氮的分解残留率要远小于秸秆。由此可见,有机物料对黑土氮素转化的影响因其种类和施用量的不同而异,实际农业生产中应合理施用。  相似文献   

3.
尿素与有机肥配施对棕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析尿素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氮库活动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尿素(225kg N·hm~(-2))分别与低量(30 t·hm~(-2))、中量(60 t·hm~(-2))及高量(120、150 t·hm~(-2))有机肥配施条件下棕红壤有机氮库、无机氮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土壤的有机氮含量较单施尿素增加16.3%~85.6%。中、高量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氮素矿化速率(p0.05),加剧无机氮转化强度,与单施尿素相比,无机氮最大矿化量增加52.9~246.0 mg·kg~(-1),有效矿化持续时间延长5 d,转化量增大2.3倍~8.7倍;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氨化强度,加快铵态氮(NH_4~+-N)转化速率。与单施尿素相比,配施有机肥处理NH_4~+-N含量峰值增加2.6~42.6 mg·kg~(-1),平均氨化速率提高7.8 mg·kg~(-1)·d~(-1),转化速率增加1.4倍~8.8倍。一定量配施有机肥(30~120 t·hm~(-2))对土壤的硝化过程无显著影响,但过高量配施有机肥(150 t·hm~(-2)),强化土壤硝化作用,硝化速率较单施尿素提高4.2倍,引起土壤硝态氮(NO-3-N)大量累积。氮素表观平衡结果表明,中、高量配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培养体系氮素表观损失,60、90和120 t·hm~(-2)处理氮素损失量分别较单施尿素增加2.2倍、2.8倍和2.3倍,占总输入氮的27.5%~34.5%,其中,NH_4~+-N转化损失是体系氮表观损失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结果为棕红壤合理培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锌(Zn)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N)素的吸收利用。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的可能机制,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郑麦379’为试材进行壤质潮土培养试验,设置CK (不施N和Zn)、Zn (施Zn 10 mg/kg)、N (施N 0.2 g/kg)、N+Zn (施N 0.2 g/kg+Zn 10 mg/kg) 共4个处理,分析了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4个生育期植株各部位N、Zn含量,土壤NO3–-N和NH4+-N含量及土壤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  【结果】  与CK相比,Zn、N及N+Zn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每盆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提高了不同时期小麦根、茎叶、穗和籽粒中N、Zn含量,且N+Zn处理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Zn和N处理。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下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有所降低,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有所提高,蛋白酶活性有所降低。N和N+Zn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且N+Zn在冬小麦生育后期提高土壤NO3–-N含量的幅度显著高于N处理。Zn、N及N+Zn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NH4+-N的含量,且N+Zn处理提高的幅度高于Zn处理。Zn处理显著降低了拔节期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N及N+Zn处理降低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且N+Zn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程度高于N处理;Zn、N和N+Zn处理均降低了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Zn和N处理显著降低拔节期土壤脲酶的活性,但Zn、N和N+Zn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蛋白酶活性。  【结论】  氮锌配施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促进冬小麦吸收土壤氮素,这是由于氮锌配施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促进了土壤有机氮向铵态氮及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同时降低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了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中可供冬小麦吸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5.
NBPT/DMPP对白浆土中尿素态氮转化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彦霞  李东坡  李莉  武志杰  薛妍  李会彬 《土壤》2012,44(6):947-952
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剂量NBPT、DMPP及其组合对尿素态氮在三江平原白浆土中的转化作用效果.研究表明,NBPT在白浆土上的作用时间不到14天.NBPT可以有效减少尿素的水解,2.5%NBPT效果好于0.5%NBPT.DMPP有效抑制白浆土中NH4+-N向NO3+-N的转化,其有效调控时间长达45天以上,1%DMPP与5%DMPP作用效果相差不大.NBPT和DMPP组合处理作用效果优于仅添加NBPT或者DMPP处理.0.5%NBPT+1%DMPP组合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尿素水解和保持土壤中大量的氮以NH4+-N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烤田对土壤中氮素和与氮有关的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树辉  吕军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02-105,136
在水稻分蘖期对5种不同尿素氮肥水平的小区进行烤田5天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烤田过程中,脲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呈微弱增加趋势。硝酸还原酶活性急剧降低,羟胺还原酶活性呈波动变化,几乎检测不到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土表的铵态氮也呈波动变化,随着烤田时间的增加铵态氮含量降低。土表的硝态氮浓度不断增加,烤田增大了复水后硝态氮向地下水淋溶的趋势。施氮量越多,土表的矿质氮含量也越多。土壤烤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  相似文献   

7.
菌肥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省晋中市石灰性土壤几种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施肥处理施入等量的氮(N)、磷(P2O5),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及微生物氮含量都在逐年增加,其中有机肥+化肥+菌肥处理对提高土壤铵态氮作用明显;单施有机肥处理对提高土壤硝态氮效果显著,与有机肥+化肥+菌肥、有机肥+化肥处理效果差异性不显著;有机肥+化肥+菌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氮效果最明显,有机肥+化肥效果次之,两处理差异显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氮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相关性都不好;菌肥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后,菌肥对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氮最显著(10.09%),铵态氮次之(6.24%),硝态氮不明显(2.05%),因此虽然添加了菌肥,但是没有完全改变"有机肥+化肥+菌肥"仍然是"有机肥+化肥处理"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白浆土中抑制剂不同浓度组合对尿素态氮的转化作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NBPT、DMPP不同浓度的4种组合对尿素氮素在三江平原白浆土转化的影响,以寻求适合三江平原白浆土的抑制剂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抑制剂组合均能有效地减缓尿素水解,抑制NH4+-N向NO3--N的转化,使NH4+-N在白浆土中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含量,减少硝酸盐的产生;0.25%和0.5%浓度NBPT在白浆土中有效作用时间达到10 d以上,低于在黑土和棕壤中的14 d以上,0.5%浓度NBPT效果更好;在培养第80 d,抑制剂组合土壤中仍有54.58%~55.82%的氮以铵态氮形式存在,表观硝化率只有约50%,说明DMPP在白浆土中的有效作用时间可达80 d以上,高于在黑土和棕壤中70 d。4种抑制剂不同浓度组合中,以0.5%NBPT+0.5%DMPP作用效果最好,是适宜白浆土的最佳浓度组合。  相似文献   

9.
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棚室黄瓜生长及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传统水氦管理为对照,进行优化水氮管理条件下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大棚黄瓜氮肥利用效率、氮素淋洗损失及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水氮管理相比,优化水氮管理虽然减少了氮肥用量及灌水量,但黄瓜产量与传统处理无显著差异,黄瓜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处理的硝酸盐含量.随追肥及灌水次数增加,优化水氮管理0-60 cm土层硝态氮呈增加趋势,60 cm以下各土层不同时期变幅较小,W2N2+DCD、W2N3+DCD、W2N4+D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09~33.36 mg/kg,19.03~29.28mg/kg,14.98~25.46 mg/kg,表明氮肥中添加DCD有效抑制了N03--N向下层土壤的淋洗.初瓜期、盛瓜期、末瓜期各处理0-18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大小顺序为W1N1>W2N3+DCD>W2N2+DCD>W2N4+DCD>W1N0.施用氮肥及DCD处理的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W1N1的铵态氮含量.W2N4+DCD比传统水氮处理氮肥用量减少56.88%.灌水量减少33.30%,初瓜期、盛瓜期、末瓜期比传统水氮处理硝态氯累积量分别减少62.93%,74.42%,69.35%,极大降低土壤氮素的淋洗风险,综合来看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0.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12,他引:55  
在高肥力麦田中,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下降,单位氮肥的增产量递减。氮素养分的损失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而且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为了提高氮肥的增产效益及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冬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与普通尿素单施相比,无论是相同施氮量还是减少30%的施氮量,冬小麦子粒产量都极显著增加,而且子粒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或不降低;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1.
长期地膜覆盖对土壤许多理化性质产生较大影响,但对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重点研究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定位实验站(1987年开始)内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期的地膜覆盖可以增加NO2^--N的积累,并抑制NO3^--N的迁移,但对NH4^+—N的含量则影响不大;而且覆膜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索的矿化,从而加速了NH4^+-N和NO3^--N的释放进释.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比单一施用有机肥更能促进土壤的N素矿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苏丹草-黑麦草轮作的4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施肥对饲草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NPK)明显增加苏丹草、黑麦草产量,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年度两季饲草产量分别比PK处理(不施氮肥)增加312.9%,339.8%,231.7%,223.1%,分别比NK处理(不施磷肥)增加26.9%,20.2%,23.3%,25.9%,分别比NP处理(不施钾肥)增加17.9%,17.3%,21.7%,23.2%。氮磷钾肥配施可以促进饲草的N素吸收,4个年度饲草氮素总吸收量分别为500kg/hm2,311kg/hm2,450kg/hm2,428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提高饲草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且4个年度中NPK处理均高于NK、NP处理。氮磷钾肥配施维持轮作系统中氮素的平衡,也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盈余,4个年度NPK处理的氮盈余量均低于NK、NP处理。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NK、NP、NPK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高于CK、PK处理,并且苏丹草试验期高于黑麦草试验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NAM添加剂在水稻减氮施肥的情况下,对土壤NH4+-N、NO3--N含量、水稻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验证利用NAM添加剂减少当地水稻施氮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施用NAM添加剂,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土壤NH4+-N保持较高的水平,延缓土壤NH4+-N向NO3--N的转化,减少氮素损失,从而保证总有效氮能够满足作物后期的生长需要。NAM添加剂能够有效地增加水稻产量,常规施肥不添加NAM处理的产量为9676.93 kg hm-2,与常规施肥添加NAM的处理差异显著,而与减氮20%添加NAM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33.94%相比,NAM添加剂能够将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到40.58%,并且氮肥的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增加。研究试验表明,在欲节氮减肥的水稻生产中,NAM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就缓释尿素对土壤脲酶活性,土壤有效态氮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1)普通尿素(U);2)U+脲酶抑制剂LNS(SRU1);3)SRU1+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SRU2);4)SRU1+硝化抑制剂3,5-二甲基吡唑(DMP)(SRU3)。结果表明,在整个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L.)生育期内,SRU1、SRU2和SRU3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低于U处理,且SRU2、SRU3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小麦成熟期,SRU1、SUR2和SRU3处理土壤有效态N含量显著高于U处理(p<0.05);SRU1、SRU2、SRU3处理小麦的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略高于U处理,但是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植模式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氮素淋失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索砒砂岩与沙的最佳混合比例,使其大规模应用于毛乌素沙地土地整治,发展农业种植,防止地下水污染.本文进行了不同比例的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种植玉米的小区试验,在玉米生长期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测其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混合比例下复配土的氮素淋失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铵态氮含量在各混合比例的复配土中较低,均在2.5 mg/kg以下,未出现累积情况;(2)砒砂岩与沙在不同的混合比例下均存在硝态氮淋失;(3)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为1∶2时,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 cm,且无机氮累积量最高,其玉米产量高达9 900 kg/hm2.对种植玉米而言,推荐采用1∶2的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进行推广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水平对深层包气带土壤氮素淋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为研究深层包气带土壤中氮素的迁移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142.5、285和427.5kg/hm2)对夏玉米种植期间0~500cm包气带土壤中氮素淋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NO3--N、NH4+-N和总氮有显著影响,施氮越多,NO3--N、NH4+-N和总氮在土壤中的淋溶累积也就越多,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中氮素的淋溶累积含量随着夏玉米生长逐渐减少。在0~200cm土层中,收获后不同施肥水平土壤中NO3--N和总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多,285kg/hm2施氮水平NH4+-N累积量最多,427.5kg/hm2施氮水平NH4+-N累积量最少,但相差不超过0.1kg/hm2,收获后土壤中氮素累积量有损失。夏玉米生育期间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NO3--N、NH4+-N和总氮的影响深度主要为0~145cm。粉砂壤土中氮素更易累积,砂质壤土中氮素较易随水分淋溶至下层。142.5kg/hm2施氮水平可有效减少NO3--N在土壤中的淋溶损失,降低土壤中NH4+-N和总氮的含量,对地下水构成的潜在污染风险最小。北京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深,NO3--N不易淋溶至地下水,但长期大量施用氮肥、田间土壤大孔隙的存在等会加速NO3--N向深层土壤迁移,对地下水水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氮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龙  赵维俊  车宗玺 《土壤》2013,45(4):616-622
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祁连山东、西段青海云杉林土壤全氮和有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特征.结果表明:①祁连山东、西段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78 ~ 7.89 g/kg和1.50~4.39 g/kg,6.33 ~ 24.96 mg/kg和0.37~23.60 mg/kg,5.23~ 20.74 mg/kg和0.20 ~ 10.19 mg/kg,各氮素形态含量均是祁连山东段大于祁连山西段;在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中土壤铵态氮为土壤有效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所占比例在祁连山东、西段分别为70.58%和87.58%.②在祁连山东、西段0~ 10、10~ 20、20 ~ 40 cm土层中,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不同土层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均是祁连山东段显著高于祁连山西段(P<0.05);祁连山东、西段土壤铵态氮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仅在20~40 cm土层中差异显著(P<0.05);硝态氮含量在祁连山东段随土层的加深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西段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东、西段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 10cm土层差异不显著(P>0.05),在10 ~ 20 cm和20 ~ 40 cm差异显著(P<0.05).③祁连山东、西段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异系数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除土壤硝态氮在祁连山西段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异为强变异性外,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祁连山东、西段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异均为中等变异.④祁连山东、西段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揭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变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非石漠化的黑色石灰土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分别高达11.61和38.01mg·kg^-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中氮素含量逐渐减少。统计表明非石漠化土壤与轻度石漠化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2)土壤铵态氮含量表现为表土层高于心土层,而硝态氮在剖面中分布规律不一致。(3)土壤氮素含量随时间有明显变化。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在7月达到峰值,然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至11月或翌年1月又逐渐增加。(4)土壤有机质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一元二次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1和0.949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743。喀斯特地区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对防治石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