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及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在3个蔗区的5个试验点对4个不同甘蔗品种(系)的分蘖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显著性、相关性、变异系数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显著,分蘖率和分蘖苗数对有效茎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分蘖农艺性状的差异将甘蔗分为低分蘖甘蔗品种(系)(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和高分蘖甘蔗品种(系)(桂热2号、凉蔗03-81),与高分蘖甘蔗品种(系)产量相关性最高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茎数(0.76**),低分蘖甘蔗品种(系)则是单茎重(0.83**),高分蘖(0.64*)和低分蘖品种(系)的分蘖率(0.68*)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茎数对2种类型甘蔗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子;分蘖苗数和分蘖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综上所述,分蘖可以显著提高有效茎数,从而影响甘蔗产量,且影响甘蔗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一  杨文钰  张霞  雍太文  刘卫国  苏本营 《作物学报》2013,39(10):1871-1879
间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技术,而遮阴限制间套作大豆产量,且间作和套作大豆被遮阴的生育时期不同。为明确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桂夏2号、南豆12、南冬抗22、E61和C103遮阴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各形态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前期遮阴(VER1和VER2)对主茎长、主茎长/茎粗等主茎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主茎长、主茎长/茎粗比值平均比对照分别高45.75%,93.64%;后期遮阴(R1R8和R2R8)对分枝数和底荚高度等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分枝数平均比对照低29.97%,底荚高度平均比对照高28.59%;各品种产量受前后期遮阴影响程度不同,R/V比值低于1.4的品种产量受前期遮阴影响更大,R/V比值大于等于1.5的品种产量受后期遮阴影响更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长、第一节间长、分枝高、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是间接反映大豆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粤引8号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从美国引进选育的特早熟高糖、高产、多抗甘蔗品种.该品种萌芽较好,分蘖力强,前期生长较快,植株高大,中茎,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丰产潜力大,前期糖分高,适合糖厂早期开榨.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粤引8号平均蔗茎产量101.0t/hm2,含糖量15.00t/hm2,11月甘蔗蔗糖分达14.38%,11月~次年2月蔗糖分平均为14.87%,产量和糖分明显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柳州蔗区种植的甘蔗优良新品种,提高蔗区产量和品质,优化品种结构,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136 为对照,选择桂糖55 号等4 个甘蔗品种在柳州市柳江区进行了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糖47 号蔗茎产量与对照相当,但蔗糖分较低,应进一步观察其蔗糖分表现再评估是否推广;桂糖51 号属大茎品种,株高中等,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产量高于对照,前期(10 月)蔗糖分高,平均蔗糖分与对照差异不大,属早熟高糖高产品种,可重点关注并扩大推广;桂糖55 号中大茎,植株高大,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产量高于对照,属早熟高糖高产品种,也应重点关注并扩大推广;云蔗08-1609 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与对照相当,分蘖力一般,产量表现一般,蔗糖分与对照差异不大,属早熟高糖品种,可进一步观察其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5.
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蔗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甘蔗行间间种菜用大豆,研究不同大豆品种、不同播期及不同间种密度对蔗田土壤N、P、K及有机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田间管理和施肥情况下,不论是不同的大豆品种,播期还是间种密度,间作蔗田土壤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甘蔗单作后,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甘蔗间种大豆则有利于降低相应养分含量的下降幅度,提高有机质含量。说明合理的间种可以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持地力。综合3个因素来看,以2月中旬间种1行中熟大豆品种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属中亚热带蔗区,常年种植甘蔗近10万亩。广大蔗农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蔗地经济效益,习惯在蔗行间套种大豆、玉米,洋芋等作物。但是,等行距植蔗,玉米、大豆前期比甘蔗生长快,长势旺,对甘蔗有一定荫蔽影响,严重影响蔗苗生长、分蘖.特别是玉米株高叶形松散,成熱迟对甘蔗中期拔节伸长影响更大。甘蔗苗期氮肥用量大,造成黄豆早期徒长,空荚率高。结果,间种作物的增产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们为了改善蔗地通风透光条件,利用蔗地前期裸露的空间优势,自1982年以来,对蔗地合理间套种的增产增益效果进行了研究。将甘蔗1米等行改为宽窄行(宽行133厘米、窄行67厘米)种植,在宽行套种经济价值高的  相似文献   

7.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单作)和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 kg hm–2和减量施氮,300 kg 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连续3年对甘蔗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相比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在2010年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但2009、2011年和3年均值都表明间作模式对甘蔗产量无显著影响。3年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甘蔗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对甘蔗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甘蔗茎粗、有效茎数和单株产量,与甘蔗单作相比,2009年的甘蔗-大豆间作显著降低了甘蔗有效茎数,2011年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甘蔗茎粗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大于甘蔗单作。相关分析表明,甘蔗产量与甘蔗单株产量、有效茎数和株高均呈正相关,其中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甘蔗产量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显著,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也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节约成本和维持甘蔗产量来考虑,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间种条件下甘蔗和菜用大豆的经济效益,筛选出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与菜用大豆相匹配的菌肥,以2个根瘤菌菌肥CW和XFN-1和2个菜用大豆品种‘七星1号’和‘华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品种与根瘤菌菌肥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种下,接种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使‘七星1号’和‘华春4号’2个品种的结瘤能力都显著提高;‘七星1号’的产量接菌后降低,不显著,而‘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产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评价根瘤菌菌肥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应以产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直接利用大豆品种的结瘤能力不能很好地评价菌肥与品种的匹配性,因此‘七星1号’与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不匹配,‘华春4号’与CW根瘤菌菌肥匹配性好。间作条件下,‘华春4号’不接菌处理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7846.9 kg和9499.9 kg,效益分别为28249元和19000元;‘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9418.0 kg和11172.0 kg,效益分别为33905元和22344元;收获鲜荚的效益远高于收获荚秆的效益,接种CW根瘤菌菌肥比不接菌处理增收20%。‘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大豆单株多粒荚数、多粒荚重、百粒鲜重都显著提高,而其他农艺性状无影响,说明生物固氮的氮素能够协调大豆营养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新台糖22’、‘桂春2号’、‘柳豆3号’和‘桂春8号’为间作套种试验材料,研究探索不同大豆品种、不同播期及不同间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管理和施肥条件、种地养地、保证甘蔗品质和产量的前提下,以第2播期间种2行中熟大豆品种效果最好。综合经济效益最高的是第2播期间种2行的晚熟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0.
低氮胁迫对不同甘蔗基因型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甘蔗基因型在低氮胁迫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等方面的表现,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对04系列6个甘蔗新品系进行新植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4/1028、04/1531、04/522、04/539、04/2299、04/109在出苗率、茎径、有效茎、产蔗量及含糖量方面均明显超过CK。其中04/539耐低氮胁迫能力较强,产蔗量及含糖量分别为104.81 t/hm2、15.04 t/hm2,比CK增加17.46%和15.04%。低氮胁迫对各参试甘蔗品系的分蘖率、蔗茎伸长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筛选固氮甘蔗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对广西新植蔗和宿根蔗茎伸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11年广西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旬茎伸长量和气象资料, 分析宿根蔗和新植蔗在气象因子影响下茎伸长的差异。结果表明, 新植蔗和宿根蔗茎生长具有明显差异, 新植蔗茎伸长期茎高明显大于宿根蔗, 进入茎生长期时的茎高本底值较小, 茎总伸长量较大但其伸长期较短。多数气象因子与新植蔗、宿根蔗旬茎伸长量极显著相关(P<0.05), 且对新植蔗的影响大于宿根蔗。对新植蔗、宿根蔗茎伸长起直接正作用的主要因子均为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最高气温, 起直接负作用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气温、气压, 积温、降雨量则通过其他气象因子起明显的间接作用。旬茎伸长量对降雨量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 新植蔗滞后期多为2旬, 宿根蔗多为1旬, 新植蔗对日照时数的响应也存在滞后现象, 两者对温度类气象因子及相对湿度均无滞后。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甘蔗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参加2005—2006年区域试验的11个甘蔗新品系的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公顷含糖量、茎长、茎径、萌芽率、单茎重、有效茎、分蘖率,说明甘蔗公顷含糖量和茎长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为甘蔗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α-萘乙酸(NAA)和激动素(KT)浸种对新植蔗产量、根系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完善甘蔗优质高产抗倒伏化学调控技术理论基础,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栽培甘蔗品种桂糖29(GT29)、桂糖42(GT42)、桂糖49(GT49)和桂糖55(GT55)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配比NAA/KT浸种对新植蔗茎叶鲜重、根系活力、根系形态结构和茎秆抗折断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NAA/KT在20~40时,GT29和GT42根系活力、总根长和根体积相比对照显著增加。田间试验中,NAA 25~50mg/L配合KT 1mg/L浸种处理对收获期甘蔗叶片鲜重、根系发育及茎秆抗折断力促进效果最优,其中2019和2020年试验中4个品种叶片鲜重和产量均比对照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33.0%、39.0%、43.7%、27.4%和44.9%;茎秆抗折断力平均增加26.0%。综上所述,NAA/KT浸种处理提高了新植蔗叶片鲜重和蔗茎产量,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发育;田间条件下用NAA 25~50mg/L和KT 1mg/L浸种可显著增加新植蔗收获期产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干重以及茎秆抗折断力,进而提高甘蔗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种植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度盐碱地上进行大田试验,选用3个耐盐能力不同的花生品种(系),采用垄作覆膜和沟作覆膜2种种植方式,探讨盐碱地花生种植方式对不同品种(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提高盐碱地花生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耐盐能力花生品种(系)主茎高和侧枝长自花针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垄作覆膜种植方式高于沟作覆膜方式;叶片、茎(叶柄)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可用Logistic生长曲线很好的拟合,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最大R2为0.9976。垄作覆膜方式可使耐盐品种(系)叶片和茎(叶柄)的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提高27.54%~41.04%和12.2%~40.06%,叶片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延长2.3~3.3天,茎和叶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提前1天左右;使盐敏感品种叶片Vm降低25.71%,叶片Tm提前1.4天,茎和叶柄Tm推迟1.2天。各品种(系)在2种种植方式下的叶面积指数(LAI)高峰均出现在结荚期,耐盐品种‘白沙1016’在垄作覆膜方式下LAI最高达5.52,盐敏感品系HZ17最低仅为3.35。垄作覆膜方式下耐盐品种‘白沙1016’产量最高达3925.65kg/hm2,沟作覆膜方式下盐敏感品系HZ17最低,仅2486.7kg/hm2。耐盐品种‘白沙1016’更适合于盐碱地种植,并采取垄作覆膜的种植方式为佳。但品种自身耐盐能力较种植方式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is an important crop for both sugar and biofuel production. However, the sugarcane breeding process has resulted in modern sugarcane cultivars with a narrow genetic basis. To broaden the genetic basis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sugarcane cultivar development, we documented the peidgrees of representative sugarcane culativars widely used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recruited more than six thous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for sugarcane, and assess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s beween representative sugarcane cultivars and their potential ancestry accessions. The SSR gentoyp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USA and Chiniese cultivars had low genetic diversity, specifically the Chinese cultivars. The USA sugarcane cultivars experienced high presure of selection for sugar content as they ha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S. officinarum, followed by Chinese cultivars, S. robustum, and S. spontaneum. The sugarcane accessions assessed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and four groups through cluster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pectively. S. spontaneum as a potential ancestor contributing to the stress tolerance of sugarcane cultivars was grouped into distinct clusters, and S. officinarum was grouped with sugarcane cultivars in both countries. S. robustum did not seem to contribute to the sugarcane cultivar development in China, bu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USA cultivar development.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d a collection of easy to use SSR markers, but also detail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ultivars in the two counties, which will be referabl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broaden the genetic basis of sugarcan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6.
粤糖系列甘蔗品种产量因子间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粤糖系列10个甘蔗品种的历年选育试验数据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等方法,分析蔗茎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密切程度,以及各因子对产量的相对贡献大小。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正相关(0.643**和0.650**),与茎径相关不显著(0.025),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正相关(0.234**),茎径与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负相关(-0.416**和-0.257**);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其构成因子都呈极显著正相关(0.854**、0.836**和0.741**);多元回归方程为y=0.235x1+0.370x2+48.795x3-202.674 (ry.123=0.924**),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效应和直接决定系数都最大(0.696和0.485)。以上分析都表明,相对于茎长和茎径,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关系最密切,对蔗茎产量的贡献最大,增加有效茎数可显著提高蔗茎产量。有效茎数是影响蔗茎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品种高产选育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甘蔗高产育种中,应首先考虑对有效茎数的选择,其次考虑对茎径和茎长等影响蔗茎产量重要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摘要:对抗病品种应县小黑豆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互作及田间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县小黑豆为抗扩展品种,对SCN3明显抑制J2向J3,J3向J4的发育,并且对SCN3的雌雄分化有一定影响。在抗病植株上观察到的J4大部分是雄虫,雌虫极少,而感病品种辽豆15上,SCN3各龄期之间发育正常,根内J4大部分为雌虫。应用冰冻切片技术对线虫侵染后抗感品种根系组织进行切片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抗感品种的组织病理学反应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产生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反应,表现为根内线虫虫体附近根组织细胞有坏死现象发生,而感病品种辽豆15则无坏死现象。并且观察到抗病品种根内产生的合胞体。  相似文献   

18.
光照强度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同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套作荫蔽环境下, 光强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直接因素。本试验通过设定不同光照强度, 分析不同大豆品种的光合特性、光合同化物和叶片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昼夜变化, 明确光强对大豆叶片结构和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了解品种间差异, 以期为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耐阴品种南豆12和敏感品种桂夏3号为试验材料, 分别设置CK (正常光照, 遮光度0)、A1 (一层黑色遮阳网, 遮光度10%)、A2 (两层黑色遮阳网, 遮光度36%) 3个不同光照强度。结果表明, 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 2个大豆品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生物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 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叶绿素b含量逐渐上升。同一大豆品种在相同处理下叶片蔗糖和淀粉含量昼夜变化差异显著。正常光照和A1处理下的大豆叶片蔗糖含量昼夜变化呈双峰曲线, 波峰分别出现在16:00和次日6:00, A2处理下南豆12蔗糖含量昼夜变化呈单峰趋势, 峰值出现在16:00, 为32.80 μg g -1。淀粉含量昼夜变化呈单峰曲线, 最高值均出现在21:00, 且耐阴品种大豆在A2处理下蔗糖和淀粉含量日变化幅度大于敏感品种大豆。大豆叶片超微结果表明, 弱光处理下大豆叶片叶绿体结构完整, 无破碎现象, 相同品种在同一处理下淀粉粒与叶绿体截面积比值昼夜变化显著, 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耐阴品种变化幅度大于敏感品种, 最大值均出现在21:00。因此, 随着遮阴程度增加, 大豆叶片生物量积累减少, 光合作用降低, 但耐阴品种在适度遮阴下通过调节光合器官结构的昼夜变化而保持良好的光合作用, 以更好地适应荫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