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lkt50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lkt50向大豆品种东农48和品系东农96-02导入.通过卡那霉素筛选,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初选转化植株,进一步进行PCR、Southern blot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14株卡那霉素抗性材料中利用nptII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有7株PCR阳性,利用lkt50基因特异性引物有2株PCR阳性,并且2株Southern blot及RT-PCR检测均呈现阳性,因此认为花粉管通道法可以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3.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花粉管通道法的转化原理,转化水稻了得的成果,外源DNA导入水稻后引起遥变异性状,转化水稻的操作方案,影响花粉管理法转化水稻的因素,用该法转化水稻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培育抗穗发芽的种质资源,以13个小麦品种(品系)的植株体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进行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Anti-TrxS,与穗发芽抗性有直接关系)的遗传转化。花粉管通道法共处理小花2036朵,收获T0代种子1616粒,结实率为79.4%,将T0代种子大田点播成株行,T1代共出苗1424棵,出苗率为88.1%。对T1代苗按品种和处理组合的方式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株系取10个单株分别提取叶片基因组DNA,然后将单株叶片DNA等量混合,进行株系基因组DNA的PCR检测。检测结果为31个株系中有16个株系呈阳性反应。子房注射法共转化豫麦49、豫麦70、豫麦18、郑新991和95519等5个小麦品种(品系)的小花1206朵,收获种子89粒,结实率为7.4%,T1代共出苗41棵,出苗率为46.1%。对郑新991T1代株系(12棵幼苗的叶片基因组DNA混合样)进行PCR检测,电泳结果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对132株D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5株阳性转化植株。再将获得的5株D1代阳性转化植株的种子放在温箱中发芽,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2株D2代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植株。用X-Glue溶液对转Bt基因132株D1代植株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发现阳性反应。另外,本实验还采用荧光制片方法从植物组织结构的角度证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方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可行性,并提出花粉管通道方法操作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6-20h。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以辽宁20年代、辽宁当代以及与辽宁近纬度的美国俄亥俄州当代育成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4个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籽粒品质的差异,以及不同磷酸二铵施肥水平对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试验采用的品种而言,俄亥俄州立大学更注重籽粒脂肪含量的改良,而且遗传获得较大,而辽宁省育成的新品种其脂肪含量也比老品种稍高一些,蛋白质含量则有所下降.就品种来说,老品种Mukden的品质最好,蛋脂总含量高达64.7%,辽宁新品种中辽豆12号最好,俄亥俄新品种中OhioFG1最好.蛋白质含量以Mukden含量最高,达44.85%,脂肪含量以Darby含量最高,为21.39%.与不施肥相比,150 kg/hm2、300 kg/hm2磷酸二铵施肥处理会使各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得到提高,脂肪含量有所降低,从不同来源品种组平均值来看,施用磷酸二铵300 kg/hm2的处理,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高于150 kg/hm2处理,脂肪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25份大豆品种的种子在纸上、纸间、砂、蛭石和海绵几种基质上的发芽试验,从种子发芽速率、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是否便于操作等方面分析,明确了大豆种子发芽以蛭石和海绵基质效果最好。海绵又具有比蛭石操作方便、环境清洁、易消毒、经济,可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是目前大豆种子室内发芽试验较为理想的基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大豆品种对钾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钾高效大豆品种九农15和低效品种GD8521为试验材料,在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钾浓度处理下植株干重及各部分钾含量、钾积累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分析其吸收及利用钾素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钾高效品种相对干重显著大于低效品种,高效品种植株各部分钾含量分布均匀,在低钾胁迫下根系和叶片中的钾含量均高于低效品种,表现出了对钾的高效吸收和利用特性;而低效品种吸收的钾却富集在茎秆中,说明钾在植株体内的运输受到阻碍.由此可见,钾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情况如运输、同化是植物钾效率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光合速率的提高对大豆产量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波高和南农94-156杂交所构建的RIL群体对4个光合性状QTL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与光合速率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而4个光合性状间除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外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分别检测到1、2、1和2个QTL位点与光合速率(O连锁群)、气孔导度(A1和D1b W连锁群)、胞间COz浓度(G连锁群)和蒸腾速率(H和M连锁群)有关,相互间均不共位,前3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略低于10%,而后3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行距对大豆竞争有限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不同行距引起大豆生长竞争.当某一因子的直接供应不能满足群体生长的需要而成为限制因子时,竞争便开始.本文主要从基因型、光、水、养分和杂草等5方面综述过去40年行距变化对大豆竞争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对行距变化的反映不同,其依赖于季节降雨和灌溉.有限结荚习性类型可获得较高产量,抗倒伏的大豆品种适于窄行种植.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在一定的行距条件下也可获得最佳产量.与宽行大豆种植相比,窄行大豆栽培增加光截获(LI),其原因在于LAI、消光系数的增加及分枝类型品种的选择.水分利用效率和蒸发蒸腾作用不受行距影响,但在灌溉条件下产量增加.行距变化对养分吸收影响较大,随着行距的减小,植株产量和N、P、K的吸收均增加,且增加幅度受施肥水平制约.行距不影响N素的固定.行距不影响杂草密度、萌发高峰及持续时期,但在窄行栽培条件下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及干重,再配以适量的除草剂可获得良好的除草效果.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大豆生理反应、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及转运,不同冠层的光能利用以及土壤环境的变化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大豆耐旱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重和茎叶干重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旱型材料.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旱性的根系性状指标.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对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亲本闯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的遗传均为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模型,后两者主基因间有连锁(重组率4.30%,1.9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6%~91.81%%,多基因遗传率为2.99%~24.75%;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各主要由1对主基因控制,另1对效应较小,3个性状的改良均着重在主基因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磷效率是复杂的数量性状,有一系列基因参与其中.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对影响大豆磷效率的加性和上位性QTL同时进行定位,比较在两种磷条件下的大豆磷效率QTL的表达差异.采用5个指标评估大豆的磷效率,包括:茎干重、根干重、根冠比、磷利用效率和磷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在8个连锁群上分别检测到3个和12个加性的QTL,可解释4.0%~13.8%的表型变异;另外,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分别检测到12对和7对互作的QTL,可解释3.3%~19.9%的表型变异.本研究的QTL定位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大豆在不同磷条件下的磷效率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8个品种分别在V_3、R_1、R_3期渍水14天、20天和30天测定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R_1期是大豆渍害的敏感时期,此期渍水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品种不同,下降的幅度差异较大宝交83—5029、合丰25下降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我国栽培大豆82个代表品种和野生大豆部分群体的脲酶等位酶。本实验室条件下脲酶快带Rf=0.54-0.59,慢带Rf=0.36-0.43,与文献报道一致。所分析82个品种快慢脲酶变异体约各半,各等位的分布与该品种的产地无上关性。在已分析的野生大豆群体中,也发现脲酶存在快带和慢带两种变异。所以大豆脲酶基因的突变可能发生在野生大豆的天然群体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