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新农村》2010,(6):31-31
<正>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新技术是以稻为主,充分发挥稻、虾共生互利作用,利用稻田所提供的温、光、水、肥、饲等资源条件,养殖龙虾的新技术。这  相似文献   

2.
陆银 《农技服务》2003,(1):27-29
<正> 青虾又称河虾、日本沼虾,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的名贵虾类。稻田养殖青虾是在不破坏稻田耕作层的前提下,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虾,充分利用稻虾共生互利关系,使  相似文献   

3.
方锦宏 《农技服务》2014,31(7):202-202
<正>稻田养鱼足他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一体开发利用的养殖技术。一、稻田养鱼的生态作用稻田养鱼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殖方式,它发扬了湖泊养鱼和池塘养鱼的优点,克服这两种方式的不足,具有稻鱼互利的生态意义。在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水稻和鱼之问是共生关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大量的稻田杂草和水稻争夺肥料,若消灭了田间杂草,稻谷将增产10%以上,稻阳养鱼减少了杂草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殖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殖,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种养共生互利,本文介绍了稻田养蟹技术。  相似文献   

5.
范伟  陈斐 《农家顾问》2014,(4):46-47
<正>"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提高,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稻田养鱼是一种共生互利生态养殖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可增产成鱼约20千克,水稻增产约10%。(1)稻田选择。选用光照强、水源足、排灌便利、保水性好、便于管理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物种互惠共生,提出了有效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丰收的目地,并阐述了稻田养泥鳅鱼技术。  相似文献   

8.
一、稻田生态养鱼技术 稻田养鱼是一种共生互利生态养殖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可增产成鱼约20千克,水稻增产约10%。 (1)稻田选择。选用光照强、水源足、排灌便利、保水性好、便于管理的田块。  相似文献   

9.
王德生 《新农业》2005,(6):13-13
稻田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同一生长季节里,既种水稻又养河蟹。这是一项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与养殖巧妙结合的新模式。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因而减轻了农业污染.稻蟹能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共生互利.获得稻丰蟹肥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云南农业》2004,(10):22-22
一、养青虾稻田选择。养青虾稻田应选择在排水比较方便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有条件的地方 ,则集中连片更佳 ,以便管理。二、稻虾共生的田间工程。养虾稻田应开挖环沟或“田”字形田间工程。环沟形工程为沿田埂四周开挖一条宽2~3m ,深0.5~1m的环形虾沟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还需要积极开展稻蟹共作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健全养殖标准、扩大养殖规模、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符云俊 《农家科技》1998,(12):22-23
<正> 以往稻田养鱼只能在冬水田,且只能种植一季水稻,无法种植小麦、油菜。稻麦(油)两熟全年稻田养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技术是自然免耕技术的深化,主要由稻麦免耕垄作技术、小春季沟内寄养鱼种技术和大春季微流水养鱼技术组合而成:①深沟窄畦高田埂,田间全年表积水量大。沟深0.4~0.6米,种植畦幅宽0.8~0.9米,田埂高1米。②畦麦沟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继续养鱼。小麦期按半旱沟灌调节田间表积水量在25~35米~3/亩,寄养鱼苗;水稻期,按半早淹灌维持田间表积水70~200米~3/亩,全田养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期,稻田不耕作,加大田  相似文献   

13.
吴忠市稻田养殖河蟹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田养蟹是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采取新的水稻栽培技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把单一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利用河蟹对水稻的生物防病、生物除草和中耕作用在稻田中养殖河蟹。稻田土质松软,水草丛生,环境适宜,氧气充足,稻禾遮掩,是河蟹的良好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华圆田螺稻田养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螺综合种养是将稻田种稻与养螺相结合,在稻田生态环境下,利用田螺和水稻互利共生的特点,既可以获得营养丰富的田螺又收获了有机水稻。通过结合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性,对中国田螺稻田养殖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与进一步的分析。将各技术进行比较,并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螺稻田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田螺稻田养殖技术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过份施用农药,化肥和滥捕蛙族,导致农田生态严重破坏,田间蛙类几乎绝迹,农作成本也逐年上升,以至现在人们再难见到古代诗人描绘的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自然景象,稻田养蛙即是利用稻、蛙这种自然共生关系,充分发挥稻与蛙之间的互利作用,把水稻种植与蛙类养殖有机结合,达到增产增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稻田养蛙方法简单,效益可观。每667平方米稻田一季稻熟可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蟹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生 《新农业》2004,(6):38-38
稻田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地,在同一个季节,既种稻又养河蟹,是—项种养巧妙结合的童体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因此减轻了农业污染,可使稻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共生互利,从而能获取稻丰蟹肥的良好效果。这项种养结合新技术,为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稻鳖共生效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衢州市衢江区选择适宜的稻田,经过3年的试验发现稻鳖共生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型种养方式,是一条生态循环的新路子.利用共生系统,不仅能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能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稻蟹共生关系,达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一地双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稻田扣蟹的暂养、放养、饲养管理、水稻管理、蟹种捕捞、扣蟹的越冬及稻田成蟹养殖田块的选择、蟹田工程建设、蟹种暂养、蟹田管理、饲养管理、水稻种植、回捕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稻田养殖扣蟹及成蟹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鳅共生养殖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充分合理利用稻田的生态资源,强化田间工程建设(加高和加固田埂、提高水位、建造鱼沟鱼凼等),选择分蘖力强的水稻品种,加强泥鳅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探索总结出稻鳅共生养殖技术,平均收入达21 861元/hm2,有效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期为该技术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充分合理利用稻田的生态资源,强化田间工程建设(加高和加固田埂、提高水位、建造鱼沟鱼凼等),选择分蘖力强的水稻品种,加强泥鳅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探索总结出稻鳅共生养殖技术,平均收入达21 861元/hm2,有效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期为该技术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