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细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歧化松香-丙烯酸酯复合高分子乳液.考察了聚合过程中水溶性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种类、歧化松香含量等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粒子粒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或乳化剂的用量增加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速率;引发剂水溶性的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聚合过程中的粒径变化;歧化松香含量的增加降低了聚合速率,但对单体的最终转化率影响不大.力学性能分析显示歧化松香在杂合物中起到了增塑剂的作用,降低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得断裂应力下降而断裂伸长率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2.
通过细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歧化松香-丙烯酸酯复合高分子乳液。考察了聚合过程中水溶性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种类、歧化松香含量等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粒子粒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或乳化剂的用量增加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速率量的增加降低了聚合速率,;引发剂水溶性的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聚合过程中的粒径变化;歧化松香含但对单体的最终转化率影响不大。力学性能分析显示歧化松香在杂合物中起到了增塑剂的作用,降低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得断裂应力下降而断裂伸长率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3.
松香/丙烯酸系复合高分子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反相乳化法制备了小粒径的松香乳液 ,以它作为聚合种子 ,采用单体预乳液滴加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 ,制备了以松香为核、聚合物为壳的松香 /丙烯酸系复合高分子乳液。并用动态光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器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对所制备的复合高分子乳液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松香及松香衍生物结构对聚合历程的影响 ,测定了不同松香含量乳液的 1 80°剥离和T型剥离强度 ,结果表明松香的引入可显著提高聚合物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松香为原料,依次进行酰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松香基混合单体,并采用FT-IR、GC-MS、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然后将该松香基混合单体、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试剂二硫代苯甲酸异丙苯酯(CDB)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按物质的量比100∶1∶0.1进行RAFT聚合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松香基单体的RAFT聚合过程,以高纯度的脱氢枞酸基单体进行了RAFT聚合反应。结果表明:脱氢枞酸基单体在松香基混合单体中GC含量为14.3%,在RAFT聚合中显示了很好的聚合结构可控性,聚合物的多分散系数(PDI)为1.28;而松香基混合单体基聚合物的PDI相对较高,PDI为1.85,但仍属于可控范围。所合成的松香基RAFT聚合物同时也是一种新型大分子RAFT试剂,可以作为下一步RAFT活性聚合的RAFT试剂。TGA分析表明:松香基RAFT聚合物显示了很好的热稳定性,质量损失为10%的温度和最大分解温度分别为250和350℃。  相似文献   

5.
以松香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反应得到酯化物(RH)为聚合单体,代替部分苯乙烯(St),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明胶作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油酸改性Fe3O4的存在下制备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并研究了油酸改性Fe3O4的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微球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磁性测量系统测试了微球的磁滞回线。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m(RH)∶m(St)∶m(DVB)=1∶1.5∶0.4,引发剂和分散剂用量分别为单体总量的1%和6%,制备的含松香的磁性聚合物微球球形好、磁性强,微球具有顺磁性。当油酸改性Fe3O4的用量增大时,微球颗粒粒径逐渐增大,粒径分布变宽,饱和磁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方法聚合得到聚松香丙烯醇酯,分别对聚合物进行了红外、紫外、软化点和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加热聚合得到聚松香丙烯醇酯具有交联结构,松香的共轭双键参与了反应,软化点在300℃以上,微波加热反应的聚松香丙烯醇酯的相对分子质量在29 305以上,常规加热方法聚合得到聚松香丙烯醇酯相对分子质量在3 910以上,常规加热方法聚合时加入交联剂后得到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9 729以上,聚合物中残留有更多的双键,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减弱。采用微波加热合成聚松香丙烯醇酯快速简便,聚合物性能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丙烯酰胺聚合物对阳离子分散松香施胶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组成,分子量对阳离子分散松香胶性能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并对丙烯酰胺系聚合物制备工艺作了全面分析研究,得出了符合阳离子松香胶制备要求的聚合物生产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景瑞  刘锰钰  白净  向军 《技术与市场》2022,(11):109-110+113
以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为基质,与AM、AA、功能性单体1进行水溶液聚合法合成粉剂纳米聚合物封堵剂,与AMPS、AA、交联剂A、功能性单体2悬浮聚合法合成乳液纳米聚合物封堵剂。分析2种纳米聚合物封堵剂的微观形态、粒径和滤失量,结果表明:2种纳米聚合物封堵剂根据粒径分布范围适用于不同孔隙度地层,粉剂封堵剂最佳加量0.5%,乳液封堵剂最佳加量1.0%。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的脱氢枞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异丙醇基)酯(DAGMA)为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丙醇/水为反应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的聚脱氢枞酸(甲基丙烯酰氧基-β-羟基丙基)酯(PDAGMA)微球。研究了分散剂用量、单体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对PDAGMA聚合物微球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并用交联剂进行交联,初步探索了其吸附性能。采用FT-IR、~1H NMR、GPC、SEM和TGA对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及微球的形貌和尺寸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DAGMA单体在醇/水介质中能够发生聚合反应,且GPC测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 000;聚合物微球粒径随着PVP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单体质量分数增大聚合物微球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并且反应温度升高粒径增大,分散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微球PDI最低为1.014,粒径为1.37μm;交联后松香基聚合物热稳定性提高,并且对芦丁的吸附量为12.3 mg/g。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十一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UA/MMA)共聚乳液,研究了具有烯丙基结构的UA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过程及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A参与了和MMA的共聚反应;随着UA用量的增加,乳液聚合速率下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聚合物热稳定性提高;随着引发剂用量增加,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转化率增大;粒径测试表明体积平均粒径在120 nm左右,且随着UA用量增加,乳液粒径稍有增大,但影响不显著;黏度测试表明共聚乳液黏度均处于10~15 mPa·s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苯酚焦油酚甲醛共缩聚树脂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GPC(凝胶色谱)仪跟踪了PCF(苯酚焦油酚甲醛共缩聚)树脂的缩聚反应过程,考察了PCF树脂的缩聚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CF树脂在缩聚过程中,分子量分布不连续,在最终的产物中,树脂主要是由少量的小分子和80%以上的大分子构成,缺少中间过渡型分子;PCF树脂在缩聚过程中,分子量增长速度与粘度增长速度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喷雾干燥过程中产品玻璃化温度转变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物料在整个喷雾干燥阶段中的温度和颗粒状态变化,研究物料的玻璃化转变特性和产品质量与干燥工艺参数的关系,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因颗粒玻璃化转变的原因造成产品的质量变化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抗冻性油墨用二聚酸基醇溶聚酰胺树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熔融缩聚法用二聚酸和异弗尔酮二胺(IPDA)等单体合成了一系列油墨用聚酰胺树脂,力学性能测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显示,IPDA制备的聚酰胺具有较高的邵氏硬度和剪切强度,但熔点(Tm)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共聚二元胺单体中IPDA-乙二胺(EDA)比例的升高,聚酰胺树脂醇溶液的冻点逐渐降低,而软化点则先降低后升高.IPDA和二聚酸制备的聚酰胺(1009I)的软化点为103℃,其加%固含量正丙醇溶液在25℃的黏度208 mPa·s,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4.2℃,邵氏硬度79,拉伸剪切强度14.64 MPa,溶解度参数17.87×10-3(J·m-3)2/1,能够溶于正丙醇、四氢呋喃和乙酸正丁酯,但IPDA不能提高聚酰胺树脂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其20%正丙醇溶液的冻点达到-35℃,具有良好的抗冻性.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黑荆树单宁与甲醛反应能力,以纳米TiO 2为催化剂对黑荆树单宁进行紫外光催化降解。以降解物的甲醛结合量为指标,分析催化剂用量对黑荆树单宁降解产物甲醛反应能力的影响。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测定黑荆树单宁和具有最大甲醛结合量黑荆树单宁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和聚合度。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黑荆树单宁及具有最大甲醛结合量黑荆树单宁降解产物的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对降解物甲醛结合量的影响较大,当紫外光功率为400 W、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60 g/L、反应温度为(35±5)℃、纳米TiO 2添加量为4%(质量分数,以黑荆树单宁质量计)、降解时间为10 h时,降解物的甲醛结合量达到最大值(1.13 g/g),超过了苯酚和间苯二酚的甲醛结合量(0.89 g/g和0.94 g/g),有替代苯酚和间苯二酚与甲醛反应制备木材用胶黏剂的潜能。MALDI-TOF MS分析表明,黑荆树单宁的聚合度和分子量均有明显地下降趋势,降解物分子量分布集中于低分子量部分。FT-IR分析表明,单宁结构中连接棓酰基的醚键、棓儿茶素的苯环骨架、芳醚键、单元间C—C连接键均被破坏。以上结果表明,可通过紫外光催化降解调控黑荆树单宁的化学组成并降低其聚合度和分子量,获得的降解物具有良好的甲醛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压聚合方法,利用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对杨木进行强化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聚合时间和引发剂、促聚剂的添加数量等因素是次要影响因素;聚合温度x与单体转化率y高度线性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7x-0.036 7;最优制备工艺为: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6h,环烷酸钴、氯化锌以及引发剂AIBN所占混合树脂掖比分别为2%、6%、3%;最大转化率为64.5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强化杨木单板中含有大量的苯环聚合物,羰基官能团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以蓖麻油(CTO)为原料,经环氧化反应制得环氧蓖麻油(ECO),再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在80℃和150℃温度条件下进行固化得到2种不同的交联固化材料,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各项性能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2种固化材料,其拉伸强度、硬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有明显提高;热重分析显示2种固化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初始分解温度均在280℃左右。高温150℃固化得到的材料中含有典型的氨基甲酸酯-噁唑烷酮双重固化交联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木质材料的动态黏弹性是指在交变的应力、应变作用下发生的滞后现象和力学损耗(徐有明,2006),是影响材料加工利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木材在不同的含水率下,或经干燥、压缩等不同处理后,其动态黏弹性均会发生改变(蒋佳荔等,  相似文献   

18.
Poly ion complexes of anionic lignosulfonic acid (LSA) with cationic poly(2-vinyl pyridine) or poly(4-vinyl pyridine)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the polymer solutions in dimethyl sulfoxide or dilute hydrochloric acid. The complexes were formed as soon as the polymer solutions were mixe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measurements for the complexe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strong io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ulfonate anions of LSA and pyridinium cations of the vinyl pyridine (VPy) polymers. The strong interaction was supported by detection of a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 g) much higher than pristine T g values of VPy polymers in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By using the ionic complexation, a coating of LSA onto VPy polymer films was undertaken to modify their original surface property. Formation of a thin complex film was confirmed by observation of absorption band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yridinium cation in reflection FTIR spectra measurements, and by visualization of the attached LSA component i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This treatment resulted in the surface of the VPy polymer films becoming hydrophobic. An adhesion test was also conducted by pasting two veneered woods with the polymer complex, followed by shear-tearing them off. The adhesive strength of the complex was estimated to be 1.1 MPa. Part of this report was presented at the 55th (Kyoto, March 2005) and 56th (Akita, August 2006) Annual Meetings of the Japan Wood Research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以竹子开条、开片或拉丝加工过程产生的长条状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碱液润胀、苄化处理试验,系统研究了预处理及苄化反应条件对竹材增重率(苄化率)的影响;并借助FTIR、X-射线、SEM、DSC等现代分析手段研究分析了苄化竹材的微观结构、化学结构特征及热熔特征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碱液润胀工艺对竹材苄化增重率的影响最大,苄化试剂用量与反应时间对竹材苄化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试验范围内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22.5%、润胀时间10 h、苄化试剂用量50 mL、反应时间1 h。苄化增重率不同,苄化竹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显著差异。将苄化增重率45%~50%的变性竹材按同纤维方向重组,可在温度为140℃、单位压力2.0MPa的条件下热压熔接成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