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采收 1.采收适期:柿果的采收期依气候和品种以及吃法而不同。鲜食的柿果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吃脆的。宜在果实已达应有的大小,果皮转黄色时采收,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若采收过早,皮色尚绿,脱涩后制成软柿则水分多、甜味少,质粗而品质不良。另一种是吃软的。应待果实在树上黄色减褪,充分转为红色,即完熟后采收。若采收过早,果皮变黄色即采下,所制烘柿色劣味淡,品质较差。供制柿饼用的应以果皮黄色减褪,稍呈红色时为采收适期;未熟或完熟的柿果都不适宜,因未熟果肉质粗而甘味少;完熟果在干燥过程中易软化,表面生皱,所得干柿率低,且制柿时除皮困难。甜柿在树上已脱涩,采收后即可食,一般都作鲜果食用,最适采收期是在果皮完全转黄并开始转红色,肉质尚未软化时采收,此时品质最佳。甜柿过熟而肉质已软化者品质低下.风味不佳,而甘味减少。  相似文献   

2.
一、果实采收柿果采收时期根据用途而定,一般分为三种用途:①作硬柿(脆食)用,当果实达固有大小,皮色变黄而未转红时采收。②作软柿(烘柿)用,应在完全转为红色时采收,此时含糖量最高。③制柿饼用,应在果皮黄色减退,而稍呈红色时采收,过早品质不良,过晚果实变软,不易剥皮。柿果采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技术》2014,(5):25-26
<正>1、采收柿果的采收时间因产地、品种、用途等不同而不尽相同。一般南方比北方约早采收半个月左右,同一地区不同中品种间相差可达两个月之久。作脆柿鲜食者,宜在果形大小固定,果皮呈黄色而未转红,种子呈褐色时即可采收;用作柿饼者,宜在果实充分成熟,果皮黄色减退,稍呈红色时采收;作软柿鲜食用者,宜在果皮黄色消失,充分转为红色时采收;提取柿漆用者,野生柿(在长江流域)宜8月  相似文献   

4.
加工用柿宜选择果大的柿子,要求果形端正,果面平滑,果顶平坦或稍突起,无纵沟和缢痕,肉质致密,含糖量高,水分少,为无核或少核的品种。在果实充分成熟,外皮转橙红,萼尖(蒂尖)发黄,而果肉尚坚硬时采收。不成熟的果实不易脱涩和软化,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不同套袋材质对晚熟芒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套袋改善了果实的果皮色泽,尤其是双层果袋、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处理采收时果皮已经全部变为黄色,后熟转为鲜黄色;外灰内红双层纸袋处理果采后通过后熟也能全部转为黄色,克服了不套袋果后熟后果皮不转色或转色不均匀的缺点。套袋处理不影响果实的增大。在内在品质上,套袋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比不套袋低,尤以双层袋处理较低,降幅在0.3~1.1个百分点,但对鲜食品质影响不大。2晚熟芒果采用套袋处理后,能有效减少病虫危害、枝叶摩擦、机械损伤和烂果,提高了商品果率。综合评价套袋材料,以外灰内黑的双层纸袋为好。  相似文献   

6.
《北京农业》2014,(1):35
中国栽植柿子历史悠久,汉初就有栽植习惯。明朝时,柿饼的制作工艺就已十分成熟。柿饼中除含丰富的蛋白质、果糖、脂肪、钙、磷、胡萝卜素及热量外,还含有较高的镁、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等成分。美味的柿饼是如何制作的呢?让我们一起分享柿子大变身—柿饼的做法。采收选果加工柿饼用的柿果以果实黄色减退稍显红色时采收最好。挑选大小相近,无核或少核的品种,无病斑、虫眼、畸形、外形完好、成熟度一致的柿果(如果需要挂晒制作,需要在柿子上留个T型的小把,以便悬挂晾干)。  相似文献   

7.
一、柿干 1.采果.以柿果充分黄熟、果皮黄色减退稍呈红色、果肉坚硬时为最佳采收期. 2.旋皮.采收的柿果要用剪刀剪去柿蒂翼,并去皮,去皮是用旋刀旋去表皮,去皮要求薄匀,不漏旋、不重旋.基部果蒂周围留皮要尽量少一些,一般宽度不能超过1cm.番茄简易贮藏二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柿子的生物学特性 ,提供适宜的贮藏环境 ,选择耐贮藏品种 ,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能够达到减少品质变化和腐烂损耗、延长柿果供应时间的目的。一、品种与采收期柿果各品种间的耐藏性相差极大 ,一般表现为 :①早熟品种较迟熟品种不耐贮藏 ;②含水分多的柿果比含水分低的不耐贮藏 ;③同一品种 ,采收早的比采收晚的不耐贮藏。不同品种柿果贮藏期明显不同 ,因此 ,首先要选择耐贮藏品种 ;其次 ,要适当晚采 ,一般贮藏的柿子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柿果已成熟着色 ,而肉质仍然很脆硬时采收。另外 ,采收依加工不同而有区别。作为榨取柿漆的 ,…  相似文献   

9.
柠檬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视采前管理,适时采收,选择适宜的采收方法,及时防腐处理、选果、分级、打蜡、包装和贮藏管理等都可延长柠檬贮藏期。在我国四川,柠檬的采收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可贮藏到次年5月。一、采收标准1.成熟标准。果汁含量达28%~30%。颜色:深绿色果子有较长的贮藏期,黄色果采摘后必须马上上市。2.质量标准。果实黄色  相似文献   

10.
八角又叫八角茴香,大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八角分为春果和秋果两种,春果通常只占年产量的20%,秋果占80%。春果为每年3~4月成熟,秋果在9~10月成熟。当果实由青色变黄色时便可采收,采收  相似文献   

11.
<正>涩柿采收后要催熟、脱涩后才能食用。欲长期保存鲜柿,必须掌握好以下技术要点:①选用耐藏品种:如山东牛心柿、河北大盖柿、莲花柿、镜面柿、陕西火罐柿等。②适时采收:柿皮为橘黄色时采收,保留果梗或萼片。③控制适宜的温湿度:柿的  相似文献   

12.
3.柿子脱涩  柿子脱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收前在树上已自然脱涩,如日本富有柿、次郎柿和罗田甜柿等。另一种是树上不能自然脱涩,必须经过人工处理等才能使柿子脱涩。由于品种不同,脱涩难易不同。采收成熟对脱涩也有影响,一般采摘早、成熟度低的柿果,脱涩较难。  硬柿的脱涩方法:  (1)温水脱涩法:将柿果装入缸内(不能用铁质)或铝锅内,倒入40℃温水,使柿果完全浸入温水中,密封缸口。控制水温维持在40℃下10小时~24小时可完全脱涩。温度低则脱涩时间延长(如10℃~20℃水温下3天~7天才能完全脱涩)。温度过高,柿果易被烫裂…  相似文献   

13.
一、不同柿果品种的耐藏性 柿果各品种间的耐藏性差异较大,一般表现为: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含水量低的品种比含水量高的品种耐贮藏;同一品种,采收晚的比采收早的耐贮藏.  相似文献   

14.
一、不同柿果品种的耐藏性柿果各品种间的耐藏性差异较大,一般表现为: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含水量低的品种比含水量高的品种耐贮藏;同一品种,采收晚的比采收早  相似文献   

15.
1科学采收适时采收合适的采收期主要是根据果面着色情况而定。①黄色品种,当底色褪绿,由白变黄,并着有红晕时为宜。②红色或紫色品种,当果面呈全面红色或紫色时即进入成熟期。一般是色泽最鲜艳时为正常采收适期:若果实颜色过深发暗时采收.则说明采收迟了。  相似文献   

16.
套袋对梨果实品质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翠冠和丰水梨套3种类型果袋对果实品质以及套袋对果实中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套袋对照相比,套3种果袋处理的果实皮色淡而均匀、果锈少、果点不明显,果面光亮美观,外观品质明显改善。在套3种果袋处理间,翠冠梨以套防水双层果袋处理的果实外观品质较优,丰水梨以套防水双层果袋和套黄色单层果袋处理的果实外观品质较优。翠冠梨套防水双层果袋、黄色单层果袋处理以及丰水梨套黄色单层果袋处理的果实糖度、酸度、硬度等食用品质分别与不套袋对照无显著差异。套袋处理可显著降低果实中毒死蜱、多菌灵和氯氟氰菊酯残留量。  相似文献   

17.
柿子味美 ,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 ,钙、磷、铁等矿物质也很丰富 ,含糖量一般是13%~24%。一、甜柿甜柿 ,又叫泡柿或脆柿 ,是用尚未熟透的青柿通过浸泡而成 ,具有色鲜、口感脆甜的特点。其浸泡的方法是 :1.采果。当柿果尚未熟透、全果完全呈青色时为最佳采收期 ,过早过晚采摘都不好。过早 ,柿果未完全膨大 ,因单宁质含量过高而浸泡时不能完全去除 ,吃时有涩口感 ;过晚 ,柿果转为黄色或红色 ,浸泡时水易进入果肉 ,使果肉软化腐烂。采果时 ,要将柿蒂把一同采下 ,同时要轻摘轻放 ,以防柿果损伤。采摘后的柿果要及时浸泡…  相似文献   

18.
采果:要求柿果充分黄熟,果皮黄色减退稍呈红色,果形端正、大小均匀、无病虫、无沟痕. 削皮:先用剪刀剪去柿蒂翼,然后用刀削去柿皮.削皮时要求薄匀,不重、不漏,留柿蒂周围一圈. 烘果、捏果:烘果、捏果是柿饼加工中很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成品的品质.一般家有烘箱的可以先将柿果置于35~40℃下,待柿果脱涩后再升温到50~55℃.要慢慢升温,防止柿肉涩口.同时,在烘烤过程中,进行3次捏果处理,边烘烤边捏果.  相似文献   

19.
1.采收 用于贮藏的荔枝,果实采收要适时,不要过熟。生产中判断方法是在果皮基本转鲜红,内果皮仍为白色、未转红时采收。荔枝采收以晴天早晨或阴天采收为宜,采摘时要轻拿轻放,采用不带叶短枝采果法整穗摘果。 2.防腐处理 荔枝果实贮藏期间易发生多种病害,常见的有霜疫霉病、酸腐  相似文献   

20.
一、适时采收 八角如采用实生苗造林,在造林后的第八年或第十年便开始开花结果,以后进入开花结果盛期;如用嫁接苗和扦插苗造林,在造林后的第三年便开花结果,第五年即进入结果盛期。八角通常每年结果2次,4月成熟称为春果或四季果,产量较少,9~10月成熟的果称为秋果或大造果。当果实由青色变为黄色时采收。采收不宜过早,秋果宜在8月下旬至10月采收,春果在4月采收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