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索江优919适宜的丢秧密度,进行了5种不同丢秧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丢秧密度在1万~1.2万/667m~2的产量相对较高,且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绥阳县海拔950m以下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2.
梁忠义  张曲 《耕作与栽培》2011,(6):30-30,48
通过试验探讨了6种无盘旱育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盘旱育丢秧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密度增加到1.33万穴/667m2后又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以丢1.33万穴/667 m2的产量最高,其次是丢1.2万穴/667 m2,丢秧密度1.6万穴产量比0.8万穴还要低5.4kg/667m2.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余庆海拔800m地区水稻旱育丢秧最佳密度为1.27~1.47万穴/667m^2,产量分剐为650.3~670.3kg/667m^2。丢秧密度过大或过小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丢秧是一种适宜贵州省山地区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江两优3号的适宜丢秧密度,开展了5个不同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江两优3号最适丢秧密度为12 000窝/667m2,单产最高,达687.01kg/667m2,比10 000窝/667m2和180 00窝/667m2显著增产,但与16 000窝/667m2和14 000窝/667m2无明显差异,说明在凤冈县江两优3号适宜丢秧密度为12 000~16 000窝/667m2。  相似文献   

5.
根据旱育厢式丢秧不同叶龄试验结果表明:5叶1心和4叶1心丢秧产量最高,显著优于其它秧龄丢秧;7叶1心和6叶1心丢秧产量次之,但显著优于3叶1心和8叶1心秧龄丢秧。由此可看出:冬闲田在5叶1心和4叶1心丢秧产量最高,可大面积推广运用;7叶1心和6叶1心秧龄稍长,适合余庆县油菜田丢秧;3叶1心丢秧时带蘖少,抗寒力差,8叶1心秧龄太长,在生产上建议不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厢面宽度丢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表明,以2m开厢丢秧产量居第1位,单产579.4kg/667m^2;其次是2.67m开厢行秧产量居第2位,单产568.9kg/667m^2;产量最低是4.67m开厢丢秧产量最低,单产531.4kg/667m^2;其次是4m开厢丢秧单产536.4kg/667m^2。  相似文献   

7.
徐小冰 《耕作与栽培》2014,(2):18+22-18
为探讨水稻丢秧栽培施氮技术,以杂交水稻中迟熟品种准两优527为材料,采用旱育小苗丢秧栽培技术,在N素施用量相同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试验.结果表明:N素分配以70%作基肥、20%作穗肥,10%作粒肥,水稻生长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不同基本苗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的最佳基本苗。以丢基本苗7.0万产量居第1住,单产686.7kg/667m^2,其次是丢基本苗6.0万产量居第2位,单产651.1kg/667m^2,产量最低的是丢基本苗4.0万,单产606.7kg/667m^2,其次是丢基本苗9.0万单产615.6kg/667m^2。  相似文献   

9.
为指导江优919生产,于2013年在余庆县白泥镇开展了0.85万穴/667m2、1.12万穴/667m2、1.33万穴/667m2、1.52万穴/667m24个不同密度丢秧试验。结果表明:丢秧1.12万窝/667m2单产最高,为750.4kg/667m2;其次为1.33万窝/667m2,单产727.7kg/667m2。说明在试验区或相似生态条件下,江优919适宜丢秧密度为1.12万~1.33万窝/667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适宜优质杂交稻江优126的抛秧密度,开展了5个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1.6万/667m~2穴单产最高,达728.41kg/667m~2;其次是密度1.8万穴/667m~2,单产701.46kg/667m~2;1.4万/667m~2穴单产为694.79kg/667m~2,密度1万穴/667m~2和1.2万穴/667m~2单产较低。经综合分析江优126采用丢秧最佳密度为1.4-1.8万穴/667m~2。  相似文献   

11.
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适宜定苗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油菜黔油30号为材料,在绥阳县开展了对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适宜定苗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定苗密度为30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2446kg/hm2,适宜的定苗密度范围为22.5万~30万株/hm2,实收产量与定苗密度间有显著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y=-0.272x2+14.48x+2261.6,预测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最佳密度为26.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研究了小麦的缩行种植(10cm等行距)与常规种植(16.5cm:16.5cm:26.4cm)两种种植形式对产量与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域内,应用缩行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三要素的优化构成,最终表现为作物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水分的经济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缩行种植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L8(4×2^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基本苗及行窝距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以12万茎/667m2产量最高,达623.7kg/667m2,6万茎/667m2产量最低,仅559.1kg/667m2.行距25 cm的单产比行距为28.57cm的单产高46.9kg/667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在红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养殖缸中浮床种养大蒜(Allium sativum L.)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红斑马鱼自然死亡率的影响试验;通过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缸中浮床种植大蒜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蒜种植量达到4.75 g/L时斑马鱼的自然死亡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溶解氧的降低有关;大蒜种植使得水体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亚硝态氮水平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对氨氮的影响最显著。水培大蒜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但要注意控制种养密度,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草莓品种‘明宝’为试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cm株距栽培密度下,草莓平均单果重达到11.23 g,单株平均产量达到223.18 g,平均产量最高达到29.46 t/hm2,其果实品质显著高于10 cm的常规栽培密度,且与25 cm和20 cm 2个低密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大田生产中适宜推广15 cm株距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水稻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瘟病发生影响,通过试验设计、采样设计,以稻瘟病病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时捕捉稻瘟病病原菌孢子,并与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不同试验区间进行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孢子量变化与温度、光照强度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同一种植模式及布局接壤的试验区孢子量变化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多样性种植的试验区孢子总量略低于单一种植的试验区孢子总量,说明多样性种植能较好地抑制稻瘟病的发生。同时,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整个试验区的分形维,研究表明:分形维为小数,说明整个试验区具有一定的混沌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中单808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中单808在密度为3000株/667m2,采取覆膜直播,能稳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构建大豆合理冠层结构、提高大豆单产水平,针对目前大豆栽培技术群体结构冠层性能指标不具体,田间管理措施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中以黑龙江省主推品种合丰50 为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冠层光辐射动态特征及产量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栽培技术大豆不同生育期具有合理冠层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模式表现为高产模式,产量分别为256.01kg/亩和230.4kg/亩;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为逐渐升高,鼓粒期分别保持在6.69和6.67;群体平均叶倾角小垄密植表现低高低趋势,在鼓粒期为27.99°,大垄密植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为32.89°;散射和直接辐射穿透系数都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小垄密植分别为0.008和0.00、大垄密植分别为0.01和0.003;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消光系数在不同时期随着天顶角的增加逐渐增加,在鼓粒期天顶角为67.5°时消光系数分别为1.07和1.12。因此,大豆大垄密植和小垄密植在中国东北黑土区是主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穗期干旱胁迫下春玉米产量与抗旱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干旱是造成中国北方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为保证玉米既丰产又稳产,研究和筛选适宜的春玉米栽培品种至关重要;本试验在大田干旱条件下,选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春玉米代表品种,在穗期采用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方法处理,对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抗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期受旱后密植型品种小区产量平均为12.14 kg,高于稀植型品种小区产量平均值10.4 kg;耐旱指数分析表明,以密植型品种‘大丰26’最高为0.89,而以稀植型品种‘农大108’最低为0.39,整体上密植型优于稀植型品种;同时结合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密度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子,其次才是穗粒数,而百粒重影响最小;试验中以‘大丰26’、‘先玉335’丰产及稳产性最好;因此,在干旱区选用适宜的密植型品种并推广玉米增密技术,是支撑未来玉米产业发展乃至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