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板粟断胚根断茎尖育苗,是将种子催芽后断胚根播种;一年生实生苗和二年生嫁接苗分别长高到30—40cm和70—80cm随即断茎尖,控制主根生长和高生长,促发须根和苗茎加粗生长。结果表明:断胚根苗木比不断胚根苗木根系平均增加209.09%;一年生断茎尖实生苗比不断茎尖实生苗地际径平均增粗29.94%;二年生出圃苗地际径平均增粗14.51%;断胚根断茎尖苗木比对照(不断胚根不断茎尖)苗木根系平均增加211.48%,一年生实生苗地际径平均增粗30.35%,二年生出圃苗地际径平均增粗19.37%。断茎尖出圃苗分枝率98%,每株平均分枝2.55枝,而不断茎尖的出圃苗有分枝的仅7.3%。造林试验结果证明:断胚根苗木比不断胚根苗木造林成活率提高12—15%。  相似文献   

2.
毛竹不同种苗类型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以母竹无性苗和Ⅰ级、Ⅱ级毛竹实生苗为试材,探讨不同竹苗类型的造林效果。造林第3年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林分在新竹数、地径、冠幅、枝盘数和单株叶片数等5个性状,与母竹无性苗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Ⅰ级、Ⅱ级实生苗当年新竹数均显著优于母竹无性苗7.2~9.4倍,冠幅较母竹无性苗大90.6%~107.2%。林分郁闭度高达O.77~O.82,为毛竹实生苗林分的26.9%~28.7%。地径、枝盘数和单株叶片数3项指标均为母竹无性苗优于实生苗,枝盘数显著大于Ⅰ级、Ⅱ级实生苗;单株叶片数显著大于Ⅱ级实生苗,与Ⅰ级实生苗比较并不显著。地径与Ⅰ级、Ⅱ级实生苗比较均不显著。母竹无性苗虽然胸径、全高、枝下高大于实生苗,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立竹密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3项指标差异巨大,Ⅰ级、Ⅱ级实生苗立竹密度分别比母竹无性苗大7.4倍和9.2倍;叶面积指数分别大4.49倍和3.06倍;生物量分别大5.5倍和8.8倍。  相似文献   

3.
1990-1994年,在福建平潭、长乐、莆田等地采用福建省林科所和华东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开展了速生、抗病木麻黄良种无性系育苗、造林技术推广工作。5年共培育水培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2,成活率在905以上,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高重复一提高2倍。造林一年后,幼林保存率比当地实生苗高34.5%,幼树高生长比当地实生苗高0.71m,地戏增粗0.72cm。5年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杉木无性系采用扦插苗造林14年结果说明,无性系生长量平均树高可达12.87m,胸径达14.05cm,单株材积0.1146m3,每公顷蓄积量可达257.85m3。而无性林变异系数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实生林低32.47%、24.75%及17.24%,可见无性林变异程度较小,林分结构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红桧经4年试验观察,当年实生苗平均高生长为8.5cm,平均地径为0.15cm,最高单株为17cm,地径为0.2cm。扦插繁殖苗,春插成活率比夏插高,最高可达100%,当年移栽春插苗平均高生长达20cm,平均地径达0.2cm,最高达25cm,最粗地径达0.23cm,夏插苗用生根剂GD和NAA,前者生根率和生根数均比后者高。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扦插造林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优良家系建立采穗圃,采取去梢促萌措施,能使采穗母树平均产穗条208条/株;地膜覆盖可使扦插苗生根率提高到89.76%,比无地膜覆盖提高13.47%;采用切根扦插苗造林,其成活率可达95.33%;扦插苗造林比实生苗造林的幼林树高增加29.62%,地径增加28.57%;通过无性系选优的幼林,1.5年生平均树高达1.33m。  相似文献   

7.
结果表明:采用55年生以下母树嫩枝扦插生根率达80~98%;扦插苗春季移栽成活率达97%;2年生扦插移栽苗平均高57.8cm,平均地径0.8cm,90%以上的苗木可用于造林。  相似文献   

8.
1990~1994年,在福建平潭、长乐、莆田等地采用福建省林科所和华东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开展了速生、抗病木麻黄良种无性系育苗、造林技术推广工作。5年共培育水培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2,成活率在90%以上。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高生长量提高2倍。造林一年后,幼林保存率比当地实生苗高34.5%,幼树高生长比当地实生苗高0.71m,地径增粗0.72cm。5年的试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解决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木麻黄青枯病危害严重,造林成活低等问题,探讨出二代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杉木无性群体与实生群体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曲江、小坑、龙山林场杉木同一家系的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观测,发现杉木无性群体与实生群体之间生长量基本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的造林地点,不同家系间表现有所不同,曲江、龙山林场扦插林高生长优于实生林,小坑林场实生林则生长优于扦插林。采用成对平均数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达较显著水平以上的家系占53.8%。参试13个家系扦插林高生长优于实生林占84.6%,实生林优于扦插林占15.4%,扦插林为实生林高生长的105%(其中GD11066家系,扦插林生长突出,其高生长三地平均值为实生林高生长的118%)。胸径生长则扦插林为实生林的106%。扦插林树高变异系数为19.8%,而实生林则为22.3%,无性群体比有性群体变异程度较小。而胸径变异系数,则两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板栗断胚根断茎尖育苗,是将种子催芽后断胚根播种;一年生实生苗和二年生嫁接苗分别长高到30-40cm和70-80cm 随即断茎尖,控制主根生长和高生长,促发须根和苗茎和粗生长。结果表明:断胚根苗木比不断胚根苗木根系平均增加209.09%;一年生断茎尖实生苗比不断茎尖实生苗地际径平均增粗29.94%;二年生出圃苗地际径平均增粗14.51%;断胚根断茎尖苗木比对照苗木根系平均增加211.48%,一年生实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苗木培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3年试验表明.樟子松1—1苗木的地径、苗高生长均达到了辽宁省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标准,造林平均成活率在84%,应以株行距5~8×10~15cm移植,比培育3年生苗木提高圃地利用率,是培育造林苗木的主要方法。从5种密度切根不移植培育2年生苗木的试验看出,造林平均成活率达88.8%,最高为95%,以125~150株/m2密度培育.转培育1一1苗省移植工序.是培育造林苗较理想方法。比1年生苗剪根保留15cm和20cm根长,培育1—1苗木为佳。  相似文献   

12.
对林龄27年的杉木人工林实行片伐后进行萌芽更新与实生苗补植相结合的更新造林试验,采用全面清理林地、全垦细致整地、补植实生苗及松土除草与选留健壮萌芽等技术措施,4年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第4年萌芽更新幼苗平均高为2.97m,比杉木速丰林第4年平均高生长量指标增长0.47m,比第4年补植的实生苗平均高增长0.94m;与同年营造世行贷款杉木速丰林投入造林成本相比,每公顷可降低44.34%。这将为大规模开展杉木人工林基地片伐更新造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5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厚度、整地穴规格、适栽树种、造林用苗、抚育方法等都对石质丘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产生影响。土层越厚幼林保存率越高;整地穴规80×80×70cm的造林平均保存率96%,比整地穴规40×40×30cm的造林保存率高20%,比铲草皮后边挖小明穴边造林保存率高37%;栽植火炬松容器苗幼林保存率76.2%,比栽植火炬松裸根苗保存率高17.2%;全面松土除草或以耕代抚幼林平均保存率93%,比株周圆块状、规格为100×100cm抚育保存率高7.4%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脂马尾松扦插苗、实生苗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2~5年,两种林分平均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3、4年生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极显著,4年生时扦插苗的幼林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分别高于同龄实生苗的13.11%、24.95%、18.53%和69.81%,说明利用优良无性系繁殖扦插苗进行造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山海关杨实生苗的质量,为移植和造林打好基础,该文使用7种(含1个对照)根外追肥方法,对山海关杨实生苗进行了苗期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各占0.2%的混合溶液根外追肥效果最好,除干物质含量外,苗高、地径、侧根数与其它6种处理都有明显差异,其苗高为0.8m,地径为0.4cm,侧根数为12.26条。从苗高看是山海关杨移植苗的最佳高度,为育苗和造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杉木无性系扦插苗造林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无性林生长迅速,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同龄的实生林增加3.3%、18.3%和52%。表现出无性林比实生林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测试及水培育苗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从13个木麻黄无性系中筛选出广东的501、福建的平_(20-4)、P(10-33)为最佳品系。以当地的普通木麻黄实生苗造林为对照,造林一年后,与对照相比,其平均保存率高34.5个百分点,平均树高提高71cm,地径提高0.72cm。水培育苗最佳时间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5年共水培育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 ̄2,成活率90%以上,年平均高生长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生长量提高2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1993、1994年秋,通过对1989年秋在围场县育汰和乡双峰山村所造的66.7hm ̄2华北落叶松无性苗试验林生长情况的调查分析,初步得出华北落叶松1.5a生移植无性苗造林4、5年后,在树高、新梢长和胸径方面与2a生母树林实生苗无明显差异;在基径方面,无性苗极显著低于实生苗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9.
杉木15个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102个从杉木“三优”中选出的无性系单行小区和块状组配造林小区试验株进行生长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龄段逐步筛选法选优。造林后4-5年,林分平均树高4.5-6.0cm,胸径6.0-8.0cm时进行第一次筛选,淘汰60%的无性系后,中选无性系平均比对照增产55.7%。造林后6-7年,林分平均树高7.2-08.5m,胸径10.0-12.0cm时进行第二次筛选,淘汰40%无性系后,中选无性系平均比  相似文献   

20.
1985年3月,我所营造湿地松扦插苗80株,火炬松扦插苗40株,设湿地松、火炬松实生对照林各40株,计面积1.8亩。1989年冬天调查,扦插苗造林比实生苗造林效果好,说明国外松无性造林,将给营林技术带来变革和进步,对实现良种化,提高生产力,将起着重要作用。供试材料为本所自己扦插和培育的1年生苗,湿地松扦插苗和实生苗高约27厘米,火炬松扦插苗和实生苗高约25厘米。各处理为随机组合排列,因苗木数量所限,重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