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是一种小半灌水,属泛北极草原(Steppe)植物种。分布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区和荒漫草原地带,并延伸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冷蒿在草原群落中处于伴生种,然而在过牧草原中成为优势种。冷蒿营养价值高,秋季适口性最好,家畜采食有抓膘催肥的功效,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饲用  相似文献   

2.
在人为将典型草原放牧演替划为七个等级的前提下,通过对典型草原主要群系(羊草—冷蒿系列、大针茅—冷蒿系列、克氏针茅—冷蒿系列、克氏针茅—多根葱系列)调查资料的分析加工,并以各演替等级的Margalef、Shannon-Weaver、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定量分析了牧压对植物种的多样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退化草甸草原近地面光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低山丘陵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裸地的反射率光谱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明显的峰谷特性,在近红外波段呈强反射。(2)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退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强。(3)在同一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裸地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大于植物群落,而在近红外波段小于植物群落;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内蒙占高原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冷蒿构件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蒿生长时期和载畜率是影响冷蒿构件数量的关键因素,相同载畜率水平下,冷蒿的营养枝密度、不定根密度和匍匐茎长度为生长末期>生长盛期>生长初期,生殖枝8月最多,冷蒿生长盛期和末期,轻牧区的营养枝密度、不定根密度和匍匐茎长度显著增加(P<0.05);同一生长季节生殖枝随载畜率的增大显著下降(P<0.05),极度干旱的2005年没有形成生殖枝,说明干旱也是限制冷蒿生殖生长的关键性因子.荒漠草原地区冷蒿的繁殖格局以营养繁殖为主,占到80%以上,随载畜率的增加.冷蒿的营养枝分化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冷蒿植株为供试材料,在花期内测定不同居群冷蒿营养枝、生殖枝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花期发育过程锡林浩特市与鄂托克旗冷蒿中IAA、A9.BA、GA3含量变化均差异显著。其中三者的浓度关系为:GA3>IAA>ABA。两试验区进入花期内源ABA浓度都呈上升趋势,可以确定其对冷蒿而言是促进成花的激素。IAA与GA3进入花期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表明二者对于成花具有抑制作用。内源激素比例分析表明,两试验区ABA/IAA和ABA/GA3比值进入花期呈上升的趋势,到盛开期达到顶峰,之后迅速降低,反映出激素的平衡对于其成花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锡林河流域的冷蒿草原、马蔺草甸、苔草草甸、芦苇沼泽和小香蒲沼泽地下部分生物量具有不同的特点。苔草草甸地下部分生物量每米~2达12827.52克,小香蒲沼泽只有339.52克,前者是后者的37.8倍。这五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地下/地上的比例相差也很大,苔草草甸高达24.63,而小香蒲沼泽只有0.68。不同植物群落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大小,分布及与地上部分比例的大小,与其生态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关系很大。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自然植被的主体是草原植被,其次是草甸、沼泽、森林、疏林与灌丛。作者曾对草原植被中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羊草(Anearolepidium chihesse)草原、羊茅(Festuca dahurica)草原和羊草一杂类草草原的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特点及其在剖面的分布作过研究,1982年又对草原植被中的冷蒿(Arternisia frigida)草原、草甸植被中的马蔺(Tris Iactea)草甸、苔草(carex sp.)草甸以及沼泽植被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和小香蒲(Typha minima)沼泽等5种植物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及其在剖面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野韭(Allium ramosum)的数量减少,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马蔺(Iris ensata)的比例增加;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绵羊优先采食羊草、野韭和花苜蓿,其次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绵羊不喜食克氏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拒食马蔺。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优质牧草减少,群落演替为冷蒿、克氏针茅和杂类草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  相似文献   

8.
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草原冷蒿繁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草原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的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特性,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冷蒿繁殖方式的变化。结果表明:冷蒿在轻牧区和封育区单位面积种子产量较高,重牧条件下不能产生种子。冷蒿营养繁殖的各构件在轻牧区表现最好,轻度放牧能促进冷蒿的营养繁殖更新。放牧增加了冷蒿地下部分的投资而减少了地上部分的,这是其适应环境的对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的生殖格局由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并存向单一的营养繁殖转变。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冷蒿构件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蒿生长时期和载畜率是影响冷蒿构件数量的关键因素,相同载畜率水平下,冷蒿的营养枝密度、不定根密度和匍匐茎长度为生长末期〉生长盛期〉生长初期,生殖枝8月最多,冷蒿生长盛期和末期,轻牧区的营养枝密度、不定根密度和匍匐茎长度显著增加(P〈0.05);同一生长季节生殖枝随载畜率的增大显著下降(P〈0.05),极度干旱的2005年没有形成生殖枝,说明干旱也是限制冷蒿生殖生长的关键性因子。荒漠草原地区冷蒿的繁殖格局以营养繁殖为主,占到80%以上,随载畜率的增加,冷蒿的营养枝分化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分布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统计学研究放牧率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的羊草、大针茅、冷蒿和星毛委陵菜分布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率对典型草原物种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羊草与大针茅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减小,空间自相关尺度逐渐增大。而在退化过程中入侵的冷蒿和星毛委陵菜,空间分布的随机性逐渐增大,空间自相关尺度亦呈增大趋势。在放牧率胁迫超过一定程度时,冷蒿空间分布的自相关开始下降,而星毛萎陵菜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强烈的随机性。2)格局图谱法反应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矛盾,对于草原,格局图谱不受啃食和小尺度生境变化的影响,适用于不同放牧下群落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基于内蒙古的荒漠草原研究长期放牧实验平台,选取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两个优势物种,分析这些植物的7个主要功能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冷蒿的生殖枝自然高度、营养枝自然高度、冠幅、基茎和生殖枝数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轻度放牧增加了无芒隐子草的基茎和生殖枝数量,但是中度和重度放牧对无芒隐子草的其他功能性状均产生负效应。无芒隐子草的功能性状在7月和8月两个不同月份中有显著差异,而冷蒿在不同月份中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荒漠草原中不同优势植物对于不同的放牧强度和时间的响应不同,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究荒漠草地植物对于长期放牧干扰而采取的响应策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羊草和冷蒿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和氮磷吸收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低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增加了61.23%,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46.00%和24.29%,冷蒿的生物量增加了95.7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71.00%和115.87%。表现为羊草和冷蒿混种后出现正相互作用,且对冷蒿的正向影响更大。低磷环境下冷蒿可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调整策略积极地适应胁迫环境,最终成为草地退化群落的优势物种;(2)高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6.59%,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30.71%和12.53%,冷蒿的生物量下降了29.2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29.80%和12.09%。两植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羊草较冷蒿能更有效获取并同化资源,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是成为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3种主要植物贝加尔针茅、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对象,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3种不同植物器官(叶、茎、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3种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贝加尔针茅叶凋落物分解快于根凋落物,羊草和冷蒿根凋落物分解快于叶和茎凋落物;3种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呈单峰型曲线,在8月份时达最大值;羊草和冷蒿茎凋落物初始N含量与其分解速率成显著正相关,3种主要植物凋落物C含量和C/N与各器官凋落物分解速率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2009年7~8月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60位蒙古族牧民进行了有关冷蒿民族植物学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牧民对冷蒿的认识深,评价高。认为冷蒿为最好的饲用植物,除其优良的饲用价值外,冷蒿还具备其它作用,它是蒙药、中药药用植物,在民间常用作蛆虫疗伤的兽药和梵薰房屋净化空气、驱蚊蝇的妙方,冷蒿在蒙古族牧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王艳芬  汪诗平 《草地学报》1999,7(3):198-203
放牧明显地影响着草原植物地下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以及光合产物在地上地下部位的分配。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年份的变动较大,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地下生物量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则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减小,而降水量的大小可改变其变化趋势。在退化冷蒿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占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在干旱条件下光合产物对地上部的分配有所减少。与围栏条件下羊草和大针茅草原比较,退化冷蒿草原的根系有表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亚洲小车蝗是我国北方草原重要害虫,具有特定的食物选择性和适应性。为揭示其食物选择的形成机制,测定了典型草原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4种优势牧草的黄酮、萜类、生物碱、酚类和单宁5种次生代谢物含量,并研究了这些次生代谢物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及关键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蒿、羊草中5种次生代谢物含量最高(P0.05),克氏针茅中含量最低(P0.05);与冷蒿、羊草处理相比,克氏针茅处理的亚洲小车蝗存活率、发育速率、生活力最高(P0.05),氧自由簇(ROS)浓度、解毒酶活性、保护酶活性最低(P0.05);克氏针茅作为最优食物资源,最利于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发育和发生。该研究对于揭示蝗虫-植物特异性关系的形成机理,指导亚洲小车蝗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植物斑块物种组成对放牧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种群微斑块为研究对象,在斑块不同位置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斑块群落物种组成、更替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年放牧,冷蒿斑块的物种相似性随载畜率增加显著降低(P<0.05);无芒隐子草斑块和银灰旋花斑块Marge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载畜率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银灰旋花斑块Margelef, 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在斑块区显著低于过渡区和外部区(P<0.05)。放牧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与周围环境物种交换增多,无芒隐子草在斑块中占主导地位,而银灰旋花由于生物量和多样性的显著降低在群落中处于劣势;冷蒿斑块随载畜率增加生物量急剧减少,不同位置间的物种更替增强。本研究可为放牧利用下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冷蒿草原适宜放牧率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不同管理角度进行了内蒙古草地畜牧业生产适宜经营模式和适宜放牧率的探讨,并进行了风险-利润权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草地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内蒙古典型草原暖季放牧率不宜超过2.0 ̄2.7羊/hm^2,适宜始牧时间为5月底或6月初,当年羔应短期育肥出栏。这样,羊草和大针茅草原就不会退化到冷蒿草原,冷蒿草原能得到利用式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8种植物,通过在夏秋季节每隔15天采样,重复测定其地上部分氮(N)和磷(P)浓度变化,确定不同植物的氮和磷养分回收特征.结果显示:每种植物的氮和磷回收过程基本同步,但不...  相似文献   

20.
亚洲小车蝗是我国北方草原重要害虫,具有特定的食物选择性和适应性。为揭示其食物选择的形成机制,测定了典型草原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4种优势牧草的黄酮、萜类、生物碱、酚类和单宁5种次生代谢物含量,并研究了这些次生代谢物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及关键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蒿、羊草中5种次生代谢物含量最高(P<0.05),克氏针茅中含量最低(P<0.05);与冷蒿、羊草处理相比,克氏针茅处理的亚洲小车蝗存活率、发育速率、生活力最高(P<0.05),氧自由簇(ROS)浓度、解毒酶活性、保护酶活性最低(P<0.05);克氏针茅作为最优食物资源,最利于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发育和发生。该研究对于揭示蝗虫-植物特异性关系的形成机理,指导亚洲小车蝗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