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广东省毛竹丛枝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广东省大面积毛竹遭受丛枝病危害,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该病在广东省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病原为竹瘤座菌Balansiatake和竹香柱菌Epichloebam-busae,前者最普遍,药剂防治试验显示粉锈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年来泡桐丛枝病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病原类菌原体(MLO)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致病机理、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寄主抗病性鉴定、治疗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动向。并且根据新提出的泡桐丛枝病原MLO浸染循环模式,探讨了我国发生泡桐丛枝病流行的关键因子,以及今后防治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5.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感染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和健康长春花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总酚及酚相关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较,病株中三种同工酶的活性降低了,某些酶带颜色变浅或消失: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有所增加:多酚氧化酶与苯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增强,并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7.
绣线菊丛枝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表现黄化、丛枝、顶枯等症状的绣线菊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了约1.2kb的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其病原为植原体.RFLP和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属于翠菊黄化组的16SrⅠ -B亚组.与GenBank中其他植原体分离物序列比较,发现该分离物与16SrⅠ -B亚组中的西方翠菊黄化植原体(SAY)同源性高达99.6%.  相似文献   

8.
槟榔黄化病的病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槟榔黄化病的病原的研究初报金开璇,孙福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陈慕容,罗大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儋州市571537)蔡希灼(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关键词黄化病,槟榔,类菌原体,类细菌摈榔(Ar。caoa...  相似文献   

9.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  相似文献   

1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春花植株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茎叶中过氧化物同功酶总谱带数呈减少的趋势,健株最多产生11条酶带,通常具有6条典型的、稳定的谱带即Ⅰb,Ⅰc,Ⅰd,Ⅱ,Ⅲd和Ⅲe;而表现典型的Ⅲ级症状的病株缺少低Rf值区的Ⅲd和Ⅲe带。d和Ⅲe酶带的有无、浓度及活性与病株外部症状的严重度成负相关。七叶期前的健株幼苗茎叶中也无Ⅲd和Ⅲe谱带;随着植株生理年龄的增长,其活性和浓度逐渐增大,土霉素处理病株可以提高Ⅲd和Ⅲe酶带的活性和浓度。  相似文献   

11.
猪屎豆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LO),在植物和昆虫中广泛分布,为无细胞壁原核微生物,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迄今,世界各地已统计有1000多种植物自然感染植原体病害(Seemüller et al.,1998),我国也报道了100多种植物植原体病害(赖帆等,2008).  相似文献   

12.
菟丝子(Cuscuta spp.)是一种寄生植物,利用菟丝子为介体可以将植物病毒或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从一株植物传染到另一株植物上。杨一朗陈景耀分别用大豆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为媒介成功地将甘薯丛枝病从甘薯传到长春花上,产生花器叶化、侧枝丛生病状。  相似文献   

13.
自1967年发现植物类菌原体MLO(Mycoplasma-like organisms)以来,迄今世界各国已发现300余种,我国已鉴定70余种植物MLO和类细菌(BLO)病害。作者收集鉴定了其中18种林木MLO、和BLO病害。本文汇总了国内已报道的林木及果树等木本植物MLO、BLO 38种及其发生地、寄主媒介昆虫,就世界范围而言,占已发现木本植物类菌原体比例最大,对我国类菌原体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欧美杨枯萎病症状和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美杨枯萎病野外林间症状的调查 ,发现本病在林间存在两种症状类型。按两种症状类型分别作分离 ,一种类型多数只分离到FusariunOxysporum ,而另一种症状类型多数同时分离到FusariunOxysporum和XanthomonasPopuli,用分离物作接种试验 ,能致病 ,再分离与接种物一致。初步表明 ,F Oxysporum和X Populi都是杨树枯萎病的病原菌 ;对林间两种不同症状类型是否由F Oxysporum单独所致还是由F Oxysporum和X Populi复合侵染致病 ,本文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及病原菌分子鉴定,为早竹丛枝病的病害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株水平和单枝盘水平的2种病害分级标准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使用植原体16S rDNA和真菌rDNA-ITS序列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调查的6块样地早竹丛枝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8.59%,平均病情指数为6.67。感病的早竹DNA样品能够扩增出真菌的rDNA-ITS序列,而不能够扩增出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扩增出的序列与报道的竹针孢座囊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00%,与其它真菌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94.00%。[结论]浙江省德清县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17.
竹叶枯型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叶枯型丛枝病为害新梢嫩叶,造成叶枯、梢枯,连年发病引发小枝丛生,该病发展快,发病时间短,季节性强。老病枝连年发病,使新梢发病率常达90%以上。病叶上普遍产生黑褐色点状的子囊菌子实体。用子囊孢子对健壮株枝梢作人工接种,第2年新梢嫩叶发病,具典型症状。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竹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bambusae Miyake et Hara)。刚竹属中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桂竹(Ph. bambusoide)和融安刚竹(Ph. sp.)发病最重。3月间竹腔注射20%粉锈宁乳油剂(1∶200)1次,即可明显减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的胸径主要集中在2.31~2.40 cm之间;(2)标准竹胸径与竹秆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壁厚、秆高、枝下高、全高、秆重、竹节数呈显著性相关;(3)无性系分株的节长随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平稳到缓慢下降的规律,整个无性系分株竹节长度在20~30 cm的竹节数占全秆竹节数的71.42%。  相似文献   

19.
竹丛枝病的研究Ⅰ症状、病菌分离和接种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竹丛枝病病枝梢端和竹瘤座菌的子实体分离,获得竹瘤座菌的纯培养。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很慢,菌落呈白色乳酪状,为分生孢子。对嫩梢未展开的心叶喇叭口内(生长点),注入孢子悬浮液,可使新梢发病,潜育期在40天以上。接种发病枝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和自然新发病枝一致,再分离获得原菌种,证明竹丛枝病是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Hara=Aciculosporium take Miyake侵染所致。新发病枝初为细长、叶小,单根蔓枝,到第三年才形成典型丛枝症状。文章还对症状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竹丛枝病在国内各地普遍发生,不仅淡、刚竹,而且毛竹在有些地方发病也很严重。重病竹林发笋少而细,逐渐衰败,成为发展竹用材林和食笋用林的障阻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杉萎缩病为杉木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南平地区蔓延,造成严重危害。经对感病杉木病组织的电镜观察及分离培养结果鉴定,病原物为类菌原体(MLO)引起形成萎缩多头症,感病后的杉木受胶胞炭疽菌、多毛孢菌等弱寄生菌相继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