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是中国围网渔业最主要的作业海域。由于渔场存在年际间的剧烈变动,掌握渔场时空变动的预报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通过上海开创公司围网2011–2014年的渔捞日志数据,从Ni?o3.4指数和TAO数据(海洋表面温度和海表风)获得的海洋环境变量,采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渔场变动和渔场环境变动的规律;寻找合适的预报因子和延迟数;建立回归预报模型。在2011–2014年各月海洋环境分布图和渔场中心分布图中,发现渔场中心的变动和风场、温度场变动都有明显的关系。在时滞相关分析中发现:(1)中心渔场经度和180°E与165°E平均纬向风速异常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9和0.82,前者滞后1月,后者同步;和180°E与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和–0.41,前者滞后2月,后者同步;和29℃等温线经度最大相关系数0.75,同步;和Ni?o3.4指数同步,相关系数为0.47。(2)中心渔场纬度与180°E平均纬向风速异常、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都是正相关,相关指数分别0.55和0.63,延迟2个月和1个月;而与该两处的纬向风速变异负相关,相关性都低于0.5,延迟3个月和同步;和Ni?o3.4指数相关性不显著。(3)通过逐步最优回归拟合,获得了中心渔场的回归方程分别为:GC_Lon=137.534+2.36159UA_165_t+0.159159SST_29_t,GC_Lat=0.236156+0.51587UA_165_(t–1)–1.12848VA_165_t。在渔场经度模型中,最优模型包括了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和29℃等温线经度值,模型相关指数平方R~2为0.72;而经度模型中,最优模型包括了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和纬向风速异常,其相关指数平方R~2为0.34。在预报模型预报结果中,预报结果和实际值在经度和纬度上都存在2度以上误差,产生差异原因是船队的在东部海域购买作业许可天数不够,而西部有余所致;模型的预报结果和中国租赁船队的渔场中心经度误差在0.5°以内,纬度误差在1.5°左右,较为理想。该研究发现了风速异常和温度线分布对渔场移动有显著性影响,但风速变异较少获得关注,尤其是位于165°E和180°E的纬向风速变异对渔场的影响超过了29℃等温线。这一发现可用于以后相关研究,以及建立的预报模型的可供围网公司购买渔业许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鱼类在人工集鱼装置(FADs)周围的集群特性,基于2021年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的回声探测浮标数据,对FADs投放后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U检验和H检验分析了鱼类首次到达FADs时间的差异性,利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s)分析了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和漂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为(8.9±9.0) d,其中金枪鱼类为(3.8±4.2) d,非金枪鱼类为(16.0±8.9) d;(2)金枪鱼类在不同水下长度FADs下的首次到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非金枪鱼类无显著差异;(3)金枪鱼类在FADs周围的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约在其投放后第25天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4)金枪鱼聚集生物量随着FADs漂流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5)随机效应表明,水下长度为80 m的FADs下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一般最高,其次是60 m,90 m最低。研究表明,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往往先于非金枪鱼类到达,其首次到达时间与FADs的水下长度有关;具有较浅水下长度和缓慢漂流速度的FA... 相似文献
3.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渔获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到80年代在145°E左右,90年代在152°E左右,近年在155°E左右。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3°30′N附近,80年代在0°30′N左右,90年代在0°40′S左右,近年在1°20′S左右。经纬度5°×5°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8×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20×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扩展以外,还受到被称为南方涛动的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比较偏南,在拉尼娜次年比较偏北。此外,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经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变化比较大,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4.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渔获量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的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变化,80年代在144°E左右,90年代在153°E左右,近年在158°E左右变化。而鲣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2°N附近,80年代在1°30′S左右,90年代在2°50′S左右,近年在2°55′S左右变化。经纬度5°×5°单个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11×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了69×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向赤道以南扩展以外,还受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在相邻的数年中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 相似文献
5.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枪鱼围网渔业是中西太平洋海区重要的渔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年渔获量始终占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总渔获量的55%~60%(79万~120万t),2002年渔获量为1 157 045 t.为了促进我国大陆地区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本研究着重介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渔场、渔业资源以及渔具渔法的现状,并对发展趋势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水温法预报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的验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140°E~170°E、10°S~5°N)金枪鱼围网鲣鱼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不同水层(0 m、12.5 m、237.5 m和287.5 m)的水温数据,统计4个不同水层的适渔温度范围。以2007年生产数据验证和比较不同水层适温区域组合预报渔场的效果。结果表明:0 m、12.5 m、237.5 m、287.5 m的适温分别为28.0~30.5℃、28.0~30.5℃、12.5~18.0℃和10.5~14.5℃。237.5 m、287.5 m适温区域组合预报渔场的综合得分最高,平均渔获产量比重达74.68%,渔获频率达76.38%,渔场搜索面积缩小了57.16%。在提高渔获概率和减少渔场搜索面积方面取得了最好的平衡,是一种直观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Melissa R. Cronin Julia E. Amaral Alexis M. Jackson Jennifer Jacquet Katherine L. Seto Donald A. Croll 《Fish and Fisheries》2023,24(1):56-70
The incidental capture by marine fisheries as bycatch poses a global threat to pelagic sharks and rays. In large, industrialized fisheries that often operate in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at least 22 threatened species of pelagic elasmobranchs are caught as bycatch, representing the majority of megafauna bycatch in tuna fisheries. Here, we investigate (1) the efficacy of the current policies of the five tuna-related 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tRFMOs) in mitigating elasmobranch bycatch, (2) data needed to better assess the amount and impact of elasmobranch bycatch and (3) the research necessary for the adoption of new policies. We found that tRFMOs have adopted 34 active policies that address pelagic elasmobranch bycatch. However, most policies (~76%, n = 26) are unlikely to avoid or minimize elasmobranch bycatch. Instead, most policies focus on mitigating post-capture mortality via remediation and requiring or encouraging research and data collection. Despite the emphasis on research mandates, we fi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research was not related to policy adoption, suggesting that lack of research has not historically prohibited policymaking. Overall, we suggest that current research and data transparency, though perhaps not necessary for policy adoption, are not sufficient to adequately evaluate the population-level impacts of bycatch on many elasmobranch species in tRFMO-managed fisheries. Given these results, we recommend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that involves reforms in tRFMO voting processes to facilitate the adoption of binding requirements for elasmobranch catch limits, bycatch avoidance, pre- and post-capture handling and release modifications and protection of areas important to threatened pelagic elasmobranchs. 相似文献
8.
ENSO与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其渔场变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中西太平洋是世界金枪鱼围网的重要作业渔场之一,主要捕捞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等. 相似文献
9.
金枪鱼类(tunas,bon itas,b illfish)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捕捞对象,主要经济种类包括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和鲣鱼(Ka tsuwonus pelam is)等。但近年来,过度捕捞、气候因素影响导致部分种类资源出现相对萎缩现象,因此,出现了许多相关组织,如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协会、美洲间热带金枪鱼组织等,对金枪鱼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根据中西太平洋协会(WCPFO)2004年年报将太平… 相似文献
10.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 为探索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的时空差异,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 2009–2018 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及相关海洋环境数据, 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采用探索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方法进行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 (1)鲣的渔获率具有明显的聚集性, 空间上, 主要存在 2~3 处聚集区, 分别聚集在西侧 152°E~164°E, 3°N~7°S 海域、东侧 164°E~175°E, 5°N~4°S 海域以及第 2 季度中的 175°E~180°E 海域范围; 时间上, 聚集程度依次为: 第 4 季度>第 1 季度>第 2 季度。(2)总体上, 各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空间异质性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海表面温度梯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 SSTG)。(3) SLA 和 MLD 对鲣渔获率的负向影响较明显, 是由于表层营养物质丰富海域对应 SLA 和 MLD 的值越小。NPP 和 SSTG 主要为正向影响, 是由于冷暖水交汇的锋面海域受 NPP 和 SSTG 影响较大。(4)检验 GWR 模型, 发现其残差表现出较小的空间自相关, 表明 GWR 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 且优于最小二乘法。 相似文献
11.
中东太平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误捕海龟的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06年2-11月科学观察员对热带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5°N~10°S,134° W~173°W)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期间共投钩223次(天),误捕到绿海龟、蠵龟、丽龟、玳瑁和棱皮龟5种共22尾,死亡海龟13尾。从海龟误捕率看,平均每次尾数为0.098 65。平均每千钩尾数0.037 40。从海龟的钩获部位看,喙(嘴)上钩占41.0%,躯干部位上钩占13.6%,喉部上钩占13.6%,前肢上钩占18.2%,主绳缠绕被捕获占13.6%。海龟的误捕区域位于04°S以北海域,几乎可全年捕获。此外分析了不同钩位误捕海龟的数量,探讨了影响误捕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 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有显著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186,P<0.01),因此,可将Ni o 3.4区海表温度作为预报、预测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ENSO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ENSO(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表明:ENSO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fio 3.4区海表温度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有显著相关关系,可将Nifio 3.4区海表温度作为预报、预测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中西太平洋鲣鱼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附近海域CPUE反映的总体资源量较高,而在0°和5°S的资源量较低。鲣鱼资源量较大区域分布在冷暖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16.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物垂直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7~11月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采集的钩位深度以及渔获物的钓获钩位数据,分析了各钩位的上浮率和钓获鱼种的垂直分布结构,并比较了不同鱼种垂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钓钩绝对上浮率变化范围为0.49~44.73 m,相对上浮率的变化范围为0.65%~16.69%,平均绝对上浮率为23.29 m,平均相对上浮率为8.87%。(2)12种主要渔获钓获深度范围差异很大,大魣(Lampris guttatus)的平均钓获深度最浅,为75.92 m,蓝枪鱼(Makaira nigricans)的平均钓获深度最深,为228.19 m。聚类分析显示12种主要渔获物可以分成3种垂直分布结构。(3)11种主要兼捕渔获钓获深度均与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钓获深度呈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了叉长、性别、性腺指数等生物因素以及渔获水深、月相等时空因素对摄食生态位宽度和摄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叉长范围在81~195 cm的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85;2)空胃率为25.4%,而在非空胃的个体胃含物中,枪乌贼属(Loligo sp.)、虾类和沙丁鱼属(Sardina sp.)的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40.3%、39.7%、30.1%;3)个体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加,高摄食强度的比例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4)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性别、叉长、月相等因素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渔获水深对J具有显著影响(P=0.024);... 相似文献
19.
Shohei Nomura Toru Kobayashi Yasuo Agawa Daniel Margulies Vernon Scholey Yoshifumi Sawada Naoki Yagishita 《Fisheries Science》2014,80(6):1193-1204
The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Pacific bluefin tuna (PBF) Thunnus orientalis and the yellowfin tuna (YFT) T. albacar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was investigated. The polymorphism of microsatellite (SSR) loci and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mtCR) were analyzed for 71 samples of PBF from Japan and Mexico and 45 samples of YFT from Japan and Panama. In the SSR analyses, both single-locus (?0.010 to 0.008 in PBF and ?0.023 to 0.020 in YFT) and global multilocus (0.003 in PBF and ?0.002 in YFT) F ST values among the geographic populations were low and not significant in these species. In the mtCR analyses, neither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nor the minimum spanning network showe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geographic populations in each species. The pairwise F ST values among the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them (?0.005 in PBF and ?0.020 to ?0.014 in YFT) were low and not significant. Our SSR and mtCR data suggested tha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s were not evident amo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opula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either in PBF or in YFT. Mismatch distributions, demographic parameters, and neutrality tests suggested that sudden population expansion of PBF and YFT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occurred 628,000–731,000 and 450,000–525,000 years ago,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对延绳钓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有肥壮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怆鱼(Thunnus albacares)等15种大洋性鱼类,渔获物中金枪鱼类分别占重量和尾数的76.41%和76.91%,旗鱼类占11.05%和7.83%.鲨鱼类占10.80%和12.08%,其他鱼类占1.73%和3.18%。相对重要性指标(IRI)表明,延绳钓渔业以肥壮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其他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为兼捕对象。各渔获种类的渔获重量组成比例月间变化和海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