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第十期“大家谈”专题中,杨林祥所谈的“……苏铁开花,叶子会低垂,显出精疲力竭的状态……色泽平平……。”我之所见,苏铁开花时叶子也很有精神;花叶并茂,更能引人入胜。杨在文章结尾称:“因之,我主张:在  相似文献   

2.
盆景缘     
打开记忆的小窗,往事扑面而来,历历如昨。记得那是1987年早春,爸爸订阅的《中国花卉盆景》刊物邮寄我家(其实,爸爸从86年就开始订阅,因爸特爱花卉。那时我还在就读中学,未曾和本刊谋面而已)。其中的彩图有一整页“贺新春”的年历和一幅《冬山归樵》图,画面古朴自然,宁静致远,隐隐约约的樵夫、参天葱郁的“松”,白雪皑皑的山石,溪流也凝止了,好一幅冬景山林图。爸爸说这是盆景,仅一眼我就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她,真可谓“一见钟情”,并和《中国花卉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当《中国花卉盆景》邮到我家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那漂亮别致的封面、精彩纷呈的插图,总让我惊叹不已、爱不释手。随时光推移,思想也渐趋成熟,置身于芜杂的红尘之中,未免感到心灵之疲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花卉盆景》第1期16页刊出了河北花友康池先生的文章《也谈两种大花千层茉莉》。该文对花商称之为“虎头”和“狮子头”的茉莉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为我观察我的茉莉花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年前,朋友送给我一盆马齿苋树。树的长势繁茂却杂芜。 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抱着审慎的态度,我先剪去影响观赏的枝叶,使得树干的构架显露出来。由于主干极度向右生长,而且角度很小,在进一步造型时,我颇感困惑。犹豫中,找出《中国花卉盆景》刊登的马齿苋树的文章,受到启发。并认识了它的“韧而不坚”的基本特性,决意按“大树”的形式来造型。  相似文献   

5.
潘明德同志在1990年第二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的《根艺作品中的‘神’》一文中,提出如何领悟和表露神韵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如何表露“神”这一方面作些探讨,作为潘同志“神”说的一点补充吧!  相似文献   

6.
我性喜寂寞。但自从《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4期发表我的《闲来放情文人树,踏遍源头访古禅——循苏本一文脉深底探索记》一文后,就寂寞不再。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与我联系,探询、讨论有关问题,直到九月上旬才复归以前的寂寞。本想重享寂寞,但年底又见黄彪远的大作《文人树的自然形成与创作理念》(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12期,以下简称“黄文”)中又  相似文献   

7.
拜读薛白耘老师在《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3期上发表的《金桂变异之我见及其他》文章后,我对所养金桂多年来春季开花的变异现象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欣喜地读到《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创刊号,她像一枝出墙的红杏,为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给我国的花卉业带来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细读这本创刊号,感到有三大显著特点: 一、办刊方向正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无庸讳言,当今有的杂志以“媚俗”谋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以庸俗不健康的内容来“吸引”或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而新创刊的《中国花卉园艺》杂  相似文献   

9.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银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了有关费菜(救心菜)的文章后,一些读者来电询问“救心茶”的制作方法。现文冈并举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早想栽植一盆葡萄,看了《中国花卉盆景》上关于葡萄栽培的文章后,我把书本知识与养植实践结合起来,小有收获(图)。我把实践中的心得归纳为八个关键点,希望能给花友一点启发,也希望能得到专家的进一步指点。多土培养好的葡萄移栽苗在保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在大千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走兽样的树木。去年《中国花卉盆景》第9期13页上刊载的赵庆升同志拍摄的榕树‘象’树及文字说明,我想关雄幹对此作何解释呢?难道能以“我未见过”而否  相似文献   

13.
我也是《中国花卉盆景》的热心读者,根艺爱好者。在本刊1994年第一期彩页“根艺天地”的作品——“悠悠寿者”,我反复欣赏,认为是一件好作品:仙鹤玉立,频频整羽,好像在精心梳装,  相似文献   

14.
记得30年前我从《植物》杂志上看到《中国花卉盆景》创刊的消息,立即跑到邮局去订阅。当收到创刊号时我惊喜万分,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当喜事一样告诉了我的花友们。从此《中国花卉盆景》成了大家阅读的“宝书”。不少人也到邮局订阅了。我是每期每篇必读,津津有味。如获至宝。3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在邮局订阅,并按时间顺序收藏起来,以供查找。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3期中兰农先生《盆景作品命名浅议》中谈到“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一点我也有同感。然而其中以潘仲连先生的“听”为例,说该命名未能充分揭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壮美及深刻内涵,只取其形以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对于这一点,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听”这一命名同样具有深刻内涵。其一,以潘老先生开拓雄壮之风格,“听”这一命名决不停留于其表象,“听”能让观赏者通过寥寥两棵松,仿佛听到松涛阵阵,颇有  相似文献   

16.
时光荏苒,岁月如织. 一转眼,《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已陪伴我们走过了20个花样四季.从2001年到2021年的20年,不仅是《中国花卉园艺》杂志从稚嫩走向成熟的20年,也是中国花卉事业迅速腾飞的20年. 当年中国花卉协会着眼行业发展,及时搭建平台,创办了《中国花卉园艺》杂志,期望她成为中国花卉资讯报道、技术推广、艺术鉴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盆景》第9期发表了我的《君子兰养护要六呵护》一文。文章发表后收到一些渎者的来信,比较集中地询问文中忽略的一些细节。比如,“冬天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温,不能发生冻害;伏天……要设法降温”,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诸如此类。这里我就针对这些问题谈点补遗,我说的纯粹是我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应《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之邀,我来谈谈如何从小苗开始培养果树盆景的问题。我想以作品《铁笔春秋》和《岁月如歌》为代表的一批果树盆景为例,把它们的发展改进过程介绍一下,供实践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20.
收到90年第十期《中国花卉盆景》,翻开封页,一个醒目的标题《百花园中的奇葩》映入眼帘。我反复阅读多遍,越读越觉得文章情真意切。作者赞《养花与健康》栏目“常常从香花翠草中推出治病良药”,对此,我深有体会。前年我就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治好了多年缠身的老疾。那是六年前,我的右脚拇指节间突然发生酸痛,约半月酸痛自然消失,但在患处长出蚕豆大小的一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