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模式进行品种筛选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赣中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再生稻品种,并探究气象因子对再生季稻米品质的影响。以1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调查比较了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以及再生季稻米品质。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间再生季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而头季与2季总产量差异较小,C两优608的再生季水稻产量最高,晶两优华占、隆两优608、天优华占和准两优608的2季总产量较高;(2)头季及再生季气象因子均能对再生季稻米品质产生影响,且再生季成熟前1个月气象因子对再生季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等品质影响较大;(3)稻米品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深两优5814和晶两优华占等4个组合为再生季稻米优质品种。综合2季产量和再生季稻米品质,丰两优香1号和深两优5814的头季、再生季及2季总产量均表现较好,且再生季稻米品质较优,可作为适宜赣中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合六安市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推广的再生稻主导品种。[方法]以13个再生稻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各品种的产量、综合农艺性状、生育期和抗性表现。[结果]头季稻参试品种比对照品种丰两优香1号增产的有7个,增幅3.78%~9.45%,产量最高的品种为隆晶优1212;二茬稻比对照品种丰两优香1号增产的有6个,增幅5.27%~10.36%,产量最高的品种为友两优2152。头季稻有效穗,隆晶优1212最高;二茬稻有效穗,领优华占最高。参试品种纹枯病一般轻发,稻曲病一般未发或轻发;大部分参试品种抗倒性较强。[结论]筛选出适合在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优质杂交稻新品种隆晶优1212、友两优2152、领优华占、全两优一号、桃优香占、深优粤禾丝苗等。  相似文献   

3.
引进6个水稻品种在浦城县烟后稻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302、圣优369、天优华占、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综合性状好,增产极显著或显著,适宜在浦城县作为烟后稻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最佳用氮量,以杂交籼稻两优6326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及产量表现,并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得出最佳用氮量。结果表明,以头季稻施氮14.8 kg/667 m^2、再生季施氮9.0 kg/667 m^2时再生稻两季产量均较高。在此施肥水平,头季稻群体适宜,后期光合速率正常,纹枯病危害和倒伏相对较轻,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高节位再生芽的萌发。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两优6326作再生稻种植全生育期适宜施N量为27.5 kg/667 m^2,产量可达847.11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娄星区对两优1128、准两优893、Y两优599等12个超级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2个超级稻品种中,两优1128(9 616 kg/hm2)、京福Ⅰ优527(9 279 kg/hm2)和准两优893(9 067 kg/hm2)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Ⅱ优58,这些组合适宜在湘中地区作一季晚稻栽培。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丰两优香1号再生栽培示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级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进行再生栽培示范和系统观察,丰两优香1号再生苗节数均为5个节,再生苗的节间长度均比头季短;再生季植株上部3片功能叶面积均比头季小;再生栽培两季稻谷产量可达到15 274.5 kg/hm2,比"早稻-晚稻"连作种植产量低733.5 kg/hm2,但是再生稻米质优、价格高,总产值与双季稻相当,同时因再生稻省种、省工、省投入,纯收入比双季稻连作高3 736元/hm2。  相似文献   

7.
以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赣北地区开展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都昌示范基地平均每667 m2头季稻产量达602.4 kg、再生季产量375.5 kg、纯收入1194.6元,投入产出比为1∶2.06;永修示范基地每667 m2头季稻产量为552.3 kg、再生季产量277.5 kg、纯收入685.6元,投入产出比为1∶1.62。  相似文献   

8.
2016年在仪征市丘陵山区示范种植10个杂交中籼稻品种(组合)。通过种植对比:隆两优华占、旺两优911、和两优713三个品种(组合)的实收产量分别为801 kg/667 m~2、665 kg/667 m~2、651 kg/667 m~2。该三个品种(组合)本年度试种产量表现突出,综合对比所有试种杂交中籼稻品种(组合)的生育期、抗倒性、抗病性等生育特性及抗逆表现,可在仪征市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多年生稻和再生稻生产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构建丰产减排的稻作模式提供依据,于2021年在湖北荆州以再生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虾稻1号和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云大25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江汉平原多年生稻与再生稻的稻田CH4、N2O排放差异。结果表明,多年生稻和再生稻的CH4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头季齐穗期和再生季齐穗期;再生稻和多年生稻的N2O排放趋势也基本一致,在头季施基肥和促芽肥至提苗肥期间出现N2O排放。与再生稻相比,多年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生育期的CH4排放分别增加了213.0%、55.8%和156.9%;多年生稻全生育期N2O排放量与再生稻差异不显著,头季N2O平均排放量较再生稻高13.7%,再生季却低40.4%。多年生稻的全球增温潜势和单位稻谷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较再生稻高139.3%和650.0%。综合分析,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具有较高的稻谷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更...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品种丽粳15号是以滇粳优14号为母本,凤香稻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集团法选育而成,于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分别为530.7kg/667 m~2和628.8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凤稻23号增产4.59%和0.38%;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云南省1 850~2 250 m的高海拔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丰两优香一号(广占63S/丰香恢一号)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先后通过江西、湖南、安徽和国家品种审定,2009年5月被农业部确认为第3批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根据亲本特征特性,结合该组合在江苏多年制种实践,提出了丰两优香一号高产保优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甬优4949和超优1000在华中地区再生稻种植的氮肥运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超优1000、甬优4949作再生稻种植时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以及再生力的表现,以期为超优1000和甬优4949引入再生稻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氮肥处理,共设置了6个不同的氮肥处理,分别为N_1(120main150ratoon)、N_2(120main225ratoon)、N_3(185main150ratoon)、N_4(185main225ratoon)、N_5(250main150ratoon)、N_6(250main225ratoon);品种为副区(甬优4949、超优1000,两优6326作为再生稻大面积种植的对照品种)。测定不同品种在不同氮肥运筹下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成熟籽粒氮含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头季,两优6326、超优1000、甬优4949最高产量分别为9.16 t/hm^2、9.08 t/hm^2和11.15 t/hm^2,其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185 kg/hm^2、120 kg/hm^2和185 kg/hm^2。三个品种在高施氮量下(225 kg/hm^2)的平均再生季产量分别为5.41 t/hm^2、4.98 t/hm^2、6.02 t/hm^2,在低施氮量下(150kg/hm^2)的平均再生季产量分别为5.78 t/hm^2、5.41 t/hm^2、6.49 t/hm^2。然而,三个品种在低氮处理下的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高氮处理。综合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甬优4949的最优氮肥运筹应与两优6326保持一致(185main150ratoon),而超优1000在目前的产量水平下的头季施氮量低于两优6326(120 kg/hm^2),而再生季可与两优6326保持一致。【结论】甬优4949可在华中地区作再生稻种植并且氮肥运筹模式可与两优6326保持一致,而超优1000由于生育期太长,再生季不能完全成熟,不适合在华中地区作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13.
水稻氮高效品种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设计施氮量10 kg/667 m2和15 kg/667 m2两个水平,以10个超级稻和10个超高产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蘖动态、单株叶面积、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根据产量和产量增幅大小初步筛选出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并且比较它们的茎蘖动态和干物质积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各品种产量均显著大于低N水平;Ⅱ优602、两优6326、Y两优2号等6个品种为氮高效品种,新两优6号、Y两优1号、春光1号等8个品种为氮低效品种;整个生育期过程中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氮低效品种,茎蘖数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清流县推广的甘薯新优品种,引进了红心加工型品种5个、紫色加工型品种4个、优质鲜食型品种5个,共计14个甘薯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泉薯10号薯干每667m~2产量为863.53 kg,高于对照岩薯5号47.39 kg,增产5.81%,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可作为红心地瓜干加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福宁紫3号薯干每667m~2产量为834.44 kg,比对照龙津薯1号高571.34 kg,增产217.15%,花青素含量高,可作为紫心地瓜干加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福薯604薯型均匀、商品薯率高、表面光滑、色泽艳丽,且薯肉色为桔黄色,胡萝卜素含量高,鲜薯每667m~2产量高于对照金山57品种175.45 kg,增产6.12%,可作为特色鲜食型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旱区和失灌旱区对超级稻新两优6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试验表明,新两优6号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高产较优质的特点,作再生稻栽培,大田连片示范早季和晚季合计总产12 708.0 kg/hm2,比早、晚季对照合计总产(11 079.0 kg/hm2)增产14.7%。新两优6号可作为广西钦州及类似生态区作再生稻栽培。  相似文献   

16.
Ⅱ优航1号在武夷山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Ⅱ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用Ⅱ-32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超级稻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4003),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武夷山市种子站于2002年引进该组合在星村镇黄村进行再生稻栽培试验、示范,表现突出,再生稻栽培示范面积从2002年的0.24hm2发展到2005年的193hm2,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市南片的星村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栽培.其中2004年示范面积为40.9hm2,两季平均产量达915.3kg/667m2,最高产量高达1 012.7kg/667m2.现将Ⅱ优航1号在武夷山市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扎兰屯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优良的品种又是保证其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为筛选适合扎兰屯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当地选育品种‘蒙薯19号’作为对照,进行5个(包括对照)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可在扎兰屯市正常生长发育成熟,产量除‘中薯5号’外均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最高的品种为‘兴佳2号’,产量2 357 kg/667m~2,‘延薯4号’次之,产量2 155 kg/667m~2,再次是品种‘尤金’,产量2 069 kg/667m~2,均高于对照的1 654 kg/667m~2。这3个品种的商品薯率也都较高,在85.28%~93.28%,淀粉含量在13.54%~15.65%,块茎特性表现较好,可在扎兰屯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研究头季生长对再生季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头季稻生育期、分蘖、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等性状及其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再生季各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头季产量与头季单株干重和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季产量与头季齐穗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头季茎鞘叶物质输出率和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虽然所有品种均可在10月底安全成熟,但考虑到三熟制油菜季的适宜播种期,再生稻的成熟期应在10月25日之前。综合生育期和产量特性,推荐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在江西中北部的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作为再生稻栽培。  相似文献   

19.
2016年采用自然诱发方法测定了金华市10个单季稻主栽品种稻曲病的发病情况,并对其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甬优17、春优84、中浙优8号、甬优1540、丰两优香1号和Y两优2号对稻曲病的抗性较好,而甬优15、甬优9号、浙优18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天优3301在沙县作再生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沙县高桥镇杉口村引进天优3301作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种植获得高产,表现再生能力强,高产稳产,其中头季稻平均产量706.8 kg/667m2,再生季平均产量401.3 kg/667m2,全年稻谷平均产量1 108.1 kg/667m2,适宜在沙县作再生稻种植。介绍了天优3301作再生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