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美姑的基本情况岩溶区生态现状,分析了进行大面积种植林草的优势条件,从而对当地治理生态、发展经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美姑县的基本情况和岩溶区生态现状,分析了进行大面积种植林草的优势条件,从而对当地治理生态、发展经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中段.为喀斯特岩溶地区。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70135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44.16%。州域处于云贵高原东北边缘与鄂西山地交汇地带。属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土地类型俱全.气候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州内山高岭峻.河谷深壑,海拔多在800米以上.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  相似文献   

4.
5.
贵州治理石漠化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之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自和 《草业科学》2006,23(8):63-67
通过考察、了解,简要回顾了贵州草地畜牧业艰苦探索、不断进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保护恢复植被、坚持治理石漠化的措施与经验,提出了进一步解决草畜营养不平衡、实施可持续管理、利用当地特色与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蚕学通讯》2011,(4):14-14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主办,重庆市林科院、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北碚区天府镇人民政府参加的态桑石漠化治理研讨会在蚕学所召开,卢琦所长、周金星研究员、何宁佳教授、黄先智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7.
《草业科学》2008,25(9)
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已成我国区域发展中一个最艰难、最需认真对待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广、受灾最严重的省份,而六盘水市又是贵州石漠化重灾区,全市4个县(特区、区)95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出现石漠化,总面积己达3265.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94%。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关村,“大关模式”为我们战胜恶劣自然环境、治理石漠化、寻找致富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并留下了可贵的“大关精神”。  相似文献   

9.
《草业科学》2007,24(2):46-46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10.
《草业科学》2007,24(3):109-109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岩溶地区生态修复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岩溶的形成机理及国内外治理途径、研究方向,在全面分析云南岩溶地区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重大草业项目"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总结20多年来云南省岩溶地区生态修复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岩溶地区综合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确立了云南岩溶地区生态修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模式,即滇东、滇北采用"退、改、复"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以肉牛、肉羊、绵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带;滇中、滇西采用"封、围、建"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以肉牛、奶牛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带;滇南采用"除、替、引"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以肉牛、肉羊、奶水牛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带.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国家要明确岩溶地区草地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创新实用技术等对策措施,全面揭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实现生态、生活的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基于3S的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快速评价“植被-风沙活动-土壤”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对指标的域值进行了确定、量化和分级,选择镶黄旗翁贡乌拉苏木2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做实例研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运用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模型,对工程进行了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封沙育林工程得分为75.88分,生态效益良;2004年飞播造林工程得分为81.07分,生态效益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广州市瀛洲生态公园的河涌进行生态治理,在一段河涌的边坡上对35种草本植物进行了筛选试验.经过4个月的观测,发现有13个种综合表现最好,12个种表现较好,10个种表现较差.其中前25个表现好和较好的种都可用于河涌的景观改造或生态护坡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省肃南县高山草地上研究黄羽和麻羽2个品种不同鸡龄的牧鸡对蝗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随距鸡舍距离和放养天数的增加,灭蝗效果分别减弱和加强,85日龄的麻羽鸡1 000只鸡群、75日龄的麻羽鸡500只鸡群、65日龄的黄羽鸡500只鸡群在放养25d后,对面积为3.14×104 m2的各试验样地内蝗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77%和67%。单只麻羽鸡在蝗虫充足的情况下22min内可取食蝗虫101头,同时,牧鸡对草原其他害虫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藏北典型区域那曲县进行了生态文明统计测度与评价,并对未来8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进行预测,为藏北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与思路。采用生态模型评价的方法,在分析生态文明内涵、发展、描述、评估和评价的基础上,寻求了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能反映藏北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以那曲县为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模型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目标进行了定量判断。引用协调发展程度计算模型,采用灰色系统方法(GM(1,1)模型)对那曲地区过去及未来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并预测。结果表明:那曲县生态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低,2001~2013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在初级协调发展类和勉强协调发展类之间,未来8年协调发展程度呈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火龙果在桂西南岩溶山区的栽培及管理技术,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提出了发展思路,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探讨,认为火龙果作为岩溶石山地区的新产业,将会在桂西南岩溶山区生态重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勃  郝建秀  张凯 《草业科学》2004,21(4):16-20
通过对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草原压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缓解草场干旱状况;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草原生产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抑制牧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区域可持续性的评估也逐渐成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牧区之一,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本研究基于能值理论,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各县、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研究。改进模型的关键在于采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1) 研究区生态足迹组成中,畜牧业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并保持稳定;电力和燃料煤比重逐年上升,而种植业产品和野柴草比重有所降低。2) 甘南州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由2005年的4.77 hm2/人增加到2013年的7.0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保持在4.64~5.65 hm2/人之间。3) 甘南州生态足迹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9年间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4) 甘南州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2.60 hm2/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4.86 hm2/万元,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其中合作市最高,迭部县次之,其他各县无明显区别。5) 甘南州以畜牧业为主的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和合作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均大于农牧交错区的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和迭部县。9年间,迭部县、玛曲县和碌曲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夏河县、卓尼县和舟曲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合作市和临潭县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研究区未来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对岩溶石漠化问题的认识起源于我国明朝徐霞客时代,我国的岩溶石漠化研究、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对国际岩溶理论研究、其他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都具有示范性。在阐述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域性,我国岩溶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总结已有的岩溶治理对策和经验,同时提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