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自2000年以来,辽西北地区的建平、喀左大规模的组织了退耕还林栽果项目,至2003年末,已在较好的坡耕地上组织退耕栽果10500hm2,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林果资源。但是,林果行间间作技术农民一时难以系统掌握,问作类型、模式等间作关键技术点对于农民来讲是一个新课题。优化间作模式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加以推广,能在短时间内让林果农得到更多实惠,获得更大利益,使林果农在退耕还林栽果中损失不增,收入不减。  相似文献   

2.
西瓜是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主要瓜果作物,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推广还林林地空间,像样的二坡地种植较多,近年来,随着瓜果市场的快速发展,西瓜的种植面积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施肥不科学,  相似文献   

3.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是一个环境逐渐优中变劣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提出了修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包括朝阳市的全部,锦州、阜新的部分地区,该地区由于土地面积广,光照资源丰富,是种植向日葵的优势区域。近年来,向日葵的栽植面积较大,成为农业种植的主要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南延伸的过渡性地带,随着该区的明水资源逐渐隐匿,林地荒漠化、草原沙化正在逐渐加剧。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区大规模实施了退耕还林和林下种草工程。白三叶草是一种集保持水土流失、防治林地草地沙化、解决畜禽饲料、改善林地微域环境的优良牧草品种,近年来,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逐步引进并不断  相似文献   

6.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是玉米杂交制种的主要区域,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土壤营养水平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玉米制种产量不高、质量较差,不仅严重地困扰着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笔者对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玉米制种低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防控对策,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7.
位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建平县,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及相关政策配套的优势,大力发展南果梨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至2010年末,南果梨栽培面积达到3500hm2,许多乡村都有南果梨园,南果梨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树,南果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金太阳杏是山东省果树所1993年从欧洲引入我国的特早熟甜杏优系新品种。2001年春,我们将金太阳杏引入位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建平县。当年定植在红山街道办事处勿台沟村果园,经多年的栽培试验观察,金太阳杏表现早果、丰产和稳产,栽后2年开始结果,4~5年即进入盛果期。4~5年生树平均株产果实36.5kg,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了更好地推广该品种,现将金太阳杏在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的表现及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辽西北边界防护林的大面积栽植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退耕规模的扩大,优质、抗旱、抗寒的速生杨品种苗木用量越来越多,为了实现苗木自给,加大育苗力度、提高苗木质量已成为辽西北地区林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和措施。一、品种选择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应选择赤杨34、赤杨36、昭林6、小城黑  相似文献   

10.
柳让  马桂珍 《现代农业》2009,(12):35-36
辽宁省建平县充分利用西辽河开发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支持,大力发展具有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特色的林下经济,在10000亩幼龄南果梨行间间作马铃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幼龄南果梨间作马铃薯是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一种效益显著且切实可行的间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高粱是种植业的主要作物,与此同时,高粱黑穗病又是为害高粱栽培的主要虫害,对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威胁。辽西北地区的建平县是高粱种植的主要区域,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正视高粱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并进行科学防治,是保证高粱稳产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是保证农业稳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金太阳杏是山东省果树所1993年从欧州引入我国的特早熟甜杏优系新品种。2001年春,我们将金太阳杏引入位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建平县。当年定植在红山街道办事处勿台沟村果园,经多年的栽培试验观察,金太阳杏表现早果、丰产和稳产,栽后2年开始结果,4—5年即进入盛果期。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2003年将“丰仁”品种引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建平县。经4年的栽培观察,该品种栽后2年开始结果,4~5年进入盛果期。4~5年生树平均株产  相似文献   

14.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落后,亟需加强开发研究.该地区降水少,土壤肥力低;但光、热及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探讨气候、土壤及耕作栽培措施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对确定旱地农业的限制因子和开发技术,挖掘农田生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辽西北建平县马场乡为试验点,通过田间试验和调查分析,对该地区农田生产力进行了测算.马场乡位于建平县东北部,太阳年辐射142千卡/厘米~2,日照时数2500小时;年平均气温6℃,≥10℃积温2800℃;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且集中于7~9月;冬春干旱,降雨极少,年际间降水变率23%;全年水面蒸发量1760毫米.农田土壤以栗褐土为主,  相似文献   

15.
经过对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果园防护林效应的调查,结果显示,果园防护林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具有较强的降低风速、调解温湿度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果园防护林的结构及树种的选择规划、栽植等一系列营造技术,为辽西北半干旱地果园防护林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梨品种发展现状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梨品种从1970~1990年的大规模发展苹果梨、秋白梨为主,花  相似文献   

17.
郭月华 《新农业》2009,(11):26-26
建平县是辽西地区南果梨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达2.4万亩。为了提高南果梨生产的经济效益,县林业局从2006年开始实施“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南果梨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开发”项目,三年来累计开发南果梨2.268万亩,南果梨亩产增加100~200公斤,优质果率提高20%~30%,达到85%以上,优质南果梨产量达54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枣树发展很快,仅建平县就拥有枣园面积500公顷,枣树已成为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树种。然而多数枣园平均产量仅在5-8千克左右.为标准丰产园产量的25%-30%。鉴于此,建平县成立了辽西半干旱地区枣高产优质高效开发课题组。自2009年至2011年.找出了该区枣低产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整套枣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平均株产提高10千克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辽西北地区生产方式转变根据辽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避灾、抗灾农业,重点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持续扩大高粱、薯类、杂粮和花生等抗旱耐旱作物生产规模,大力推广免耕栽培,促进辽西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区域性抗旱、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建平县梨的栽培面积大规模增加,到2010年,已有梨面积2550hm2,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但是,因为梨属花期较早的梨品种,其花期正值春季晚霜冻害时期,而造成花期冻害,不仅严重影响当年产量,有的年份还会绝收。面对晚霜冻害,果农真是一脸无奈。因此,提出和总结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梨花期晚霜冻害防控关键技术,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