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细鳞裂腹鱼人工催产和胚胎发育观察,旨在探索细鳞裂腹鱼的人工繁殖,人工养殖。繁殖一组细裂腹鱼,获卵8000粒,对受精卵显微镜观察,记录受精卵发育的每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2017年、2018年对采自毛尔盖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内的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鱼卵为黄色、微黏性,卵径为(2.91±0.29) mm,鱼卵吸水后直径为(3.99±0.31) mm;在水温为(14.5±1.2)℃的条件下经217 h 20 min孵化出膜,有效积温为665.27℃·h,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1.30±0.06)℃,初孵仔鱼全长为(11.00±0.18) mm。  相似文献   

3.
晁珊珊  张倡珲  海蕾  宫佳琦  林亚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50-4752,4779
[目的]克隆长丝裂腹鱼的MyoD1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鲤鱼(Cyprinus carpio)的MyoD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长丝裂腹鱼MyoD1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扩增,并对该基因编码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同源性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试验获得了包括完整ORF的长丝裂腹鱼MyoD1基因,该序列长957 bp,编码274个氨基酸,具有MRFs家族基因的典型性碱性bHLH结构;该MyoD1序列与齐口裂腹鱼、鲤鱼、斑马鱼和虹鳟等的MyoD1序列同源性较高,与人、猪、牛等哺乳动物的同源性较低。[结论]该研究为长丝裂腹鱼的肌肉发育和肉质特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青藏高原冷水鱼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7年6—10月,对大渡河重口裂腹鱼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成熟鱼卵呈卵圆形,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平均卵径约3.5 mm,淡黄色或橘黄色,弱黏性的沉性卵。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在水温16~18℃的情况下,受精卵经历134 h左右孵出仔鱼,出膜仔鱼平均全长9.8 mm。  相似文献   

5.
石国任 《农技服务》2014,31(7):200-200
<正>贵州省侗梓县水坝塘镇马桑坎河自古以来水质清澈,水中溶氧高,水温低,生长着一种肉质鲜美的特殊鱼类,被当地人称为细链。2008年引起了贵州省市水产部门的重视,鉴定为裂腹鱼类,并将桐梓县水坝塘镇的马桑坎河流域定为省级水产养殖资源的二级保护河流。2009年以来,一直从事水坝塘镇马桑坎河流域一带的冷水养殖产业,期间对马桑坎河的裂腹鱼的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多次试验,总结了一系列的实用养殖技术,现将裂腹鱼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保山裂腹鱼的人工繁育,并且降低催产药物等对珍贵鱼类种鱼的损害,采用水泥池驯养平均体长15cm的保山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paoshanensis Tsao)20尾。结果能够驯化获得成体17尾,成活率85%。在不注射催产药物前提下,挑选性成熟较好的9尾(5雌4雄)开展人工受精,获受精卵1.05万粒。该次探索为后期继续深入开展无药物注射的仿生态繁殖技术,促进绿色安全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水泥池驯养平均体长22.95 cm、平均体重114.15 g的澜沧裂腹鱼,研究其人工驯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21~23个月的驯养,平均体长达32.5 cm,增加9.55 cm,增长41.61%;平均体重达321.27 g,增加207.12 g,增重181.45%,说明人工驯养澜沧裂腹鱼较易,但生长较缓慢。  相似文献   

8.
齐口裂腹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报道了齐口裂腹鱼Sclizothorax prenanti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该鱼的成熟卵为微黏性,卵径2.9~3.0mm,授精后约1h,受精卵吸水膨胀达到最大,卵径4.2mm。试验期间水温为10.2~23.4℃,平均16.8℃。授精5h进入卵裂期,12h进入囊胚期,19h进入原肠期,40h胚孔封闭,86h肌节开始收缩,98h心跳开始,134h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11mm,出膜后第2天到第4天,胸鳍、鳃、口腔、鳍、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第5天仔鱼全长达15mm,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齐口裂腹鱼卵裂前、原肠期、尾芽出现期前,发育相对较慢,尾芽出现后发育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
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成熟卵呈金黄色,圆形,沉性。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3.33±0.24)mm。拉萨裸裂尻鱼胚胎发育历时235 h,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八个阶段。出膜仔鱼全长(10.55±0.35)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5种中草药(大黄、五倍子、山苍子、黄芩、苦参)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鱼卵水霉防治效果.【方法】试验期每天用不同浓度的5种中药浸泡鱼卵35 min,设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组(4 mg/L孔雀石绿),统计水霉致死率、其他因素致死率、孵化率和鱼苗畸形率.【结果】大黄、五倍子、山苍子、黄芩、苦参5种中药组水霉致死率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孵化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1.5 g/L五倍子组,0.4、0.7 g/L大黄组,0.6、1.1、1.6 g/L山苍子组,0.6、0.9、1.2、1.5、1.8 g/L黄芩组,1.2、1.5、1.8 g/L苦参组鱼卵水霉致死率较低,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0.7 g/L五倍子组,0.1、0.4 g/L大黄组,0.1、0.6、1.1、1.6、2.1 g/L山苍子组,1.2、1.5、1.8 g/L黄芩组,0.6、0.9、1.2、1.5、1.8 g/L苦参组鱼卵孵化率均较高,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0.7、1.1、1.5、1.9、2.4 g/L五倍子组,0.1、0.4、0.7 g/L大黄组,0.6 g/L山苍子组,0.6、0.9 g/L黄芩组,0.9、1.2 g/L苦参组鱼苗畸形率均较低.5种中药均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水霉效果,综合考虑鱼卵水霉致死率、孵化率和鱼苗畸形率,适宜浸泡浓度分别为五倍子0.7、1.1、1.5 g/L、大黄0.1、0.4 g/L,山苍子0.6 g/L,黄芩0.6、0.9、1.2、1.5 g/L,苦参0.9、1.2、1.5 g/L.【结论】在孔雀石绿被禁用的现实情况下,这5种中药可为异齿裂腹鱼鱼卵水霉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是长江上游特有的较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鱼类资源,对其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综述,为昆明裂腹鱼的人工驯养及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繁殖的异齿裂腹鱼Schizathorax oconnori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异齿裂腹鱼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淡黄色,卵径为(2.92±0.16)mm;受精后35min卵膜吸水膨胀,卵膜径达(3.72±0.31)mm。在13.0—14.5℃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93.22h。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孵化期历时92.83h。初孵仔鱼全长为(8.97±0.31)mm。10日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13.
对人工繁殖的异齿裂腹鱼Schizathorax oconnori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异齿裂腹鱼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淡黄色,卵径为(2.92±0.16)mm;受精后35 min卵膜吸水膨胀,卵膜径达(3.72±0.31)mm。在13.0~14.5℃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93.22 h。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孵化期历时92.83 h。初孵仔鱼全长为(8.97±0.31)mm。10日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的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20年进行塔里木裂腹鱼人工繁殖试验,探索塔里木裂腹鱼繁殖时期、雌雄鉴别、人工催产和人工孵化等关键技术,结果显示,催产塔里木裂腹鱼亲鱼44组,获受精卵25.08万粒,获水花鱼苗14.9万尾,其中塔里木裂腹鱼人工催产药物最适浓度为鲤鱼脑垂体(PG) 13.47 m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15.27 mg/k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 19.28 μg/kg;塔里木裂腹鱼的繁殖期在新疆南疆地区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塔里木裂腹鱼产微粘沉性卵,成熟卵卵径为(1.7±0.15) mm,吸水膨胀后达(2.8±0.16) mm;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在水温19~19.2 ℃的条件下,受精卵发育经过93 h 36 min孵化,总积温为1 785.24 ℃·h;初孵仔鱼全长(7.19±0.15) mm,具心跳和血液循环;早期仔鱼发育分为卵黄囊期、弯曲前期、弯曲期和弯曲后期4个时期,出膜后7 d,卵黄囊完全吸收。通过对塔里木裂腹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掌握催产塔里木裂腹鱼最适药物浓度,描述塔里木裂腹鱼的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以期进一步丰富塔里木裂腹鱼早期生活史资料,为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近日从"云南珍稀野生经济鱼类--小裂腹鱼人工繁育技术试验研究"课题验收会上获悉:云南省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首次人工繁育成功云南特有濒危鱼类--小裂腹鱼,其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内相关领域先进水平,该成果对云南省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省内优质野生裂腹鱼类资源,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为提高短须裂腹鱼人工繁育能力,以刚涌出的清澈无致病菌和虫的地下泉水为水源,采用水流培育亲鱼、流水孵化受精卵、活体饵料培育鱼苗等关键技术,进行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捕野生短须裂腹鱼亲鱼403尾,在水流速度0.1~0.3 m/s、水温12~16℃、pH值6.5~7.0、溶氧6 mg/L以上的流水池中培育,平均驯养成活率49.4%,获成熟亲鱼234尾次;共催产亲鱼224尾次,产卵雌鱼133尾次,总产卵量127.3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0.957万粒;获受精卵93.8万粒,平均受精率为73.7%;受精卵在水温12.5~14.0℃的流水孵化槽中孵化199 h开始出膜,共孵出幼体85.5万粒,平均孵化率91.2%;共获2 cm仔鱼55.1万尾,平均出苗率58.7%;共获3.5 cm鱼苗45.2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0%。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的早期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53±0.10)mm;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水温不宜超过17℃,在(13±1)℃水温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历时225 h 10 min,积温为2838.79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将胚胎发育的过程划分为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33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为(10.71±0.28)mm,出膜后11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23 d后卵黄囊消失,全长为(18.35±0.65)mm,出膜70 d时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的早期发育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对蒙古裸腹溞M oina m ongolica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两种裸腹溞(蒙古裸腹溞和多刺裸腹溞M oi-na macrocopa)滋养盘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在水温为(28±0.5)℃时,蒙古裸腹溞从亲体中产出(第一幼龄)到有卵母细胞排到孵育囊整个发育时间共经历了43~44 h,从卵排入孵育囊开始到发育成幼溞(若虫,neonate)排出体外,共经历了(39.33±1.01)h。该溞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卵裂期(A)、多细胞期(B)、“T”型胚胎期(C)、触角原基期(D)、胸肢原基期(E)、2复眼期(F)、复眼重合期(G)和离开母体期(H)共8个期。蒙古裸腹溞和多刺裸腹溞都有滋养盘,二者的滋养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为试验材料,采用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失活,用热休克抑制第1次卵裂,并对对照组、照射组及二倍化组的早期胚胎进行乙酸-地衣红压片观察,还对马粪海胆雌核发育早期的胚胎发育、细胞学及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照射组和二倍化组的受精率、上浮率、细胞分裂同步性和二倍体率较对照组降低,畸形率升高,且胚胎发育滞后60~90 min;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说明,精子顶体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是导致受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二倍化组上浮率(8.0%)和二倍体率(21.4%)较照射组的上浮率(4.9%)和二倍体率明显升高.细胞学观察发现,用紫外线照射后的精子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雄性原核,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小体,不能与雌性原核融合,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核分裂.经紫外线照射后,受精卵的细胞分裂方式也发生改变,出现三极或者四极分离,同时出现不均等卵裂.经热休克处理后,压片观察发现,在受精卵细胞中出现圆形的泡状区域.  相似文献   

20.
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形态和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探讨了结构与食性的关系。两种鱼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道、肠等四个部分;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咽外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食道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肠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在前、中肠少,后肠增多;两种鱼在口腔、咽形态组织结构,肠长度和盘曲程度方面差异较大,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