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而把茶叶作为药用,继而  相似文献   

2.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0,22(2):38-39
唐代社会兴起饮茶风尚,陆羽(733~804年)应时著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欣慕,好事者家藏一列”(唐《封氏闻见记》),于是专用的饮茶器皿需求增加,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唐宋以来凡与茶叶有关的行业,都因社会饮茶风俗的盛行而获得利益。《茶经》问世,在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茶经》文字本身,于是陆羽闻名大江南北。 1.造陆羽瓷偶人祀为“茶神” 我国唐代烧制茶碗茶具的北方邢窑,曾用瓷泥塑制陆羽瓷偶人像,给茶肆和爱茶者供奉。这桩趣事,唐宋有关文献每有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  相似文献   

3.
茶与中医药,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见,茶的最早发现和  相似文献   

4.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5.
郑万福 《茶报》2004,(4):25-26
在唐代,全国饮茶成风,普及妇孺,以药代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药茶也就应运而生。查考历史文献,药茶雏形萌芽于唐代。公元75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书,其书卷三十一专列代茶新饮方一则,详细记载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在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出现了最早使用“茶药”专用词。  相似文献   

6.
唐代饮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宏 《茶叶》2001,27(4):54-55
在唐代的饮食习俗中,最具特色的是饮茶风气的普遍进行.这一时期,我国茶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消费和贸易都有很大发展.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中说:“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颇多.”说明了唐代茶叶贸易的繁盛.据陆羽《茶经》所述,唐代的产茶区已遍及现在的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13个省,足见唐代的茶叶产区已相当广阔.随着茶叶生产的扩大,饮茶之风也从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这正如《封氏闻见记》中所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中……自邹(今山东滋阳)、齐(今山东临淄)、沧(今河北沧县)、棣(今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亦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虽然我国的饮茶习俗起源甚早,但是唐代的饮茶之风远胜过前代,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因此,《封氏闻见记》中又述:“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相似文献   

7.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8.
功夫茶考     
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部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可见我国人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更  相似文献   

9.
甲金文中未见"茶"字,《九经》中"茶"字亦非今日之"茶",《说文解字》只收录"荼",未见"茶"。"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而"荼",则出自汉初的《尔雅》。"茶"字产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甚至中唐之前主要以"荼"指称"茶",但"荼"并不专指"茶"。为了弥补名与实之间的不对等,在"槚,苦荼"的基础上新造一"(木茶)"字。"茶"字先是作为俗文出现民间,直到《茶经》一书问世才逐渐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0.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饮茶史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已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而以茶祛病健身。被后人奉为“茶神”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正因此,数千年未,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采、制、煮、饮等相当完备的知识,出现了诸如唐·陆羽的《茶经》、宋·蔡襄的《茶录》、明·许次纤的《茶(?)》等权威性茶著,以及著名文人如晋·左思、张孟阳,唐·释皎然、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卢仝,宋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陆游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道结缘于晋代,创立于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于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道·诮崖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金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诊,一说茶之功效。……常有伯熊者,又用鸿渐广论润色之,于是...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举行茶文化活动,泡茶、饮茶演示,有称“茶艺”、“茶礼”、“条仪”,当然也有沿用传统名词叫“茶道”的。近读名家谈“茶道”的文章,说“茶道是日语词汇”。这话不准确,似乎今日国人用“茶道”一词成了外来语了。其实“茶道”一词是地道“国产品”。“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陆羽的好友释皎然《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句:“孰知茶道全尔其,唯有丹丘得如此”。还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道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熏者,又因鸿…  相似文献   

14.
冯平 《茶叶》1989,(1):28-30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代的吴国建都于南京,当时已饮茶成风。唐代陆羽为研究茶叶生产技术和评茶技术,曾亲自上栖霞山采茶,应用自乳泉的水冲茶,留有“试茶亭”的古迹。这些都说明南京是我国的一个古茶区,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一 )南朝时饮茶典故中子鸾子尚兄弟颠倒陆羽《茶经·七之事》中的前目上有南北朝时南朝“新安王子鸾 ,鸾弟豫章王子尚”字样 ,后面的全文是 :“《宋录》 :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 ,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 ,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何言茶茗 ?”有人想把此典故人物说得通俗些 ,写成“新安人王子鸾、豫章人王子尚”兄弟如何赞美茶。文章加了个“人”字 ,便成姓王的了”。恰与笔者同姓 ,我知古之饮茶王氏 ,汉有王褒 ,南北朝时有王肃 ,未见还有这两位王姓饮茶名士 ,待查看他们的生平。检南朝·梁·沈约《宋书》 ,唐初李延寿《南史》 ,…  相似文献   

16.
据历史文献记载,茶的名称主要有荼、茶、摺、蔎、茗和荈等:1.荼:此字在古代经史中不多见。顾炎武的《日知录》:“……据《唐韵》,‘按茶有三:‘谁谓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萘’茅秀也;‘以薅荼蓼’陆草也。尔雅上的茶蒤字凡五见而名不同……”可见古代荼字本不固定指一种东西。它所指何物,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而定,如《尔雅释木》中的荼字则明显地指的茶树了。  相似文献   

17.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蛟的《梦厂杂著·工夫茶》是最早记载“工夫茶”的史料,其开宗明义,指出工夫茶的烹治之法秉承自唐代陆羽《茶经》,这也便是工夫茶的发端.而潮油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峦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描述了酒宴之后进茶助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茶似茶非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有关"茶"、"荼"二字,自古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中国茶叶》第5期),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相似文献   

19.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20.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