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研究了体长为4~7em的凡纳滨对虾对体长为2~17mm的藻钩虾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捕食藻钩虾的能力随着对虾体长的增长而增加。体长4cm的凡纳滨对虾不能捕食13—17mm的藻钩虾,而主要捕食2~7mm的藻钩虾,其在凡纳滨对虾日摄食量(干重)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5~7cm的凡纳滨对虾可捕食2~17mm的藻钩虾。随凡纳滨对虾体长增加,捕食大规格藻钩虾的比例也增加。  相似文献   

2.
经食物链形成的“碳封存”和“碳转移”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方面。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力之一,也是最高效的固碳生物类群之一,端足类是大型海藻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消费类群,处于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承担着“碳转移”的职责。本文以山东半岛端足类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 possjeticus)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其对5种大型海藻[浒苔(Ulva prolifera)、肠浒苔(U. intestinalis)、扁浒苔(U. 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 sp.)]的摄食研究,比较了中华原钩虾对5种大型海藻的摄食率,分析了摄食率与海藻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干湿比(DW/FW)等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中华原钩虾对海藻的摄食选择性特征,初步探讨了钩虾潜在的碳汇影响。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对肠浒苔和浒苔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分别为0.81和0.80 g鲜重/(g·d),而对线性硬毛藻摄食率最低,为 0.19 g鲜重/(g·d);中华原钩虾选择栖息于大型海藻的个体数量比例以丝毛藻最高,其次为肠浒苔和浒苔;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TOC含量和C/N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TN含量和DW/FW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与海藻TOC、TN、C/N和DW/FW均显著相关,且偏向于在结构复杂、细丝状分枝多而密集的海藻中栖息。钩虾优先选择固碳量较高的浒苔类绿藻,能够快速将其固定的碳向更高营养级传递转移,可加速实现碳封存或碳移出,对海洋渔业碳汇进程可能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强壮藻钩虾Am pithoe valida的食性及其对温度、盐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强壮藻钩虾消化道内含物组成主要可分为有机物碎屑和大型藻类.2)强壮藻钩虾消化道中蛋白酶活力最高,脂肪酶活力次之,淀粉酶活力最低.3)使用不同饵料(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硬毛藻、小球藻、生物絮团和蛤蜊肉)饲养强壮藻钩虾,发现对虾人工配合饲料为其生长的最佳饵料.4)成体强壮藻钩虾比幼体强壮藻钩虾耐高温,且耐温能力与其生活水温有关,生活水温相对较高情况下耐温能力也相应提高.5)强壮藻钩虾为广盐种,在盐度4~40范围内均可正常存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海藻生长繁盛时期采集11种大型海藻,并对每种海藻及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藻上钩虾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海藻上麦秆虫种群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钩虾最高种群密度和最大个体均出现在厚网藻上;麦秆虫最高种群密度出现在殖丝藻上,最大个体则出现在缢基蜈蚣藻上。同时,对于生物量较小的海藻,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种群密度均更高,钩虾体型无显著变化,但麦秆虫体型更小;另外,比表面积值更高的海藻,其钩虾种群密度更高,个体也更大,但麦秆虫种群密度和个体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不同种类的海藻在藻栖端足目种群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功能角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海藻自身多样化的生物特征则可能是该差异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青苔,一种广盐度的丝状藻类,大量生长在盐田蓄水池、废盐田、荒废水面等处.青苔曾经广泛存在于养虾池中,成为养虾业的一大敌害,其在虾池中大量生长繁殖,与对虾争夺生存空间,影响对虾的摄食与投饵,高温季节来临时大量死亡腐烂,造成虾池严重污染,经常导致养虾的失败.因此,长期以来,青苔作为养虾业的一种重要的敌害生物,被列为清除对象,最终被彻底从虾池中清除掉.  相似文献   

6.
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虾渔获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哈氏仿对虾是虾拖网渔业的主捕虾种,虾渔获组成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为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和促进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虾类特性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幼虾兼捕量。  相似文献   

7.
以强壮藻钩虾(以下简称钩虾)作为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天然饵料,以对虾人工配合饲料为对照研究钩虾对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对两种规格的中国明对虾[体质量分别为(0.33±0.0204)g和(2.07±0.184)g,分别记为SF组和MF组]和日本囊对虾[体质量为(0.25±0.018 1)g,记为SM组]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钩虾,养殖35 d。结果显示:(1)与人工配合饲料相比钩虾可以提高MF组和SM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SM组对虾的成活率;(2)钩虾可以显著提高SF组和SM组对虾血细胞总数(P<0.05);(3)钩虾可以显著提高3组对虾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及SF组和SM组血蓝蛋白含量(P<0.05);(4)钩虾可以显著提高日本囊对虾溶菌酶活力(P<0.05);(5)钩虾可以显著提高FM组和SM组对虾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6)钩虾可以显著性提高SF组和SM组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相对活力(P<0.05);(7)对虾健康指标总得分与其感染WSSV后的100%致死时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R2=0.948 9)。研究结果表明,钩虾与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相比可以促进中国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生长及提高对虾抗病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囊对虾亲虾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18日~2004年6月18日期间,采用人工养殖的日本囊对虾,经过越冬培养和室外培育(性腺促熟、交尾),人工控制光线、饵料、温度和培育密度等手段,亲虾性腺均可发育成熟。在越冬培养中光线为500~800lx之间、温度为9~10℃、饵料为沙蚕及杂色蛤,亲虾培育密度为12~30尾/m^2,越冬实验结果,亲虾体重增长率为10.9%,存活率为93.2%。在室外培育中温度为13.6℃、养殖密度为1.3尾/m^2,饵料以蜾赢蜚、藻钩虾和低值贝类为主。实验结果,亲虾体重增长率为5.1%、存活率为90.5%、交尾率为100%。2004年6月24日~7月10日利用人工繁育的日本囊对虾亲虾进行苗种生产实验。实验结果,每尾亲虾产卵量为20~25万粒/尾、孵化率为82.96%、出苗率为62.8%。实验表明,人工繁育的日本囊对虾亲虾可用于正常的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浅水域小型虾拖网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拖虾是广东省沿海捕捞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为了查明小型虾拖网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10~11月对在珠江口浅水域进行捕虾作业的虾罟网渔船进行了海上渔获组成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浅水域虾罟网的渔获种类多、组成复杂,幼鱼和副渔获的比例高;主要渔获种类是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18.57%)、矛形梭子蟹Portunus hastatoides(15.48%)、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11.50%)和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11.16%),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脊尾白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海鳗Muraenesocidae和银鲳Pampusargenteus渔获100%为幼鱼,凤鲚Coiliamystus和棘头梅童鱼CoUichthys lucidus幼鱼比例分别高达87.65%和96.15%;周氏新对虾、脊尾白虾、斑节对虾为主捕对象,鱼类和蟹类是主要的副渔获种类;虾罟网捕捞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Macyobrachiunrosobergii)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又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大虾、长臂大虾、金钱虾,是世界性大型热带淡水虾之一,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长臂虾科、沼虾属。该虾营底栖生活,喜栖水草丛中,晚上出来觅食,摄食的主要方式是用螫足捕捉小动物和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仿刺参池塘中建立大型海藻-虾夷马粪稚胆-稚胆粪便-仿刺参的养殖生物链,通过虾夷马粪稚胆摄食钢丝藻来控制钢丝藻的生长,而虾夷马粪稚胆的粪便又为仿刺参提供优良的饵料,为降低海胆种苗中间培育成本和解决仿刺参越冬期间大型有害藻类生长的问题提供实践数据支持。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仿刺参平均规格为(46.08±6.41)克/头,养殖密度为6.5头/米2。钢丝藻为仿刺参池塘中采收的新鲜海藻。虾夷马粪稚胆平均  相似文献   

12.
自1993年以来,我们在常规虾塘和乐清湾浅海水域网箱分别进行不问海水鱼品件与对虾混养防治虾病的效果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红鳍东方红、黑绸、挽状黄姑鱼、钞鱼、中华乌塘续、河鳗与对虾混养具有明显的抑制或控制虾病发生的效果,而辎鱼与对虾混养不能有效抑制虾病的发生,现详沐如下:1996年在10.66公顷的虾塘混养红给东方鲑35万尾,放养长毛对虾苗160万尾,4个a后对虾长至、11~12cm。同期未混养的虾塘则放养对虾苗20余天后就发病死亡。1994年在1.53公顷虾塘混养黑钢6000尾,放养虾苗60万尾,两个月后对虾生长至7.Zcm,而同期…  相似文献   

13.
在对虾养殖中常遇到杂藻繁生,危害很大,在养虾前期,肥水阶段,池中常生长丝状的绿色的藻类,似絮状棉花,这是绿藻的海藻,群众称为青苔.青苔使虾池水变清、变瘦,水中浮游生物难于繁殖,不利于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14.
夏季是南美白对虾繁殖和虾病暴发的高峰期,如何做好虾病防治是南美自对虾夏季管理技术的关键。在生产过程中亲虾被较高频率地打捞,繁殖期间能量消耗较大等因素是导致增加夏季亲虾疾病高暴发率的原凶。  相似文献   

15.
斑节对虾由于其个体大、生长快和杂食性等优点,近几年已成为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品种。但由于亲虾来源全靠进口,不仅来源不易、价格昂贵,且因一些亲虾带病毒等原因而使养虾成本升高、虾病流行,导致养虾业蒙受损失。为降低养虾费用,减少亲虾进口,本站自1991年9月——1992年3月就以本地较易得到的亲虾资源——鱼塭斑节对虾,进行越冬促熟试验.以期探讨利用本地亲虾作斑节对虾苗种生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学名凡纳对虾,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暖水水域,具有生长快、繁殖周期短、味鲜美、营养高等特点,与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并称三大优良虾种,同时也是目前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的广盐性使它成为低盐度养殖条件下的优质品种。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长江口渔场附近海区中国对虾(以下简称为对虾)、日益减少,加紧探索在长江口渔场附近海区增殖对虾的可行性是完全必要的。为了观察和研究对虾在该水域的河游、繁殖等基本情况,为大规模人工增殖对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一定数量的对虾标志虾放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谓对虾标志虾就是在对虾脊背上用针线穿挂一个放流标志牌,而标志虾的制作及放流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放流效果,现把一般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仔、幼虾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美白对虾 (Litopenaeusvannamei)属白虾类 ,原产于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 ,具有壳薄体肥 ,生长快、抗病力强、群体增长均匀等优点 ,与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并列为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 ,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养殖虾种之一。南美白对虾对盐度适应范围较广 ,经驯化可在淡水池塘中养殖 ,而淡化则是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成败的关键。本文对南美白对虾仔虾及糠虾幼体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旨在为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和在内陆淡水水域中推广养殖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1年 4月 1 0…  相似文献   

19.
改良对虾养殖的水域环境,使之尽可能接近亲虾生活的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健康养殖对虾的基本原则。笔者结合华南地区气候、水温、水质、土壤。养殖习惯等特点,在农业部渔业局帅国对虾养成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以改良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华南地区对虾健康养殖操作要点”,现将其具体操作方法以及经验体会汇集如下。一、改良水域环境,接近自然生态,提高可持续养殖能力改良水域环境应该着眼于消除养殖池底泥的酸性腐化物和其它有害物质,消除近海海域因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养殖自身产生的污染这三大基…  相似文献   

20.
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 Miers),隶属对虾科、新对虾属,俗称羊毛虾、黄虾、沙虾、站虾、麻虾和黄新对虾等,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可以煮熟晒干成"金钩虾米".王兴强等[1]对周氏新对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繁殖与发育、病害和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