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结构深度调整时期的现状,针对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农村正成为群体性事件多发地的问题,从社会背景、地方政府、农民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因果机制,提出综合社会治理、加强地方政府建设、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与自组织化程度的解决对策,以期有效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与冲突,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总体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之一是由农村问题引发的农民集体上访、告状,甚至围攻乡镇政府、堵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多发。去年上半年,有些省由农村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占群体事件总量的30%以上,居全国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第二位。这些群体性事件干扰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本刊邀请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著名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专题研究。我们编发这组文章,希望能给做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启迪,新的认识,新的帮助。 超重负担带来超常行动 ——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之一 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推动“三农”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我国“三农”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尤其是农民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高等农业学校作为为“三农”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培养大批高素质农村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三农”问题是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大事,而农民是整个事件的中心,因此,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增强的今天,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现阶段我认为增加我市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是统筹我市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5.
解决好“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措施之一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通过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尽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平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64%,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对四平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四平市实际,就如何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在新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只要我们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就一定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土地本身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国家所有土地的有限性,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成为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在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下,大量农民丧失其耕种大半生的土地,获得极其低廉的补偿费,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由征地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极大隐患。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因征地引发的上访现象呈现群体性、持久性、对抗性的特征。种种的现实告诉我们,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王丹晖 《甘肃农业》2012,(12):94-96
当前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预防和化解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几乎与“三农”问题同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三农”问题主要涉及农民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无一不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相关。可以说,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丹晖 《甘肃农业》2012,(23):94-96
当前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预防和化解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3个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及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该文主要从研究方法、课题项目和文献内容结构三个方面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展望。研究认为亟需建立农村社会状况的评价预警机制,监测农村中的不稳定因素,发现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化解,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最大化地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战略,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加以思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农产品加工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组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素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要培养农民的现代特质,提高农业的劳动者素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我国目前在“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农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对"三农"问题的新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备斗目标,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键。中共十六大对解决好“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对农村发展目标和任务、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协调城乡关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起点低,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任务极为艰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热点,成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农民是农业的主人,是农村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从解决农民问题人手,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而在诸多的农民问题中,又以农民收入问题最为重要和直接。因此,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农村科普是创新“三农”的基础工作之一,农村科普是当代中国“三农”不可跨越的永恒主题,是农民把握创业、创新方向,实现自身价值的智慧库。农村科普是创新农民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内驱力,是创新农村增收致富的根本选择。农村科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推波助澜,终将酿就一个文明和谐与科学民主的“三农”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而农民增收问题正是“三农”问题的重心和焦点,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就是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低,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是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使“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