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菠菜、花生、黄瓜四种四收立体种植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产小麦300千克,菠菜1000千克,花生350千克,黄瓜2000千克,收入达到6000元。1.种植模式:10月1日前后,起垄距90厘米的大垄,垄高10厘米,垄顶宽60厘米,垄底宽20厘米。在沟底播种2行行距17厘米的小麦,垄顶种4行菠菜。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 玉米 白菜套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种植模式在2-3月667米2施鸡粪或家畜粪2~3车,施后深翻耙平开春后起垄,覆盖地膜,在膜上打孔播种。1.2米为1垄,垄宽60厘米,垄高20厘米,垄间间隔40厘米,株距33厘米,膜上行距40厘米,播深12厘米,667米2留马铃薯苗4000余株,在5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正>1甘蓝套玉米间作花缨萝卜和油菜或菠菜(120∶40厘米宽窄行)3月初按宽行120厘米,窄行40厘米划行,宽行覆盖幅宽140厘米的地膜,在地膜上以行距35厘米,株距40厘米种4行早熟甘蓝;甘蓝行间按株距20厘米种一行花缨萝卜,共种3行;甘蓝株间种1穴油白菜或  相似文献   

4.
<正> 甘蓝、西瓜、白菜、小葱四菜连作栽培技术是: 1 种植形式 每300厘米为一栽培带。其中甘蓝占地230厘米,西瓜占地70厘米。1月上旬育甘蓝苗,3月上旬定植,每一栽培带内栽植6行,株距35厘米,每3行甘蓝扣一宽150厘米小拱棚,4月下旬收获。3月阳畦育西瓜苗,4月初垄上双行定植,小行距40厘米,株距35厘米~40厘米。定植后覆盖从甘蓝撤下的小拱棚,7月中下旬拉秧。西瓜拉秧后直播白菜,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9月30日前后收获。白菜收获后整畦撒播小葱,覆盖撤下的小拱棚,3月上中旬收获。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甘蓝 选用中甘11、8398等早熟丰产品种。播前10~15天做好阳畦,每立方米床土内加入充分腐熟过  相似文献   

5.
1.种植形式带宽1米,带内铺幅宽80厘米的微膜,膜上种植2行甘蓝,甘蓝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60厘米,株距33厘米,667平方米留苗4000株.玉米种在甘蓝行中间,株距23厘米,667平方米留苗2887株.  相似文献   

6.
1甘蓝套玉米间作花缨萝卜和油菜或菠菜(120:40厘米宽窄行)3月初按宽行120厘米,窄行40厘米划行,宽行覆盖幅宽140厘米的地膜,在地膜上以行距35厘米,株距40厘米种4行早熟甘蓝;甘蓝行间按株距20厘米种一行花缨萝卜,共种3行:甘蓝株间种1穴油白菜或菠菜。两膜之间撒播油菜或菠菜,播后盖细土灌水。  相似文献   

7.
1田间配置方式2.2~2.4米为一种植带,每隔2垄留1个宽60~80厘米的西瓜种植畦。甘薯垄距80厘米,垄高30~50厘米,每亩种植3000~3500株。在西瓜畦内整成1个宽30~40厘米、高8~10厘米左右的龟背垄,移栽1行双膜覆盖或地膜覆盖西瓜,每亩种植600~800株。西瓜收获后,西瓜畦内可点种绿豆、大  相似文献   

8.
一、种植形式 采用193厘米一带,玉米宽窄行种植,宽行168厘米,窄行25厘米.宽行间依次种植甘蓝、豆角、菠菜三种蔬菜.3月中旬先定植甘蓝每带定植4行,行距40厘米,株距30~33厘米,亩定苗4 500株.  相似文献   

9.
麦垄套栽比麦后抢栽的甘薯一般增产30%以上,切干率和出粉率也都增加2~3个百分点,是实现麦薯双丰收的有效途径。1套栽方式与密度选用适宜套栽的中短蔓品种,高产小麦地块,667平方米3000株左右;中产地块667平方米3500株左右;低产地块667平方米4000株左右。套栽方式有两种:其一为3-1式,70厘米为一种植带,其中40厘米宽垄沟播3行小麦,预留30厘米宽背垄套栽1行甘薯;其二为2-1式,60厘米为一种植带,30厘米宽垄沟种2行小麦,预留30厘米宽背垄套栽1行甘薯。2套栽时间与方法套栽甘薯的适宜时间应根据小麦的群体大小来确定。稀麦早播,稠麦晚栽。低产麦田…  相似文献   

10.
一、三粮两菜的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该模式适合于人多地少的地区,220厘米宽为一带,每带种6行小麦,留120厘米宽的空当,冬季在空当内套种菠菜.  相似文献   

11.
一、种植模式 该模式150厘米为一带,小麦占83厘米,菠菜、玉米占67厘米,每一带中,播种5行小麦、6行菠菜、2行玉米.小麦行距16.6厘米,每种5行小麦,留67厘米宽的空地,早春在空地中播种菠菜,菠菜收割后套种玉米.该模式667平方米产小麦400~500公斤,菠菜1200~1500公斤,玉米500~700公斤.小麦机械收割后麦秸直接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2.
<正>麦套地膜花生由于兼顾了小麦和花生两种作物的产量和效益,花生不减产,小麦是净赚。近年来在我区发展很快,其技术逐渐成熟,一般小麦亩产可达300千克以上,花生亩产400千克以上,高产田小麦可亩产400千克,花生达到450千克/亩以上。一、模式结构小麦套种地膜花生栽培模式,以花生栽培为中心,秋播小麦时预留垄,垄底宽80~85厘米,垄沟宽25~30厘米,垄高10~12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沟内播种两行小麦(播量为平播量的80%),行距20厘米,来年4月底5月初在垄面上种两行地  相似文献   

13.
<正>一、种植规格甘薯与黑芝麻套作行规格为70厘米×200厘米,即种一垄甘薯,套种一幅200厘米宽的黑芝麻。二、选地、整地选择土质疏松、透气性好、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地势高的沙壤土或壤土地种植,前茬以小麦、油菜为主。芝麻忌重茬,建议采取"四年两头种"的栽培模式,以减轻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一般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2 000~4 000千克、硫酸钾20~25千克、磷酸二铵10~20千克作底肥。栽培甘薯按南北行起垄,一般垄宽70厘米、  相似文献   

14.
沈慧 《新农村》2012,(11):23
近年来,枣庄市在立体高效农业开发中,推广应用了小麦—菠菜—西瓜—玉米四种四收立体种植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科学选地布局该模式以粮食作物为主体,间套瓜、果、菜,适宜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块推广应用。种植带宽180厘米。秋种时在畦面一边种植6行小麦,幅宽90厘米。小麦播后在畦埂和另一边畦面种4行菠菜。翌年4月下旬收菠菜后,移栽一行西瓜,株距40厘米。收小麦后直播3行玉米,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3200株。2.主要栽培管理措施(1)选择适宜良种选用搭配适宜的优良品种,使其与立体种植模式相配套。小麦选用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一、拱棚规格棚宽6~8米,棚中心支柱高1.5米,棚边缘高0.8米,面积333.5平方米左右。建棚应以东西拱向、南北延长为宜。二、种植模式两作物种植带宽1米(马铃薯为45厘米,萝卜55厘米),马铃薯开沟播种,起垄栽培。垄高15厘米(作萝卜畦墙),种植马铃薯两行,行间距15厘米,畦内种植萝卜。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良种、良法结合,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技术模式。(1)宽窄行技术模式:把原65厘米或70厘米的两条小垄合成130厘米或140厘米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厘米,窄行行距(即垄上小行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通透栽培主要是通过大小垄、留空垄、不同作物间作等方式来改善种植地块的透光、通风条件,提高作物光合能力、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耐密品种应用、科学施肥、精细管理、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达到玉米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1通透技术模式1.1宽窄行模式把两条常规小垄合成130厘米或140厘米的大垄,垄上双行种植,大行距即宽行行距为90~100厘米,小行距即窄行行距为35~40厘米,形成宽窄行  相似文献   

18.
宽膜玉米套早甘蓝是西峰区近几年探索创新的高效立体粮菜栽培模式,适宜有灌溉条件、肥力中上的地块推广种植。模式主要利用作物间“一高一矮,一阴一阳,一早一晚”优势互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般玉米产量为10500千克/公顷,甘蓝产量为120000千克/公顷,产值31350元/公顷,纯收入25080元/公顷。1套种模式以330厘米为一带划线打畦,选用幅宽140厘米、厚0.005-0.008毫米的农膜进行地膜覆盖,每畦覆盖两垄,垄面宽120厘米,膜上  相似文献   

19.
一、栽培模式畦宽2米,等行距种植4行春甘蓝,甘蓝行间套种3行春玉米,畦间种植2行夏玉米,秋季每畦种植4行大白菜或秋芹菜,株行距15厘米见方。二、茬口安排第1茬春甘蓝11月25日~12月初冷床播种育苗,12月25日~翌年1月初小弓棚分苗,2月底定植大田,4月下旬~月上旬收获。第2茬春玉米2月底在甘蓝定植时播种,6月上旬~7月收获鲜食玉米,玉米秸秆可做青贮饲料。第3茬夏玉米5月底~6月上旬在畦两边各播行,9月上、中旬收获。第4茬秋菜一般种植大白菜或秋芹菜,  相似文献   

20.
<正>大葱与小麦套种,不仅互不影响生长,而且能减轻小麦病害,增加小麦产量,生产效益较好。现将该种植模式简单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1.套种方法。河南省小麦适播期为10月上中旬。此时大葱已基本长成,可进行最后1次培土。培土后将垄背横向用脚踩实,再用铁锨将垄背两侧的土垂直切下一部分(葱株两边各留约10厘米宽),两边要切整齐,然后整平沟底,以便播种小麦。整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