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北京地区油松毛虫世代分化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3.
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初步研究王常禄,江国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浙江省龙游县森防站龙游县324400)何庆全,陈雁(浙江省常山县森防站常山县324200)(浙江省自衢县森防站衢县324000)关键词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4.
关于赤松毛虫发生世代和幼虫龄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关于赤松毛虫的生活史和幼虫发育龄期等问题,以往均记述为“一年一代,以4—5龄幼虫越冬,幼虫发育8—9龄”。经在鲁中南定点观察,赤松毛虫在此地以一年一代为主,少部分可在当年完成发育,成为非越冬幼虫;越冬幼虫9—10龄,非越冬幼虫5—6龄;一年中出现3次成虫羽化期。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光照周期反应Ⅳ.二、三代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8.
我国长江沿岸地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的决定因子是光周,分化的比例决定于第二代幼虫孵化的时间。八月初以前孵化的,大部份可完成二代进入三代,而八月上、中旬以后孵化的,绝大部份就以第二代幼虫越冬。分化比例的大小明显地影响越冬虫口的基数。温度和营养等因子通过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而影响其二、三代的分化。重庆地区松毛虫的临界光周值为13h30min左右,二、三代分化的临界日期在八月上旬前后,这一问题的解决为长江沿岸松毛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数量变动的预测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该文研究了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世代分化现象 ,测定了卵期、幼虫和蛹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 90 %左右个体为 1年 1代 ,1 0 %左右个体因卵孵化较迟 ,翌年有效积温仍未满足发育需要而形成 2年 1代。卵期、幼虫和蛹期及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 1 .9± 1 .0 9℃、1 5 .2± 1 .87℃和 1 3.4± 0 .30℃ ,有效积温分别为 1 98.1± 1 5 .1 7日度、1 2 31 .89± 99.95日度和 1 2 6 4.2± 1 88.2 8日度  相似文献   

10.
古田水口林区松毛虫发生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水口林区松毛虫发生情况结合古田气象资料,通过对温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揭示了2004年水口林区松毛虫暴发的气候成因,为今后虫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和及时及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松针内含物与马尾松毛虫生存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邹运鼎  程扶玖 《林业科学》1990,26(2):142-148
本文用不同松树松针饲养马尾松毛虫,其结果与松针内含物的关系,经计算得出累计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每个雌虫平均产卵率、周限增长率以及硬脂酸、油酸等14种。同时得出:维生素B_6(x_(13))对马尾松毛虫的化蛹、羽化和周限增长率的影响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低沸点物质(x_8)包括萜烯类物质是影响马尾松毛虫化蛹、羽化的第二因子,苏氨酸(x_(21))是第三个因子。异亮氨酸(x_(22))是影响马尾松毛虫产卵量的第一重要因子,蛋氨酸(x_(20))是第二重要因子,维生素B_6是第三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油松毛虫感染JDS-CPV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幼虫感病后,食欲降低,从感病到死亡的时间较长,一般为20 d左右,长的达一个月或者更长。观察了CPV引起中肠上皮细胞的病变过程以及病毒发生基质(VS)与多角体在细胞质中的发育形成。VS初期为许多不定形的小块,以后小块逐渐增大,合并成团块,多角体在这些团块中形成长大。幼虫病变限于中肠,其他组织尚未发现病变。虽然见到围食膜有增厚现象,但未见到有多角体形成。  相似文献   

13.
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弄清油松对松毛虫危害有无自控能力,利用植物的生态控制力防治松毛虫,减少浓药的用量,采用蒽酮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失叶强度下油松干基糖分含量,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摘叶和松毛虫自然危害条件下,油松具有补偿和超补偿能力;在2—3年生针叶失叶较多的情况下,油松可将干部贮藏的营养物质供一年生针叶的正常生长。即使在连续三年2—3年生针叶失叶较多的情况下,油松也不致死亡,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群落学角度出发,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线性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对马尾松林中昆虫群落与松毛虫自僵病流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昆虫群落愈丰富,分布愈均匀,松毛虫白僵病就愈难于流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较低时虫口的主要控制因子;松毛虫白僵病主要在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大的情况下流行,并控制其种群密度的继续扩大。开展封山育林,可保持林间昆虫的多样性,从而可减少松毛虫大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以油松的“部分轮枝”(从油松基部起第1,2,3轮枝层中着生1,2a生针叶的枝条段构成的轮枝层)代替整株油松作为样本单元,估计油松毛虫越冬幼虫口密度的可行性;拟合积性模型建立了越冬幼虫种群的“部分轮枝抽样”模型;并对模型的估计精度、可靠性及置信区间进行了分析,导出了理论抽样数的计算公式;最后对“部分轮枝抽样”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母树林营建技术及其子代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马尾松优良种源区的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经疏伐后,保留母树的优良木达85%,在1-3年内种子产量比对照依次提高56.5%,88.6%,184.2%。母树林的子代林木生长良好,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的生长性状比对照分别提高5.4%,4.0%,4.1%,4.2%。干形改良较为明显,通直度比对照提高8.5%。改建母树林的技术简单,成本低,投产早,见效快,是一项加速初级良种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湿地松粉蚧有效积温及其在国内可能扩散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恒温条件下直线回归法,对湿地松粉蚧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粉蚧完成1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8±1.0℃,最适发育温度为24~25℃,有效积温为1042.9±88.4日度;粉蚧向北扩散,在华南地区为年发生4代区,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年发生3代区,在黄河以南地区为年发生2代区;粉蚧的最适生境在湖南省、江西省中南端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