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1.5%除虫菊素水乳剂对温室黄瓜蚜虫防治效果。[方法]施用3种试剂,并在处理前及处理后1、3、7 d分别调查蚜虫数量。[结果]三保奇花-1.5%除虫菊素水乳剂、清源保-1.5%除虫菊素水乳剂和碧琪-1.5%除虫菊素水乳剂,药后7d对黄瓜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0.26%、81.82%和70.42%。[结论]三保奇花-1.5%除虫菊素水乳剂作为生物农药表现出优异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介绍蔗兴净乳油在甘蔗杂草双穗雀稗、李氏禾、梁子菜…等试验,在草龄较高情况下,用量250m1/667m^2,药后25d株数防治效果达80.7%。比对照的蔗兴净防效68.2%增效12%;药后47d的鲜重防效达81.3%,比对照的鲜重防效72.7%增效8.6%,该增效剂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选用乙虫腈·异丙威60%WP、烯啶虫胺·呋虫胺15%EC、吡蚜酮25%WP、烯啶虫胺10%AS、乙虫腈10%SC防治稻飞虱,结果表明,乙虫腈·异丙威60%WP对稻飞虱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d防效为77.09%,药后3d防效为83.16%,与其他药剂有显著差异,药后7d的防效达到93.46%,与烯啶虫胺、乙虫腈有显著差异,持效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4.
5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试验了5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750 mL/hm2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7 d、15 d的防效分别为63.21%、66.61%和63.62%,与25%噻嗪酮SC450 mL/hm2相当,而药后7 d、15 d的防效则极显著低于50%吡蚜酮WG 150 g/hm2;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G1500 g/hm2防效次之,药后15 d防效达66.98%,显著高于1.8%阿维菌素EC 750 mL/hm2和25%噻嗪酮SC 450 mL/hm2;0.3%苦参碱EC 1500 mL/hm2也有一定的防效,药后3~15 d防效为38.51%~50.16%;48%多杀霉素SC 375 mL/hm2和0.5%印楝素EC1500 mL/hm2对稻飞虱无明显防治效果,药后3~15 d防效在11.24%~38.86%之间。  相似文献   

5.
经对23%同力杀乳油防治柑桔红蜘蛛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小区处理试验表现出对柑桔红蜘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所供试的1000-1500倍烯释液处理后7d的防效为92.4%-93.1%为92.8%-93.8%,21d为92.65-95.9%,28d为95.8%-97.8%,大田示范试验点在药后15d防治效果为91.8%-93.6%,25d为94.6%-96.3%.  相似文献   

6.
新农药凯恩、帕力特茶园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茶园中开展150g/L凯恩EC、24%帕力特SC防治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小卷叶蛾要小试验.结果表明:150g/L凯恩EC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在药后3天最高,达到91.70%,药后21天的防效为71.55%; 24%帕力特SC在药后第3天的防效为89.46%,药后第21天的防效达71.62%; 150g/L凯恩EC对茶小卷叶蛾在药后第3天至第21天的防效达到86.55%-86.98%; 24%帕力特SC对茶橙瘿螨的防治效果在药后7天达到87.19%,药后21天为76.52%.150g/L凯恩EC对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有良好防效,24%帕力特SC对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也有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7.
清源保1000倍液防治茶叶斑蛾药后7d防效达到90&以上,其快速击倒力强,持效期较长,防治效果优于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8.
大麻高效除草(封闭)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不同除草剂进行播后苗前(封闭)处理,对大麻生产期田间杂草综合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65%异丙甲草胺乳油3L/hm2封闭除草,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可达55.6%。对阔叶杂草龙葵、藜、蓼、苋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6.7%、37.5%、88.9%、89.5%,对阔叶杂草蓼、苋防治效果比较理想:采用40%施田扑乳油3L/hm2封闭除草,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可达63.9%,对阔叶杂草龙葵、藜、蓼、苋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0%、75.0%、66.7%、57.9%,阅叶杂草龙葵、藜比较理想。两种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均较好的抑制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9.
乙虫腈、噻嗪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防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用乙虫腈、噻嗪酮等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防效比较试验,认为25%噻嗪酮WP1000倍液防治稻飞虱持效性较长,药后3d防效为56.13%,药后7d防效为69.91%,药后14d防效为91.61%,药后21d防效为84.29%,是目前防治稻飞虱(主要为褐飞虱)的理想药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搭载常温弥雾系统的植保无人机(简称为“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剂型吡虫啉对棉田蚜虫防治效果(防效)的差异,选择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液剂吡虫啉,按照相同有效成分用量42 g·hm-2在山东省临清市棉田喷雾进行苗期蚜虫防治。结果: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施药,叶片正反面的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在4种剂型间差异均不显著;可湿性粉剂在叶片正反面的单位面积药液沉积量均最少,其中叶片反面的单位面积药液沉积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剂型;可湿性粉剂的农药利用率显著低于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液剂。从4种剂型田间防效看,可溶液剂最好,药后1~7 d防效为68.86%~83.07%,其次是水分散粒剂(药后1~7 d防效为65.34%~80.27%)和乳油(药后1~7 d防效为63.40%~79.18%),这3种剂型间差异不显著;可湿性粉剂防效显著低于其他剂型,药后3 d为66.98%,药后7 d为58.73%。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在棉花苗期施药对蚜虫的防效较好,且乳油、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液剂剂型的吡虫啉防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汕优63连体和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及叶片内蛋白质、核酸含量和相关酶活力的调控效应。4PU-30能显著地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保绿效果明显。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表明,4PU-30控制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比活上升,减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是其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连体和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及叶片内蛋白质、核酸含量和相关酶活力的调控效应。4PU-30能显著地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保绿效果明显。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表明,4PU-30控制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比活上升,减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是其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2和22.50 g·hm-2剂量下,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2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1,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对茶树叶片中主要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以及时间效应.结果表明:处理后2d,3种浓度的处理皆引起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降低幅度愈大,处理后8d,低浓度和推荐浓度处理的叶片降低幅度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9.4%和20.3%;喷施后2-8 d,3种浓度处理皆导致茶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是在处理后8d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8.3%和22.3%;喷施后2d和4d,低浓度的处理诱导咖啡碱含量显著升高,而推荐浓度与高浓度的处理却导致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在处理后10d,不同浓度处理的叶片中3种特征性代谢化物含量与对照相比,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5.
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1、2、4mg/ml茶皂素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第7天的毒杀效果只有27.03%~37.84%。用雷公藤乳油0.8、1.6、3.2、6.4mg/ml和12.8mg/ml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在第7天分别为27.27%、33.78%、40.54%、56.76%和63.51%。在0.8mg/ml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4mg/ml的茶皂素,对茶尺蠖幼虫的毒杀作用(84.42%)显著高于加1mg/ml茶皂素的毒杀效果(68.83%);而加入2mg/ml和4mg/ml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向不同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2mg/ml茶皂素,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第1、3、5、7天分别为667.68、981.61、1706.15和1209.76,即增效5.68~11.10倍,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可减少雷公藤用量85%以上。对茶尺蠖4龄幼虫增效1.00~6.91倍,减少雷公藤用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大田药效试验等方法,测定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对螺旋粉虱的室内生物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杀虫剂均对螺旋粉虱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中在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中,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LC_(50)值分别为0.0998、0.013 3、0.0023mg/L,对3龄若虫的LC_(50)值分别为1.6724、0.0593、0.031 5mg/L,对卵的LC_(50)值分别为1.2117、0.0340和0.011 3mg/L.大田药效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其中在1.00 mg/L的浓度下,药后5 d的防治效果仍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7.
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忌避及毒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浓度蟛蜞菊甲醇抽提物对花生蚜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忌避作用进行测定,并采用喷雾法进行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的毒杀试验。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忌避试验中,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具明显的忌避作用,最高忌避率达90.1%,而在非选择性忌避试验中忌避作用中等;2.5 g/L浓度蟛蜞菊抽提物喷雾处理花生蚜,第5天死亡率达93.7%,第1,3,5天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1.2,0.9 g/L。蟛蜞菊抽提物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板试验,通过生长速率法分析木薯根系分泌物及其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及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为判断胶园林下种植木薯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木薯根系分泌物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表现为化感促进效果,但在任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间对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与对照均未达显著差异,而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浓度达40 mg/mL时,化感促进效果与对照达到显著水平。(2)木薯根系分泌物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天数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木薯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呈现化感促进效果,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处理后2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40 mg/mL,处理后3 d和处理后4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8 mg/mL;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在任一处理时间达到显著化感效果的浸出液浓度均至少为200 mg/mL。(4)土壤浸出液小于8 mg/mL时,3个处理时间之间的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化感效果无显著差异,当浓度达到40 mg/mL时,处理后2 d的化感促进效果显著大于处理后3 d和4 d;4种土壤浸出液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时间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所以说,幼龄胶园间作木薯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和白根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脱氢醋酸钠(sodium dehydroacetate,SDA)对椰子花序汁液(coconut inflorescence sap,CIS)采后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IS采集后,空白组中的折光糖度、还原糖、乙醇、总酸和挥发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变化.而添加SDA则可显著抑制这些指标含量的变化.在自然发酵第7 d.空白组和SDA浓度分别为0.02%,0.03%和0.04%的试验组中折光糖度分别为6.00%,11.60%,12.2%和12.4%,总酸度分别为3.91,1.51,1.05和0.95g/100 mL;在同一天内SDA浓度为0.02%的试验组乙醇含量显著高于另外2个试验组;挥发酸除第7 d中SDA浓度为0.02%的试验组比另2个试验组的显著高.其他3个试验组所测数据差异均不显著;3个试验组中的还原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0.02%的SDA对CIS已有显著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稻田常用杀菌剂对褐飞虱若虫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8种杀菌剂5种浓度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直接杀伤作用和毒力大小。杀伤试验结果表明,异稻瘟净即使在1/4倍常规推荐浓度(43.75 mL/667 m2)下,对褐飞虱2、3龄若虫杀伤作用也很明显。甲基立枯磷除1/4倍常规浓度(25 mL/667 m2)下对褐飞虱2、3龄若虫杀伤作用不明显外,在50、100、200、400 mL/667 m2的浓度下,于第3天开始均有显著的杀伤作用。4倍常规推荐浓度的叶枯灵(600 g/667 m2)、井岗霉素(500 mL/667 m2)、三环唑(400 g/667 m2)、叶青双(400 g/667 m2)对褐飞虱的2、3龄若虫的杀伤在第1天很小,在第3、5、7天与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各浓度均无明显杀伤作用,但百菌清、多菌灵各浓度对褐飞虱杀伤作用不明显。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异稻瘟净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毒力回归式为Y=-3.7124+3.3248X(r=0.9742*),致死浓度LC50=417.28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