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湖蘑菇产业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食用菌》2008,(5):1-2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30年前平湖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蘑菇引进开发和试种示范。迄今蘑菇已成长为平湖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种植业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1平湖蘑菇产业的发展历程平湖蘑菇产业是农村改革以粮为纲纯粮型农业的产物。平湖蘑菇三十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9年):加工原料基地型生产阶段。平湖市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始于1979年,依托上海梅林食品厂,组织厂地合作,按照原料基地形式组织订单生产,蘑菇主要销给梅林,以罐头蘑菇为主要加工产品。第二阶段(1990—1999年):接轨上海闯市场阶段。逐渐转向多元化的营销,针对加工厂出口难、收菇难、卖菇难的问题,积极开拓鲜菇销售市场,改变加工蘑菇这一单一销售渠道,鲜菇销售份额逐年上升至80%左右。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以来,以平湖麦士康营养食品有限公司1·67万平方米蘑菇基地的建立为标志,进入了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现代化的蘑菇种植技术大量运用,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集群发展优势明显,一批蘑菇专业户、专业村、产业园、专业合作社茁壮成长、发展壮大,市场营销份额占到...  相似文献   

2.
黄家浜村是浙江省平湖市当湖街道的蘑菇重点种植村。近年来蘑菇生产发展很快,2007年全村蘑菇种植面积达到17.8万平方米,已成为平湖市的蘑菇生产专业村。为解决蘑菇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产品销售难题,进一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菇农增收,黄家浜村菇农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联户联销”的新型合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蘑菇产业的发展和菇农增收。1联户联销模式形成的背景1.1蘑菇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为联户联销新型合作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黄家浜村地处当湖街道的西南部,紧靠新07省道和跨海大桥北接线,交通便捷,发展蘑菇等鲜活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和当地政府将蘑菇作为优势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政府扶持力度大,农民发展积极性高,蘑菇种植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秋,全村蘑菇种植面积已达17.8万平方米,是平湖市蘑菇种植规模最大的特色专业村。1.2菇农市场经营意识的不断增强,为联户联销新型合作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理念基础黄家浜村虽然是平湖市蘑菇种植规模最大的专业村,但其生产现状:一是小,二是散,单户种植规模不足1100平方米,且以分散经营为主,缺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制约当前平湖蘑菇产业发展的4个不安全因素,重点介绍平湖市围绕蘑菇产品质量安全,从抓菌种管理人手,实行蘑菇生产全程质量监管,实施“六抓”:抓规范管理,确保菌种产销安全;抓宣传培训,增强菇农的生产安全意识;抓政策引导,加快安全生产设施的推广应用;抓安全监管,提高产品安全水平;抓品牌,整合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抓制度保障,降低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4.
严绍国 《食用菌》1997,19(6):24-25
近几年,我地蘑菇生产逐步从分散式向集约、规模、规范化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蘑菇生产基地、蘑菇场、蘑菇专业村.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蘑菇生产向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笔者在蘑菇生产实践中,为仙游罐头厂首次建立139亩大规模的蘑菇生产基地,规范化蘑菇房816座,产鲜菇790.22t,初步摸索了进行大规模规范化栽培的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南靖县蘑菇发展早,种植技术水平高,蘑菇生产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时下正是蘑菇备料时期,马上进入建堆发酵阶段,为解决蘑菇栽培中存在的单产低和关键技术抓不准等问题,进一步增强菇农科学种菇意识,笔者深入南靖县山城镇溪城村和靖城镇游坑村等两个蘑菇专业村深入调研,总结"五关"科学种菇方法,现就蘑菇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0年3月,邓小平在谈到农业问题时就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平湖蘑菇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试种,经过近30年的培育发展,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1997年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平湖蘑菇产业进入第二轮快速发展期,种植规模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平湖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几年来,平湖蘑菇产业紧紧围绕“做专、做强、做精、做优”的目标,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逐渐由老、小、散的粗放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本文就蘑菇规模经营在平湖的实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探讨。1平湖蘑菇规模化经营现状1·1产业发展渐趋规模化据统计,2007年全市9个镇(街道)、42个村共1300户种植户种菇面积达152·44万平方米,户均种菇1172·67平方米,比上一年的938·89平方米扩大233·7...  相似文献   

7.
平湖蘑菇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产业已发展成为平湖市的一项农业支柱产业,对农民增收和效益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列入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平湖市的区位优势和气候特点,对平湖蘑菇的生产现状作出基地规模化、栽培模式标准化、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评价和劳力、土地、加工3个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今后的任务是菌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菇农科技化,营销网络化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中国蘑菇节"我国双孢蘑菇产业发展道路"圆桌会议探讨指出,我国的双孢蘑菇产业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厂化生产作为今后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其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及思路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而传统季节性生产模式在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应通过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湖州地区发展蘑菇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各乡菌种场为指导,以生产队集体单位为主发展起来。当时蘑菇栽培技术主要是依靠上海专家,但栽培需要的较多劳动力造成生产成本较高,且蘑菇产量低、品质差。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逐步发展到农户种植蘑菇,因栽培技术不到位,到80年代时蘑菇生产未得到发展。2000年以后,开始采用高棚多层蘑菇设施栽培,遂使品质、产量有了新的提高。1湖州蘑菇产业存在问题1.1蘑菇栽培模式多,但技术不够成熟湖州市各地栽培蘑菇的模式繁多,但蘑菇单产较低,每平方米多在10千克以下。湖州市蘑菇栽培技术不成熟,主要表现为:①堆肥配方不科学,翻堆不符合要求,培养料质量较差;②棚类设施建造不合理,受自然气候变化影响大;③生产及管理人员缺乏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季节把握不好;④对蘑菇生产技术缺乏系统研究,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1.2蘑菇产品初加工多,附加值低湖州地区的蘑菇产品,主要为鲜菇、罐头菇和盐渍菇;菇类调味品、泡菜、风味小食品、饮料、冲剂和保健胶囊等产品的开发很少,产品形式较单一,产值较低。1.3蘑菇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产品质量不一蘑菇生产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①缺乏配方标准,对...  相似文献   

10.
针对乎湖市蘑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化与组织化水平还不高、生产设施与栽培技术水平仍较低下、品牌多乱杂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制约等问题,提出了培育规模大户,壮大产业园区;加强菌种生产与管理,实现菌种产销与生产同步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推进蘑菇产业科技进步;重视地域品牌建设,合力提升产业整体优势;充分发挥蘑菇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双孢蘑菇生产及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双孢蘑菇生产主要集中在永昌县、凉州区、天祝县及山丹县等地,在步入“十二五”后呈现出快速、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双孢蘑菇生产在河西走廊主要以日光温室秋季畦栽和半地下式简易菇棚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为主。就河西走廊双孢蘑菇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该地区双孢蘑菇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双孢蘑菇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浙江省平湖市利用本地丰富的稻草资源,积极发展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生产,并利用蘑菇生产废料作基肥发展芦笋、瓜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7年底,全市蘑菇种植面积达152万平方米,创产值8500多万元;发展芦笋100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精品西瓜和水果6000多亩、出口蔬菜15000多亩。蘑菇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平湖市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开发,加快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1平湖市农作物废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1·1稻草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平湖是浙江省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年种植面积约34万亩,年产出稻草17万吨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起,平湖市通过积极发展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生产,使大量的稻草资源变废为宝,成了蘑菇的优质培养料,按2007年全市蘑菇种植面积152万平方米、每一万平方米投入稻草315吨(投料270吨+菇棚覆草帘45吨)计算,每年消耗稻草达4·8万吨,约占全市稻草总产出量的30%。蘑菇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全市10多万亩水稻的稻草资源得到循环再利用,减少了稻草大量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使水稻种植户每年直接增收1000多万元。1·2蘑菇生产废料开发利用状况蘑...  相似文献   

13.
蘑菇人工栽培于20世纪30年代传人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是以牛粪和稻、麦草为培养料。8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之际,平湖市引进蘑菇生产技术,由于生产规模受到牛粪资源制约,当地菇农首创了以菜籽饼、稻草加少量氮素化肥经堆制发酵而成的“蘑菇人工合成无粪培养料”,解决了牛粪资源不足的难题,促进了蘑菇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平湖是全国闻名的西瓜产区,由于成绩显著,200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综述了平湖西 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平湖西瓜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福建省漳州市是以常规模式栽培双孢蘑菇的老产区、主产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季节性栽培蘑菇每平方米产量一直维持在15千克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近些年来停滞不前,逐渐被江苏、山东等地超越。为拓宽双孢蘑菇产业发展思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双孢蘑菇课题调研组成员于7月29日至8月2日专门赴江苏、山东学习考察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经验,着重了解两地蘑菇产业发展规划、工厂化生产厂房设计、品种选育、培养料隧道发酵、育菇环境数字化调控、  相似文献   

16.
1985年2月在意大利考察期间,先后参观了4个蘑菇农场和1个蘑菇科技服务中心,对意大利的蘑菇栽培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一、双孢蘑菇双孢蘑菇是意大利蘑菇栽培的当家品种,年产鲜菇达6万吨左右。蘑菇栽培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农区,主要产区是在北部山区,邻近法国边境一带,成为农业中的重要产业。随着机器制造业和电子技术发展,生产方式从手工栽培走上工厂化专业性生产道路,生产技术实行一系列改革,生产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双孢蘑菇单产达到每平方米20~25公斤,一年种4~5茬。 (一)堆肥制作堆肥是蘑菇的生存基  相似文献   

17.
平湖是全国闻名的西瓜产区,由于成绩显著,200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综述了平湖西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平湖西瓜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蘑菇有机生态型回归自然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岭  王敏  庄永法 《食用菌》2005,27(1):29-30
蘑菇生产的传统技术以稻麦草为主原料,而我地随着机械化收割及秸秆还田面积的扩大,稻麦草的供应量越来越少,限制了蘑菇的生产。为了解决蘑菇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短缺问题,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摸索出了蘑菇有机生态型回归自然栽培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稻麦草供与求的矛盾,简化了操作程序,使蘑菇由秋季栽菇变为春秋两季周年化生产,种植成本降低了30%~50%,如能推广此项技术,必然会提高菇的经济效益,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峰 《现代园艺》2012,(18):18-19
通过分析贞丰县连环砂仁发展的优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组织保障,落实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水平;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抓龙头培育发展,强产业化经营;抓品牌创建,强市场竞争力等对策与建议,以促进贞丰县连环砂仁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蔬菜》2010,(6):46-46
<正>近两年来,山东省邹城市大力实施食用菌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多项技术服务措施,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竞争力,使食用菌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目前,该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发展到626万m2,涌现出专业村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