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垄作栽培对冬小麦根系及其发育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豫麦5 0号和郑麦975两个小麦品种进行起垄栽培,研究起垄栽培对根系发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根系密集的5~2 0cm耕层,小麦垄作春季耕层温度比平作提高0 .4~5 .0℃,地表土壤温差高于平作2 .0~6 .7℃。同时,垄作栽培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强发根潜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层施肥的农田氮素平衡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垄作表施(垄面下1~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施(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施(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施(常规耕作的1~2cm土层处施肥)对小麦-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不同处理向土壤中增加了氮素103.14~133.62kg/ha,土壤中的氮素增加量差异表现为平作表施<垄作底施<垄作中施<垄作表施,其变化趋势与小麦产量和吸氮量相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田的土壤呼吸状况,采取田间试验研究了垄作和平作两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培夏玉米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在14:00最大,各生育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为垄作垄面>平作>垄作垄沟,并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垄作和平作的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吐丝期达到最大.2)在夏玉米生育期内,垄作垄面、垄作的垄沟和平作地面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4.42 μmol/(m2·s)、2.61 μmol/(m2·s)和3.56 μmol/(m2·s).3)灌水后垄作和平作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下降,但垄面的土壤呼吸速率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4.
垄作(Raised-Bed planting)已成功应用于水浇地小麦生产,但稻茬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还是空白。2003~2005年,在四川省双流县和广汉市先后进行了稻茬麦垄作与平作的比较试验和垄作适宜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①以1 m开厢作垄、垄面宽75cm、垄上种植3行小麦的情况下,垄作因群体起点低、有效穗数不足导致单产显著低于平作栽培;当增加垄上种植行数,提高基本苗之后,垄作与平作小麦的单产没有显著差异。②垄作有利于小麦个体发育,其单株干重、单株绿色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平作小麦,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略低于平作。③不同品种类型对垄作的反应不一样。分蘖力强、干物质积累量大、抗倒性好的大穗型品种在垄作条件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小麦垄作的优势,从地块选择、整地起垄、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促进小麦垄作栽培方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采用9个春小麦品种(系),研究其在垄作与平作两种栽培模式下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密度、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垄作与平作栽培模式在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物理性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垄作栽培模式节水效果显著,栽培密度以600万粒/hm^2为宜,垄作小麦生育期、株高、田间个体、群体与平作间存在明显差异,但产量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初步筛选出4个适宜垄作栽培的小麦品种(系),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垄作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垄作小麦栽培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栽培是中国各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适用于各种土壤的种植。通过将传统的平地作业和垄作进行比较,可知小麦垄作栽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垄作栽培改变了小麦的传统灌水方法和种植方式,使田间小气候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降低了田间湿度,使小麦可以健壮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大豆高垄平台土壤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豆高垄平台耕法和垄作土壤环境的研究表明 ,高垄平台耕法不仅是解决低湿易涝问题而且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高垄平台耕法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 ,降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温度。采用高垄平台耕法种值的大豆保苗株数增多 ,根瘤数增加 ,且比垄作增产。  相似文献   

9.
针对黑龙江省目前的几播种方法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设定了三种处理:常规垄作、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常规垄作行间覆膜3种栽培方式,试验设计采用大区对比法。试验结果是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效果最好、其次是常规垄作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10.
作物垄作栽培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作物垄作栽培是在克服了传统栽培 (平作 )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栽培方式。垄作栽培使土壤表面由平面型变为波浪型 ,增加了土壤的表面积 ,改变了土壤的光、热、水条件和微生物活动环境 ,较好地协调了作物赖以生存的小气候条件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不利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节能、降耗、高效的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垄作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方法相比 ,可使水稻增产 2 0 %~ 5 0 % ,玉米(垄作 +覆膜 )增产 6 0 %以上 ,棉花增产 15 %以上 ,小麦增产 8%~ 2 0 % ,并具有明显的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11.
作物垄作栽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综述了适宜不同类型区土地的垄作栽培模式,及垄作对土壤系统的改良、个体生长发育的促进和作物产量品质的提高等作用,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小麦机械垄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和相关单位一起引进了小麦垄作播种机,进行了小麦机械垄作栽培试验研究。用小麦垄作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播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大豆高产栽培的基本原理、栽培技术的演化历程,指出90cm垄作密植较垄三栽培和135cm垄作能够明显增产,是较理想的栽培模式,最后详细分析了90cm垄作密植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4.
1选择适宜地区小麦垄作栽培适宜于水浇条件及地力基础较好的地块。旱作地区,必须结合免耕、覆盖及其他节水技术进行。2精细整地播前要有适宜的土壤墒情,墒情不足时应先造墒再起垄。如农时紧,也可播种以后再顺垄沟浇水。起垄前深松土壤20~30厘米,整地时基肥的施用原则同一般的精  相似文献   

15.
2003-2004年在张掖市进行的春小麦垄作试验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有明显的边行优势,各处理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垄边均高于垄中;以75 cm垄宽处理产量最高,为7 000.0 kg/hm2.在0~120 cm土层灌三水后不同垄宽处理土壤水分均垂直分布在0~60 cm土层中,同一层次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60 cm垄宽高于75、90 cm垄宽.在0~60 cm土层中,90 cm垄宽处理土壤含水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发生侧渗,且不同垄宽处理在灌水后垄沟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垄面.  相似文献   

16.
垄作栽培对夏玉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夏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垄面土壤容重比平作降低4.38%~7.95%,提高了土壤温度,改善了土壤环境、田间小气候环境,玉米产量有所提高,垄作栽培夏玉米产量比平作提高5.91%~12.84%.垄作栽培的夏玉米根系发达,株高及穗位高降低,干物质积累快,生物产量高,粒穗数多,千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优于传统平作.  相似文献   

17.
甘薯垄作栽培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垄栽能为甘薯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温的土壤条件,对块根的形成和膨大都有良好的作用,是甘薯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对垄的大小和种植密度概括为六句话,即垄距1m,垄高33.3cm,垄面宽40cm,每垄栽双行,株距26.6cm,667m2栽苗5000株。在一般情况下,垄作比平作增产9.95%~14.2%;在夏秋多雨的情况下,可增产29.8%。垄作栽培的好处:①加深了土层疏松肥沃的土壤,通气性比平作  相似文献   

18.
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的生态生理效应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省内不同生态类型区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小麦垄作栽培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节水40%,孔隙度提高,根际土壤容重降低;垄作栽培将土壤表面由平面型转变为波浪型,增加了土壤表面积和光的截获量,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植株的个体发育,增强其抗病及抗倒性能;垄作栽培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增加2g以上,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小麦垄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农技服务》2007,24(7):16-17
介绍了小麦垄作栽培的优点、创新点、技术要点,为小麦垄作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小麦垄作节水栽培技术通过改革传统的小麦平作栽培模式为起垄栽培,首先克服了传统平作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增加了光能截获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限制了病害危害,最终实现了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