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抚顺“090621”冰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英  张昱  马晓颖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84-1758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物理量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了2009年6月21日抚顺东部地区出现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地面低压带、500hPa冷涡底部东南象限中,500hPa冷涡移动触发低层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850hPa低空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有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弓形、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为50~60dBz,最大达67dBz。径向速度有辐合区和逆风区。逆风区出现于冰雹前1h,是冰雹出现的强信号。液态水含量为20~40km/m^2,最大垂直液态水含量为50km/m^2。出现冰雹的对流单体回波顶高9.11km。垂直风廓线。中风向、风速出现较大垂直切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低空流场以及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等,对2012年5月15日福建省仙游县出现的午后强对流暴雨大风等中尺度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暴雨的流场垂直分布比较一般;低层虽有较强的SW气流,但尚未达到急流程度;500 hPa也没有前倾槽,但200 hPa有比较强的辐散气流;高低空湿度垂直分布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天气的产生,低层温度大,高层湿度小,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从各种物理参数值看,5月14日20:00测站沙氏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假相当位温等大部分物理参数均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2019年6月3—4日受高空冷槽和切变线影响,驻马店市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同时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FY-2G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等对飑线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飑线过程主要发生在高空明显的冷平流与低层逐渐发展的暖湿气流交汇区;近地面有浅薄的逆温层结及低层较小的对流抑制有效位能,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良好的能量环境;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与低层切变辐合区的建立为此次飑线提供了合适的对流环境;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建立,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和组织发展;飑线过程的弓形回波特征明显,垂直风廓线图各层风的转变等对大风的预警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垂直液态含水量和回波顶高的变化对对流发展的旺盛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地面大风的产生及增幅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9日甘肃省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卫星云图以及雷达产品资料,对2015年6月9日出现在甘肃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来自蒙古的冷涡分裂南压造成的。在低层暖湿气流和高层冷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较大的风垂直切变,低层的辐合切变、中低层的急流对能力的释放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物理量场上,由于不断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导致形成的不稳定层结极其深厚;低层辐合和中高层的辐散作用为上升运动提供了动力条件;华亭和礼县出现的强降水、冰雹以及大风天气的原因是孤立发展的对流单体造成的,而永登、通渭、陇西出现的冰雹、大风天气则是由于大范围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5日安徽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劲  顾松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43-7445,745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此次大风过程是由发展强烈的强对流系统引起的,其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高空冷平流和低空暖平流产生的对流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低层存在干线和风向辐合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对流风暴下部强烈冷性下沉气流形成了地面雷暴高压,雷暴高压与周边低压区之间较大的气压梯度是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等,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杭州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在弱动力条件、强热力条件下发生。700 hPa以下为强烈的暖湿平流,对建立热力不稳定起主导作用;925 hPa切变与风速辐合、地面倒槽、小闭合高压提供了动力扰动;中层为弱的上升运动区,400 hPa及以上垂直速度明显;500 hPa以下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此外,来自南海的充沛水汽输送和低层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区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等资料,对秦巴山区一次致灾冰雹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前倾槽东移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层切变线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适宜的0℃和-20℃层高度、地面暖低压和特殊的“喇叭口”地形等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冰雹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地面辐合线附近。较强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是导致对流快速发展并维持的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对流单体中心强度大于68 dBZ且维持5个体扫,有超级单体生成;反射率因子剖面图上有有界弱回波、回波悬垂等出现;速度图上具有低层辐合和中气旋等特征;在反射率因子和速度图上均可看到三体散射;VIL跃增和骤降的时间与冰雹发生的时间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闽北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分析表明,低层西南急流控制下,低空强烈的减压、增温、增湿有利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上升运动增强和维持,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中气旋降雹过程,其组合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中心的最大值可达65 d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图像上,降雹前降雹强单体对应的VIL都出现了明显的“跃增”现象,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提高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2015年8月30日开封市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多种资料对2015年8月30日开封市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增强南下靠近豫中,低层暖湿变强,高层干冷,地面辐合增强;30日8:00河南省对流层上层维持超低温,开封市分布深厚超低温,对流层中层多层弯折,风继续保持顺滚流结构,水汽呈"蜂腰"形,开封市600~700 hPa冷层云结构,17:00—18:00出现强对流天气,不稳定能量释放;飑线雷达回波弓形回波结构特征显著,中气旋、中层径向辐合及风暴顶强辐散,对流单体中显示最大回波(65 dBZ)顶高是15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上升,对流单体内为70 kg/m~2,这些均预示有雷暴、冰雹及大风等。MCC前侧呈白亮泡状态势,开封市上空最大反照率为45%,运动方向后侧为羽状云砧,前边边界光滑,云顶温度较高、云内对流旺盛,表明未来短时间内会出现雷暴、大风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0.
受西北气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2022年5月12日14:00至13日8: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甘南州出现分散性强对流天气,多站出现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探空特征、物理量特征、强对流过程对流单的体演变及模式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低涡后部冷空气东移南下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鞍型场发展使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维持并缓慢东移;低层有暖平流,高层有冷平流,大气层结不稳定;中层700hPa~600hPa附近有逆温层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堆积,午后近地面层增温,导致对流不稳定进一步增大;CMA-GFS和ECMWF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对低层中尺度切变移速预报偏快,对物理量场的预报ECMWF模式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11.
利用EC 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3月30-31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伴有10级大风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中高层的低涡、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降雹区域大气低层的湿热能条件好,在雷暴发生前中层有干冷空气向下入侵,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强,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铜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1°×1°)资料等,分析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2015年5月8日的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5月8日石阡县冰雹大风天气是发生在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环流背景下,下湿上干的形势和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显示为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回波强度超过55 d BZ,强回波区伸展高度达-20℃层以上,冰雹、大风天气产生在回波最强的弓形顶部;同时具有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悬垂回波、回波墙、深厚的强中气旋和逆风区等冰雹天气典型雷达回波特征。降雹过程有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骤增骤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吴忠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3—4日吴忠市一次雷暴大风、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沿西北气流下滑冷空气配合低层切边线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冷下暖的环境场、强垂直风切变促使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与触发;自动站资料分析的辐合线、气旋性切变,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很好的触发条件。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和强度、回波剖面的穹窿结构,径向速度图出现的逆风区和中气旋,高的回波顶高等对冰雹天气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葫芦岛市6月3日南部的局地暴雨和4日北部的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3日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在高空槽的前部、低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在风速垂直切变较强地区出现了冰雹,6月4日冰雹天气出现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后部更强冷空气侵入的过程中,是一个对流单体造成的;6月3日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将底层辐合的水汽输送到高空,产生局地暴雨,而6月4日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很弱,不利于降水的发生;6月3日受高空槽前上升运动的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6月4日不稳定能量受底层冷锋的触发,产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5.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度低压的发展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条件;冰雹天气的产生与地面物理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青海省2015年7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典型蒙古冷涡后部的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不断南移,低空暖湿舌和蒙古冷涡干冷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空急流、低层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易出现严重冰雹灾害,冰雹移动路径与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有很好的对应关系;0℃层在4 500 m处,-20℃层则出现在7 500 m,从地面至6 000 m有明显风垂直切变,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出现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9年7月27日下午,在冷涡的影响下,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本文主要对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强对流天气雷达个例进行了分析。主要采用了micaps所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27”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主要受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大的K指数、较大的比湿条件、较强的垂直运动、地面辐合等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在27日14时霍林郭勒市西北上空出现强对流云团,并逐渐向东移动,受高空冷涡与低层低涡辐合系统影响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伴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15:30—19:30安顺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东移、高空急流、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静止锋是这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与地面辐合线提供的抬升机制,导致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有非常好的层结条件,包括明显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垂直风切变强度中等(16 m/s),暖平流,"上干下湿";对流单体生成后向东和东南移动,移向与地面辐合线走向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对2016年6月30—7月1日湖北地区强对流天气环的流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雨带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850 hPa江淮切变线以南,850 hPa西南风急流轴左前侧,地面江淮准静止锋附近;925 hPa南风急流和850 hPa西南风急流在湖北地区低层建立的水汽通道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同时湖北地区上空垂直方向的水汽输送也加强了当地的强对流天气;湖北地区上干下湿的大气状况和高对流有效位能为此次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地面江淮准静止锋、地面低压、低层江淮切变线、中层低压槽、低层冷涡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提供了触发条件,有利于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随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CINRAD/SB)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5日湖北省随州市境内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表明,此次大风天气是在高空冷涡低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强冷平流随西北气流南下,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同时地面有冷锋入倒槽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环境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整层湿度不大,并且中高层有明显干侵入,不利于降水而有利于下沉气流发展;CAPE、DCAPE、K指数和SI指数都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天气产生。雷达回波上观测到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在母体风暴前沿有一条10~15 dBz的窄带回波,同时在径向速度图上观测到低层1 km以下高度有明显的大风核,4~6 km还存在中层径向辐合MARC,这些回波特征对地面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