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ICAPS业务平台的地面、高空、雷达、云图及自动站实况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0日17:40出现在甘肃中部临夏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出现时,由一支低空急流轴侵入临夏地区上空深厚的潜湿层,产生强烈的流场动力不稳定形势加剧,触发剧烈的强对流运动,在地形作用下造成突发性很强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及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
张传龙 《吉林农业》2011,(3):202+210-202,2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自动站等资料对北京时间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阜阳市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卫星TBB及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空间上与时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低层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冷空气和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显示,较强的上升运动,上干下湿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低空流场以及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等,对2012年5月15日福建省仙游县出现的午后强对流暴雨大风等中尺度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暴雨的流场垂直分布比较一般;低层虽有较强的SW气流,但尚未达到急流程度;500 hPa也没有前倾槽,但200 hPa有比较强的辐散气流;高低空湿度垂直分布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天气的产生,低层温度大,高层湿度小,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从各种物理参数值看,5月14日20:00测站沙氏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假相当位温等大部分物理参数均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次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卫星云图等,分析了2009年6月5日连云港市发生的一次全市范围的雷雨大风及局部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东北低涡后部冷空气入侵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该过程发生的动力特征并不明显,主要是由热力特征造成的;强回波带前沿更有利于产生大风;中尺度辐合线是这次过程的主要触发系统;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很好地反映出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人们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出预警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4月23日发生在铜川市的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落区与低层暖湿区配合较好,低层辐合中层辐散高层再辐合相互耦合加剧了低层水汽抬升凝结潜热的释放,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层的冷平流和低层的低涡切变对此次对流天气的触发具有重要作用;对流天气发生前对流层中低层的显著增温是此次春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前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7.
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分析2012年4月10日梅州市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层冷平流和边界层浅薄冷空气触发对流云团北移并迅速发展成超级单体,强风暴分裂为左、右移风暴,分别持续60、30 min,发展强烈且少见。雷达回波显示风暴具有强反射率因子、高反射率因子梯度、反中气旋和中气旋、低层弱回波区等,回波顶ET较高、VIL大值、反射率垂直剖面质心较高、强回波超过0℃等温线高度等显示风暴冰雹潜势。  相似文献   

8.
徐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5-10597
利用高空、雷达、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石河子地区2013年8月上旬末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报强对流天气,在关注形势场演变的同时,注重风场切变、辐合辐散、K指数大值区和探空不稳定能量及雷达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何靓 《农业灾害研究》2022,(4):25-27+3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3月26日发生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500 hPa、700 hPa和850 hPa三层的槽前,受深厚的西南气流控制。此配置的典型特征是随着低槽的东移,使得傍晚前后柯桥区附近上空有槽后的中空急流,对流风暴发生后,中空急流将干冷空气向对流风暴发生区输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度和气流辐合,有利于对流向高空发展,是槽前出现对流风暴的重要条件。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不稳定的能量条件、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均非常适宜。此外,雷达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雷达图的不间断监控,对提前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和发布预警信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龙卷风天气出现在梅雨期间,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暖锋南侧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对龙卷风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北气流控制的500 h Pa区具有清晰暗区,说明冷暖空气在该区域交汇,推动冷锋及对流天气发展;结合雷达回波和径向速度资料,有明显钩状回波出现在0.5°仰角回波中,且回波强度>55 d BZ。另外,在钩状回波顶端中气旋特征明显,旋转速度高达26 m/s,属强中气旋。  相似文献   

12.
刘辉  赵俊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03-15305
选取新疆天山北坡石河子垦区2008年8月26日18:00~27日11:00的18h内发生的4场强对流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和FY-2c产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场强对流天气都是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西北气流影响和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且上干下湿、上冷下暖,上下层温差≥26℃;地面中尺度辐合切变线是强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是局地冰雹和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其中地形的影响也是制作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应重点考虑的因子;中-β和中-γ尺度云团是在绕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形成,该云团绕低值系统中心逆时针旋转,移动中逐渐加强或合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β和中-γ尺度云团边缘TBB≤-50℃等值线梯度最大处或云团合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7年6月23—24日招远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冷涡东移南调过程中带来的冷空气渗透、有利的水汽输送以及环境背景场存在高层强辐散与低层强辐合,因而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对流单体的"列车效应"造成局地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曾欣  胡夏初  汪洪  朱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40-9444,946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小尺度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春季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是发生在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较强不稳定环境中,低层强烈的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激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热力动力条件呈现明显的中尺度天气特征;不同雷达回波特征可以清楚地判断冰雹、雷雨大风等中小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9年4月26日18:00至27日00:00,成都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位于西部的都江堰市区出现降雹灾害性天气,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形势、温江站探空数据和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的大槽东移并叠加高原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发生前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各项热力和动力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状的对流单体的合并区域是冰雹的主要落区,强中心回波可达70 dBZ,回波的穹窿结构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跃增可作为冰雹降落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6月17—18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红外云图上识别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对强降雨发生有重要指示意义,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阶段。中尺度分析可以作为此类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从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出发,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3年3月20日赣南地区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高层有干冷空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垂直温度递减率明显增大,配合对流层低层切变带来的动力抬升作用,易形成降雹。冰雹天气主要不稳定能量来源于地面到对流低层,地面干线及锋面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触发条件,冰雹落区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及地面高能区复合区域,且易发生在靠近露点温度及温度的不连续线一侧,垂直风切变越大,越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康桂红  杨夯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6-19448,19484
针对由切变线云系发展合并形成的对流复合体进行分析,探讨卫星资料在强对流性天气诊断分析中的应用,揭示切变线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是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下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的;上冷下暖的层结导致对流旺盛,致使雷电产生,低空急流发展加强,保证了山东水汽供应,导致暴雨产生。低层深厚的南方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其北部边缘为湿舌和高能舌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动力场上,山东北部为暖切变线,风向辐合和风速辐合,造成强烈的垂直运动。此次切变线暴雨受2个对流云团影响,一个是8日01:00低空急流生成的对流云团,04:00移至鲁中南部发展成对流辐合体MCC;第2个是在鲁西北低层暖切变线对应的对流云团,与鲁中南部的MCC合并成一个强大MCC影响整个山东;这次强对流性天气主要是由第2个切变线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延长并加强了第1个MCC持续的生命史,致使强对流性天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应用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中北部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东北冷涡影响的背景下,东北冷涡东移南下,冷涡后部强劲西北风急流与地面冷锋前西南风气流带来的高温高湿空气形成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爆发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能量锋区前沿的不稳定区内;多普勒雷达分析表明,线风暴上的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造成了江苏中部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天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中气旋或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