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烟台市288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受经济、社会融合、制度保障、文化心理和在城市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影响,制度融入、经济水平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程度越高,定居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心理融入程度越低,定居的可能性越小。建议通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完善法制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媒体舆论合理引导等对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许莉莎  况丹 《乡村科技》2022,(18):26-2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而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政府众多扶持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愿愈发强烈。为此,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利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及社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其流动范围越大、年龄越小、在流入地融合程度越差则返乡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奉化市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工参保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打工年限越长、留在城市的意愿越强烈、对自身的安全保障越担心、对城镇养老保险越信任和对当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越了解的农民工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的意愿越强烈,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的意愿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流。在经济转型期和社会意识多元化下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着手点,更是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以人力资本为视角,选取3402个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样本,考察其先赋人力资本因素(性别、年龄)、自致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参与培训时间、累计打工时间)对其就业转型的影响。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接受培训时间4方面要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的实现影响显著,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技能水平越高、接受职业培训时间越长的农民工就业转型实现比例越高,性别、累计打工时间对农民工就业转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意愿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较强,而且具有明显人力资本特征的因素会影响其定居意愿。其中学历、职业、城市居留时间和收入都与其定居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职业越稳定、收入越高其定居意愿也越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时间越长其定居意愿也越强。建议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企业住房的提供与政府保障房的建设3个方面推进农民工定居城市进程。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已被提上日程。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他们的留城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问卷及深入访谈数据为基础,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留城意愿强弱与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稳定度、婚姻、随迁子女、社会保障状况、住房满意度、宅基地流转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收入情况、住房满意度、社会保障、职业稳定度、子女的教育情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显著,总体上看,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第三产业、有社保、工作稳定度高、已婚、子女在老家、住房状况好、同意宅基地流转的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强烈。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留城难题的路径: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制定具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标准,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进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居住质量,完善农民工住房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教育、生活、就业现状,分析了教育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技能及社会地位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观念,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logistic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质量的趋同程度。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中年龄、外出打工时间、培训对就业质量的满意度、培训内容的有效性与培训技术水平的高低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在一定程度上,年龄越大对就业质量要求越高,其就业满意度相对较差;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就业质量满意度越高。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和培训获得的技术水平越高,对就业质量的满意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CGSS2005)的数据,从社会信任的视角考察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对内信任的居民,越对农民工表现出排斥倾向,两者之间的现实和心理社会距离越大,越显疏远;越是对外信任的居民,反而越表现出亲近倾向,两者现实社会距离越小,但心理社会距离仍显疏远。  相似文献   

11.
卢方方 《北京农业》2012,(3):237-238
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十分缓慢。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制度层面,包括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学层面,包括职业、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符号互动视角,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探讨了市民化路径选择。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农民工提高城市适应能力,构建新的符号体系,正确解读城市文化符号,并主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频度与深度,扩大自身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城市居民的包容和接纳,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此外,政府应开展“去标签化”行动,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角色转变,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丁超  刘晓君  霍现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16-6818,6834
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基于社会排斥理论,为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建立了相应的住房评价体系,并对已有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进行评价,指出在促进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方面,集中兴建农民工公寓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的,而分散式建设模式则效果较好,从而在不同视角为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社会融合是市民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高低是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发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功能。[方法/过程]以流动人口为主体视角,从分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中的多重诉求出发,认为公共图书馆在为增强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和职场竞争力提供社会支持、满足了流动人口希望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诉求和满足了流动人口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部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社会融合功能。[结果/结论]文章提出可从公共图书馆平等性维度、可及性维度和服务覆盖率维度出发改进和完善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民工受到社会的某些歧视和排斥,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活。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跟城乡差异的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主要还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相关的素质。因而,探析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进而解决一系列衍生的矛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职业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所在,普通员工、中低层管理者、技工和经营者是农民工职业的四大基本类别,技工更是农民工职业上升过程中的主要方向。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城市环境对农民工职业上升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4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职业上升的主力军,而体现农民工综合人力资本的学历和最能体现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强烈进取心是农民工职业由普通员工上升为中低层管理者、技工和经营者等高端职业的共同的关键因素。企业组织内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农民工晋升为中低层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人力资本是农民工成长为技工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外社会资本、较强的风险承受力和处于不发达中小城市则是农民工成为经营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和行为现状,概括该群体的特点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从社会保障制度、市民化素养提高、城乡群体心理鸿沟弥合、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需求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的实证分析,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全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求以及被尊重肯定需求,提出应从保障劳动收入、提高就业技能、提供社会保障与支持、加强心理关怀4个方面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包含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与身份融入三方面的综合融入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提升会显著促进该群体的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其中,经济融入主要提升农民工作出土地流转抉择的可能性;社会融入明显拓展了农民工土地流转的对象范围;心理及身份融入则主要对农民工土地流转期限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中央对农民工的保护性政策倾向,城市融入度对农民工土地退出的影响却并不显著。细化出不同融入指标对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影响,旨在为我国新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旧价值取向与新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存在震荡中的迷失与困惑,成为这个转型时代的过渡性阵痛。双重身份标示出农民与工人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殊混合体,特殊混合体成为青年农民工存在的身份标签。青年农民工进行良性及稳定的人格塑造,需从制度、法律、组织、宣传等方面积极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