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毕敬 《农业灾害研究》2023,(12):102-104
随着人工增雨技术广泛应用,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针对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干旱少雨的西北、华北等地区,通过分析人工增雨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探讨人工干预可能带来的生态效应,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增雨技术试验提供依据,同时为相关决策部门合理制定防灾抗旱措施、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皖东南地区气象灾害非常频繁,要加快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高效利用气象信息资源,减轻气象灾害。空中水资源丰富,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开展抗旱人工增雨、森林防火人工增雨和水库蓄水人工增雨。皖东南地区气象资源丰富多样,如风能、太阳能、大气电能、光能、宽中水资源、气象信息资源等,是有巨大开发潜能的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七"高炮炮弹爆炸后AgI在不同温度下的成冰率及前后2个温度梯度倍数关系,以及高炮83型增雨弹引信自炸时间和射角及其所达垂直高度、水平距离、斜距等资料,计算出理想浓度的理想弥散半径和发射角度,从而分析得出在人工增雨作业中适宜的用弹量和作业方法,以期利用合理的射击方法,使用最少的人雨弹,达到最佳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人工局部影响天气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自然降水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降水形成2个阶段,人工影响在降水形成阶段起着一定的作用。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史以及人工增雨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人工局部影响天气的方法,以期促进人工增雨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越来越繁荣,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来,雾霾天气频发,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减少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采用人工的方式提高空气质量具有关键意义,人工增雨就是当前十分常见的技术手段。主要分析了雾霾的成因及其危害,进而分析了人工增雨的流程,探究了人工增雨对雾霾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通过人工增雨改善空气环境,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象因素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阳县烤烟生产过程中的光、温、水等气象因素分析及有关气象灾害对其的影响,对干旱、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烤烟生产保驾护航,从而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全面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7.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目前农民收入现状着手,简要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困难和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城市拉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流通牵动农民、政府加强对”三农”的领导等帮助农民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主要论述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和必要性,提出了更好的为服务"三农"的发展思路和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1961~2008年辽宁气象观测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研究了辽宁年降雨量、季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利用小波变换和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对辽宁降水和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年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人工增雨在春季的效果比较明显;48年降水量变化是“稳中有降”,平均降水量减少1.3mm/年;平均气温趋于升高,各季节变化不一,平均气温为9.3℃,温度上升速率为0.34℃/10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冬季温度上升速率为0.53℃/10年,对年均温度上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了驻马店市小麦生长季干旱特点,降雨量和土壤渗透深度的关系,小麦各生育阶段对人工增雨的精细化需求指标。结果表明:驻西部、西北部干旱较重,东部、东南部干旱较轻。以春季干旱最重,秋季次之,冬季最轻。1mm的降水量平均土壤渗透深透对应为0.76cm。沙土的透水性最强,壤土次之,粘土最差。一次积雪过程,待积雪完全融化后,1mm的降雪对应的土壤渗透深度为1cm。播种期:9月10日至10月10日期间,适宜人工增雨量不少于60mm或10月1—10日增雨量不少于30mm,累计适宜增雨量为60~80mm;越冬至返青期:单次人工增雨量为30 mm或累计增雨量不超过80mm,增雪过程,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不设上限;拔节至抽穗期:单次降水量不能大于50mm或累计降水量在80~100mm;灌浆期:5月5日前或5月5日后只要出现过30mm的降水过程,则不建议人工增雨。累计降水量少于30mm,则就需要人工增雨,适宜增雨量30~50mm。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水资源危机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亭  王杰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40-40,95
本文通过分析水资源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阐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缓解我国水平资源危机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临床着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唤起全民的节水、护水意识决不是权宜之计。本文从节流、治污、惩污、多渠道开源以及加强和完善水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 ,唤起全民的节水、护水意识决不是权宜之计 本文从节流、治污、惩污、多渠道开源以及加强和完善水管理体系等方面 ,提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主要探讨徐州农村地区用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更好地解决徐州农村用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危机及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水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制约着当代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而且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水资源危机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农业用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论述了农业水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基本策略及其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Common property has been theoretically linke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which discounts local solutions to commons dilemmas and typically posits the need for strong states or privatization. Though neither solution is theoretically or empirically adequate—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states and nature in the real world—local arrangements for averting the tragedy suffer certain lacunaeas well, including string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overlapping/overarching commons situations that necessitate larger scale cooperation than is possible in the face-to-face communities that are conducive to cooperation. Second-order or meta-commons issues expand the scope of inquiry necessarily beyond conservationto preservation.The Sundarbans illustrates the contradictory implications of the Leviathan solution to comons dilemmas, as well as the centrality of alternative perceptual framings of natural systems. Ron Herring teaches political science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is concern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emerges from work on land systems, agriculture, and land reform in South Asia, some of which has appeared asLand to the Tiller (Yale, 1983). He is currently organizing work o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SSRC.  相似文献   

17.
Rethinking primate origin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从分析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入手,指出造成现有水资源危机的自然、人为原因,进而运用经济学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理论对危机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最终提出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水权和水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