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诚斌 《古今农业》2010,(2):111-117
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动态,叙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保护内容和保护状况,分析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近举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年会上,建设部官员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补助资金近10亿元人民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刘之杨  孙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13-7215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现有的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分析其保护与文化传承对策,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庆  肖铁桥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10-212
地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因素对当地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临涣地名文化的分类研究,认知临涣地名是临涣历史、人文、生态结合形成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分析临涣地名文化在村镇发展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在促进村镇发展的对策,以期推动名村名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拓展、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在时间拓展上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平衡性;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关系看,经济因素对名村评选并无必然影响,但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对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办法和指标进行重新审视与再研究,注重稀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6.
主要选取第三次农业普查中各地区普查登记农户数量、各地区普查卫星遥感情况和乡镇、村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pyecharts技术,对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普查中登记农户数量和卫星遥感影像数量大,登记农户数量和卫星影像数量地区差异明显,东北地区登记农户数量相对较少;东西部地区乡镇、村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分布相对均匀,全国乡镇、村医疗和福利机构基本全覆盖。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使用价值、研究价值。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名村关注度的提高以及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体验经济的发展又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研究了历史文化名村体验旅游的内容以及其发展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式旅游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铜仁地区烟草侵染性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1年,在石阡、思南等4个主产烟具的20个乡(镇)、41个村、、124个调查点,采用定期普查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烤烟作物的侵染性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城乡建设要求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景观风貌保护、延续历史文脉,评价文化景观的方法和结果就成为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研究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尉氏县洧川镇为研究对象,用AHP-FCE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洧川镇文化景观的综合评分为3.5051,评级为“较好”,评价指标层中评分最高的是气候条件(4.0416),评分最低古遗址完整性(2.4114)。基于评价结果和洧川镇现状调研提出街巷格局、传统建筑等4方面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31日24时,是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统一的调查时点。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国经过培训的近700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整装待发,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对全国3.5万多个乡镇、64万多个村、2.5亿多农户进行全面调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党中  相似文献   

11.
宁多  李国庆  董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99-21901
探讨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历程与保护意义,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的调查与理论研究情况,将我国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划分为整体原貌保护、更新利用保护、异地迁建保护、仿古开发保护、地产开发保护5种模式。指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措施滞后;领导决策盲目,轻视专家意见;只顾眼前利益,不讲可持续发展;缺乏资金,管理混乱;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缺乏较高的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强调要完善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宣传教育力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村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介绍该片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并分析乡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村落的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矛盾进行分析,综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展历程.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姜磊  程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40-6343
以中山南朗茶东村民房改造工程为例,结合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具体项目概况,阐述该类项目中民房改造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实施措施。认为民房改造工程能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协调地区历史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品质,适宜在村镇历史文化旅游中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经历时代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龙泉作为一个千年古县,境内遍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村落,龙泉市政府在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通过对27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龙泉地区)、12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调查提纲(龙泉地区)进行分析,以及对龙泉市7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基本情况,针对龙泉市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仙娥  马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57-8359
基于对山西省10个古村镇样本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山西省古村镇贫困发生特点:古村镇贫困发生率偏高,减贫速度缓慢;贫困区域特征显著;住古宅与非住古宅居民收入差异明显;减贫呈现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提出了山西省古村镇减贫的对策:一要完善古村镇贫困的瞄准机制;二要加快古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三要推进古村镇内部"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强古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五要提供公平有效的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六要提高古村镇居民应对贫困脆弱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保护地是我国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基于保护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区域地理条件与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借助ArcGIS、SPSS软件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1市为研究区域,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类国家级保护地形式为研究对象,引入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及Kernel核密度指数分析长江中下游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自然与人文保护地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保护地总体趋于集聚分布,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邻近点指数R>1,趋于均匀分布,其他类型的保护地均呈集聚分布。省域保护地地理集中指数江苏最高,江西最低;各类型保护地地理集中指数相差不大,分布较为均衡。自然保护地分布形成环太湖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长沙都市圈4个高密度地区;人文保护地高密度地区集中在浙江、安徽和江苏3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受资源禀赋影响最大,而人文保护地与城市发展状况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8.
县镇公共图书馆具有较强的公共信息资源与文化传播职能,因此乡镇公共图书馆治理职能建设与完善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述了"治理"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职能涵义,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乡镇公共图书馆职能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实现乡镇公共图书馆治理职能对策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刘蕊  李春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4-10536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保护区与其范围内及周边地域的村镇密切相关,如何能够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利的关系,使得自然保护区与村镇经济发展得到双赢,是该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与区内村镇间的内在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区内村镇规划建设的3种情况。以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魏屯镇为例,提出镇域及镇址规划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业内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乡镇生活垃圾主要成分及特点,分析乡镇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建议,以期为该市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