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水环境问题,正影响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水环境问题,浙江省出台了"五水共治"政策,各地的农村积极响应,迈开了水环境治理的步伐。为了科学地制定全村水环境治理规划,有效改善全村的水环境质量,对农村水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不仅可以客观评价河流生态系统现状,还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河流的管理活动,对于流域可持续开发和管理、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实现环境功能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牛栏江为研究河流,采用多指标法对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河流生态健康的现存环境问题,并从开展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推进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大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流域陆域生态建设步伐、构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网络、划定并严守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健康保护对策,以期维护流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河流水质、有效减缓生态压力,为其他河流生态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毛小报  毛晓红  王瑾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8):241-245+249
为明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运用综合指数法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乡村智治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五大领域对浙江省2017—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2019年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由57.01分上升至66.68分,增幅明显。但各指标目标实现度两端集聚情况较为明显,针对完成度低、得分波动大的指标,分析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所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完善金融与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完善用地政策、强化人才与科技支撑、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多元服务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叶军红  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52-7855
建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该流域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补水不能持续、淀内农村污染加剧以及生态移民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主体功能区、公共物品、福利经济学、财政转移支付、流域治理等理论,提出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主体主要是流域内各级政府和受益者,补偿客体主要是流域内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者和受害者,补偿途径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博弈协商型,补偿标准有转移支付、流域上下游补偿、农村环保"征补共治"、生态移民以及跨界断面类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确立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和地位、生态补偿基金要专款专用、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补偿社会治理体系和推动流域治理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5.
丁文国  韩守新  周亚荣 《吉林农业》2011,(9):154+158-154,158
文章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技术为依托,以长春市农业基础数据为材料,分析并阐述了长春市2007年农业种植业化肥、农药施用流失情况;畜禽养殖业废弃物产生流失情况,从而揭示了长春市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富营养的贡献现状。结果表明,长春市农业面源污染占第二松花江流域富营养问题的65%左右。全文从污染产生的特征和过程,总结了农业面源污染汇集的各种影响因子,主要因素是种植、养殖源方面,并提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策建议: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掌控农药的使用、科学施肥、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发展农村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秸秆利用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生态拦截工程,在重点的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拉林河流域,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深度伪造技术政策是技术异化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美国与欧盟深度伪造政策内容,从而思考中国如何运用政策手段来对深度伪造技术异化进行治理。[方法/过程]文章选择美国与欧盟发布的21份政策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2软件进行政策编码。然后以基本政策工具作为X维度,以技术异化治理维度作为Y维度,综合X&Y维度进行内容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美国与欧盟的深度伪造技术政策以环境型政策为主且较为关注对技术、个体和组织的治理,除此之外,也关注技术伦理的宣传与教育。据此,得出中国政府应制定深度伪造技术异化治理方案、促进政府主导的深度伪造技术创新实践、实现技术伦理与政策工具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深度伪造技术异化治理等启示,从而建立健全中国的技术异化治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将环境服务外包,保证流域治理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这样才能够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果。第三方治理的核心就是通过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积极将政府部门与第三方部门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划分,通过完善的制度管理标准,保证政府与第三方的有机结合,为整个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提供更加便利的方案。本文通过对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进行创新,明确第三方治理的重要作用,提出具体的合作模式,确保流域水环境合作治理的水平全面增强。#$NL关键词:第三方治理;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将环境服务外包,保证流域治理实现市场化、社会化,从而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进行创新,明确第三方治理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第三方治理的核心就是通过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合理划分政府部门与第三方部门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完善的制度管理标准,保证政府与第三方有机结合,为整个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提供更加便利的方案,合理提高流域水环境合作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筑质量与设计、社会关系及服务4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森林覆盖率、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空气质量指数、水质监测和声环境达标率的综合评定选定研究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沱江流域农村人居环境交互性治理进行层次分解,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法)辅助修正打分矩阵,确定指标权重,探究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短板,总体水平较低,提升空间较大。社会主义政策体制下的社会关系及服务得到了民生的肯定。农户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不满意程度最高,综合不满意率达47.7%。当前农户建筑质量和设计较满意。稳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所需政策、技术、资金等,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2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现场会上获悉,自2008年农村环境"以奖促治"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315亿元,支持建成并运行了一大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施。会议要求,当前应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调整完善"以奖促治"政策,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分清事权、明确责任,划清农村环境保护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规划引领、加强统筹,对"十三五"期间"以奖促治"工作进行系统规  相似文献   

11.
环境政策的形成和执行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中国的环境治理已进入以利益为核心的政策博弈阶段。通过对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博弈的动因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间利益冲突的显性化,流域功能区划的不完善,流域资源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及环境法治有效性的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在流域治理中的政策博弈。根据政策博弈模型要构建在流域治理中的合作行为,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推动公众环境参与和提高环境法治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农业转型与职业分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如何强化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英国与美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经验表明,只有通过立法和财政支持,切实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才能促进农民有效就业;韩国与中国台湾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目标呈现多元化,政府主导的农民组织与其培训政策不仅为了提高就业率,更注重农业后继者培养和农民精神教育;巴西农民职业培训政策则强调了社会综合治理和政策协调。根据描述公共政策、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三者关系的经典的戴伊范式,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只有在其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目标受众相互匹配、相互协调时,才能发挥出预期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城市、市民对农业、农村、农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一体化的有机统一.通过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有机统一,讨论了增强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的政策建议,展示了桥头堡战略下城乡发展一体化“蝴蝶效应”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14.
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相似与不同,本文通过分析潘查亚特及其治 理中的影响因素,找到印度乡村治理中的问题,从中得到完善中国乡村治理机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严峻的环境形势,已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农村地区作为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地、资源富集区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在保护首都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北京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了农村自身的优劣势,并以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以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为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乡村环境治理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妥善解决环境治理纠纷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亦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司法作为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发挥保障功能。以雅安市为例,剖析乡村环境治理司法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当前仍存在乡村环境法律规范不完善、司法制度仍未建立、司法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等问题。从完善实体法律依据、设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提升司法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完善基层环境司法队伍建设、健全司法专门化和巡回化体系、创新环境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乡村环境治理司法保障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乡村治理范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野乡村善治冶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信息化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观念转变。分析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推广实践袁发现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服务效能不佳、建设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嵌入困境遥要解决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信息化善治”,应从转变治理理念,以治理主体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夯实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以及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5个维度进行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面临着乡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导式乡村环境治理模式面临困境,即忽视了乡村农民主体的作用。现阶段只有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积极培育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为乡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组建乡村环境组织,制度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乡村经济,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实现乡村环境的良好治理。  相似文献   

20.
从地貌与气候2个方面阐述了青海湖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介绍了其保护和治理的背景,并提出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及必要性,以期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