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虎 《甘肃农业》2004,(4):22-22
河西地区在甘肃农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中段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与林农复合生态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中段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与该区农业结构的关系,重点研究了该区林农复合生态体系的结构功能、在改善系统微环境和系统外生态环境方面的特殊效应以及经济效益等,提出了在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发展以林农为主的复合型生态农业是适合该区生态环境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条件和潜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草原面积、产草量、水资源、草原灾害发生频率、草地质量方面,分析了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的必要性,以及河西走廊具有发展草地农业条件优越、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牧区自然资源丰富、城乡一体化基础较好等进行草原生态置换的条件和潜力。提出了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的对策:即养殖方式舍饲化、牧民生活定居化、经济增长工业化、牧业经营产业化、公共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高台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形成了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评价,从河西地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水土资源条件、农林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以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为目标,农林牧、粮经草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产业经济带,延伸产业链,形成结构合理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引进节水、高效的植物种、品种和优良家畜,发展苜蓿草产业、麻黄、甘草、黄芪等中药产业、肉羊和肉牛等暖棚式舍饲畜产业、棉花和马铃薯产业、酿造葡萄产业和日光温室蔬菜、花卉产业等,构建河西走廊复合的农林牧生产系统,促进荒漠绿洲沙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生态良好,但受农耕、游牧人口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后期逐步变得脆弱。到了东汉时,随着气候的变迁,加之游牧生活的出现,走廊内脆弱的生态开始恶化,再加上治理不当,恶化的范围迅速扩大。受河西走廊生态恶化演变的启发,作者从3个方面提出了当代生态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的"5R"原则,文章选取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环境安全4类16个参评因子构建了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从2000-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循环农业总体发展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因素;张掖市和河西走廊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低于甘肃省和定西市,其中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是造成河西走廊和张掖市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从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坚持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降水稀少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来看,水资源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的基本概况,同时分析了我国水资源配置的特性、原则和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的配置现状,指出探讨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以及优化配置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的可行性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冬季变暖,极端低温提高,为冬小麦在河西走廊种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在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的关键技术首先是筛选出过硬的生产品种,其次是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精细整地保证播种质量,重视越冬期管理,加强小麦生长后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荒漠化面积2.36×105Km2,占甘肃省荒漠化面积的86%。为了有效地利用荒漠化区域的土地资源、光能资源,拓宽作物栽培领域,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和光能资源利用率,笔者于1995~2001年,对荒漠化区域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适应于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  相似文献   

11.
李含琳 《甘肃农业》2014,(3):44-45,48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存量和利用情况的分析,认为在河西走廊建立国家级节水农业示范区非常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为国家风电基地建设、资源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二白杨是河西走廊地区主要的树木品种之一,具有栽培方式简单、管理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在河西走廊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河西走廊地区二白杨为例,结合二白杨的生长习性,总结其繁育栽培技术,提高河西走廊地区二白杨育苗成活率,使之成为绿化造林乡土主栽树种之一,为有效提升地区森林覆盖率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13.
沼气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的推广利用已经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和能源效益。本文描述了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种、养殖特点,并根据沼气工程建设特点,结合沼气发酵条件,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使用、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对该地区的沼气工程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河西地区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走廊草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河西走廊草业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今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该区以及类似生态地区草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1 流域水土资源概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流域总面积4.16万km^2,耕地面积6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0万亩。2000年流域总人口22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9亿元。石羊河流域灌溉历史悠久,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16.
王建莹  赵文发  刘春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163-166,185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严重威胁灌区的生态安全。根据实测水文气象资料及灌区实际调查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分析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存在的问题,研究成因关系,提出解决思路。结果发现,金昌市灌区农业水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其主要原因是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等,深层次原因则是缺乏有效的调蓄工程。因此,加强水资源优化调度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建设雨洪调蓄工程,是金昌灌区也是河西走廊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社会由内到外的发展和探索尝试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走出乡村振兴的"河西模式".结合乡村人口结构特征,"讲好村庄故事、办好村庄活动",让不同群体充分参与乡村公共活动,重建共同体意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结合河西走廊生态资源环境特征,贯彻落实好"两山"理论,走绿色的多元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河西走廊不同地区盐碱土壤的碳、氮、氢含量,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内陆河不同流域地区盐碱土壤中的碳、氮、氢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点.尤其是疏勒河流域,其碳、氮、氢总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区(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沿河西走廊从西向东,土壤中碳、氮、氢的总含量依次降低,土壤的肥沃程度也沿河...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带,地形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在气候急剧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地区植被水碳通量变化复杂。为探究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生态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表征植被水、碳通量,探究气候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下2000—2020年河西走廊ET0与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植被水碳通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气候趋于暖湿,土地利用变化加速的背景下,2000—2020年ET0与NPP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相对湿度与日照时长分别是ET0与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ET0均值空间格局特征为“西高东低”,NPP均值为“南高北低”。气候变化加剧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蒸散发,人类活动使得21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小,其对区域植被水碳通量的干预作用大,植被生产力显著增加,因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相似文献   

20.
王毓华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44-144,146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油菜后茬复种大葱丰产栽培技术是该区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大胆创新和探索,为甘肃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介绍了该项栽培技术,以期为其在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推广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