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ECD)测定毒死蜱和氰戊菊酯残留量,研究了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和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中毒死蜱、氰戊菊酯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量、不结球白菜中毒死蜱和氰戊菊酯残留量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同一不结球白菜基因型,毒死蜱和氰戊菊酯的残留量达到《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规定的叶类蔬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所需要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且毒死蜱达到最大残留限量所需要的时间比氰戊菊酯长,因此在选择低农药残留基因型时,应首先考虑农药残留时间长、最大农药残留限量低的农药品种。菠菜品种sp0723、卡尔以及不结球白菜品种矮抗青、无锡605和青选3号属于低农药残留的基因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叶类蔬菜的食用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青菜对土壤中毒死蜱吸收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青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在土壤中添加毒死蜱,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毒死蜱对小青菜生长的影响、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以及在小青菜中的吸收和转移规律,为蔬菜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和蔬菜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含有高浓度(>50.0 mg kg-1)毒死蜱土壤对小青菜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毒死蜱在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半衰期从23.03 d至77.43 d不等;残留于土壤中的毒死蜱能够被种植的小青菜根系吸收并转移至茎叶部分,随着土壤中处理浓度的增加,毒死蜱在小青菜根、茎和叶中的残留量也随之增加,且毒死蜱在小青菜根中的残留量最大,在叶中的残留量最小;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与小青菜根、茎和叶中毒死蜱的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C根=0.025 1C土壤-0.235 8,C茎=0.012 3C土壤-0.051 7,C叶=0.000 7C土壤+0.011 5。为了实现蔬菜中农药残留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保证无公害蔬菜的安全生产与供应,首先要对生产基地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高温季节蔬菜施用有机磷农药残毒残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索夏季病虫高发季节蔬菜喷施有机磷农药后的农药残毒、残留变化情况,通过在夏季高温少雨和高温多雨2种不同天气下进行的蔬菜施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丙溴磷等农药试验,于施药后1~18d进行定期取样,用农药残毒速测仪和气相色谱进行检测。农药残毒检测结果:不同农药、不同蔬菜的农残抑制率差别很大,三唑磷、丙溴磷农残抑制率大于70%,持续时间长,毒死蜱较短,乙酰甲胺磷农残抑制率低于70%;蕹菜持续时间长,辣椒持续时间居中,豆角持续的时间最短。农药残留量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降雨对丙溴磷残留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研究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方式蔬菜上毒死蜱农药的降解动态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毒死蜱在冬季大棚蔬菜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试验,揭示出毒死蜱农药在设施栽培蔬菜上的降解规律,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残留量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对两种叶菜类蔬菜菠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在不同培养液中的降解速度以及在蔬菜中的吸收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毒死蜱(1.0和10.0mg·L^-1)对两种供试蔬菜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高浓度毒死蜱(100.0mg·L^-1)对两种蔬菜的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生菜对毒死蜱较菠菜更为敏感。两种蔬菜均能明显促进毒死蜱在溶液中的降解,在不同溶液中的降解速度如下:菠菜-培养液〉生菜-培养液〉塘水〉培养液。两种供试蔬菜对毒死蜱均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而且具有相似的吸收规律。毒死蜱在菠菜根中达到最大吸收值所需的时间比生菜根所需的时间短,但在茎和叶中所需的时间两种蔬菜相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苹果果实中毒死蜱残留的品种间差异及套袋对其残留的影响作用,采用气相色谱法(GC-FPD),研究了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动态以及套袋对苹果果实不同部位中毒死蜱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苹果果实中的残留量存在着明显的品种差异,其中红富士属于高农药残留的品种,而嘎拉、红将军和83-1-70-3则属于低农药残留的品种。毒死蜱在苹果果实不同部位中的残留量表现出明显差异,果皮是毒死蜱残留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全果,果肉中的残留最少。套袋明显减少了毒死蜱在苹果果实中的残留量,不论处理浓度和取样时间如何,套袋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比不套袋至少减少1/3。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LC-MS检测技术,系统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及其代谢物(3,5,6-TCP)在两种水稻各器官的动态消解规律与分布特征,旨在为两种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后期稻米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穗期施药后定期分析水稻各器官中农药及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水稻甬优各器官中的残留量高于中浙优,在水稻中的残留量均呈叶籽粒茎根的分布规律,根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茎、叶和籽粒中的残留量随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毒死蜱在水稻各器官降解速率较快,在施药后14 d降解率达99%以上;稻壳和糠承载90%左右农药及代谢物残留;高剂量施药使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籽粒各部位的含量增高,但对其分布特征无影响。研究表明选择种植水稻品种中浙优的同时降低施药剂量既可达到防治效果也能降低稻米食用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油菜素内酯(BR)促进芹菜中阿维菌素和辛硫磷残留的降解效果,以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QuEChERS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阿维菌素和辛硫磷在芹菜上自然降解及油菜素内酯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芹菜的安全采收期为21 d,半衰期为6.60 d;喷施40%辛硫磷乳油,芹菜的安全采收期为14 d,半衰期为3.04 d。BR能够有效促进阿维菌素和辛硫磷的降解,降解效果优于自然降解,且以0.1 mg·L-1BR为最适喷施浓度,2次为最适喷施次数。阿维菌素在最适浓度0.1 mg·L-1BR处理1次条件下半衰期为4.03 d,安全采收期为14 d,较自然降解提早7 d;最适2次BR处理下半衰期为2.11 d,安全采收期为7 d,较自然降解提早14 d。辛硫磷在最适浓度0.1 mg·L-1 BR处理1次条件下半衰期为1.83 d,安全采收期为7 d,较自然降解提早7 d;最适2次BR处理下半衰期为1.05 d,安全采收期为7 d,较自然降解提早7 d。最佳喷施条件下,BR对辛硫磷的降解效果优于阿维菌素的降解效果。本研究可为芹菜产品农药残留水平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降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战氏生物农药残留降解剂对茶树中多菌灵、炔螨特、吡虫啉、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阿维菌素6种农药残留的降解效率,在茶树上喷施添加战氏生物农药残留降解剂的农药,同时喷施未加该生物农药残留降解剂的农药做对照,研究降解剂在第1、 5、 10、 15 d对上述农药的降解效率。结果显示,战氏生物农药残留降解剂对多菌灵、炔螨特、吡虫啉、联苯菊酯、甲氰菊酯等5种农药有较好的降解作用,降解周期为1~15 d,降解效率为37.3%~100%,对阿维菌素降解效果不明显。该项研究为战氏生物农药残留降解剂在茶树中的运用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由于大量和连续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造成蔬菜农药残留污染严重。通过对川南地区蔬菜进行监测,比较了不同抽样地点农药残留检测情况、不同类型农药超标污染情况、不同种类蔬菜安全情况,分析了蔬菜中农药残留量污染的原因,提出了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菠菜(Spinacia olerac ea L.)为材料,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壳聚糖(0、50、100、200mg·L-1)对毒死蜱胁迫下菠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积累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对毒死蜱胁迫下菠菜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生理指标起到了缓解作用,其中低浓度壳聚糖(50、100mg·L-1)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喷施低浓度壳聚糖后,能提高菠菜的SOD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以及MDA、脯氨酸和H2O2的积累,从而缓解毒死蜱对菠菜的胁迫作用。与毒死蜱胁迫相比,壳聚糖能将毒死蜱胁迫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生理指标较早的恢复到对照水平,主要体现在SOD活性以及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和H2O2积累的变化上。就壳聚糖的缓解作用而言,壳聚糖对菠菜SOD活性、O2-·产生速率以及MDA、脯氨酸和H2O2积累的缓解作用较大,而对POD、CAT、APX活性和可溶性糖积累的缓解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开展结球生菜生产中所用主要农药--霜霉威、吡虫啉、腐霉利的消解规律研究,探讨生菜农药消解与农药种类、浓度及外部因子的关系,为结球生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目前我国生产上主要使用的结球生菜品种--"皇帝"为材料,2007年春季露地种植,按霜霉威、腐霉利、吡虫啉最大推荐用量(计算浓度分别为1203.3、500.0、40.0mg·kg-1)和最大推荐用量的2倍(计算浓度分别为2406.6、1000.0、80.0mg·kg-1)两个农药剂量处理,分别于6月6日施药后当日、2、6、9d取样测定农药残留含量,并记录环境因子温度、光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是按最大推荐用量还是最大推荐用量2倍喷施,吡虫啉、霜霉威、腐霉利在生菜上均表现为起始和最后阶段消解快、中间阶段消解平缓的特点;按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生菜吡虫啉、霜霉威和腐霉利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5.0、10.0和5.0mg·kg-1)要求,对于吡虫啉,即使按最大推荐用量2倍喷施,其喷施8h后的残留量仅为1.5mg·kg-1,说明春季露地生菜上喷施吡虫啉的安全性较高;对于霜霉威,按最大推荐用量喷施,施药6d后的残留量为10.7mg·kg-1,接近肯定列表制度的要求,施药9d后的残留量降至8.4mg·kg-1,表明霜霉威自喷药至采收的间隔期应至少在7d以上才可能是安全的;对于腐霉利,到试验结束时,不论何种喷施浓度,其残留量均超过5.0mg·kg-1的要求,其使用安全性需要引起重视。在影响吡虫啉、霜霉威、腐霉利在生菜上消解的因素方面,统计分析表明,外部因子(时间、温度、光照)对3种农药消解具有显著作用(P〈0.05),农药种类在对其消解率影响方面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吡虫啉最易消解,其次为霜霉威,腐霉利消解最慢,但3种农药喷施浓度的高低对各自消解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乙酰甲胺磷在叶菜类蔬菜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比较研究了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下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甲胺磷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乙酰甲胺磷在白菜中降解半衰期为2.060~3.203 d,大棚条件下降解速度慢于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乙酰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甲胺磷的残留量是乙酰甲胺磷代谢生成和甲胺磷本身降解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施药几天后,出现一个甲胺磷残留的高峰;乙酰甲胺磷施用在白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尤其是大棚栽培方式、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使用乙酰甲胺磷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因此,在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上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安全间隔期应延长为21 d,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三唑磷农药在水稻中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田间栽培条件下两个品种水稻(内2优6号和秀水09)不同组织部位中三唑磷分布和动态趋势。水稻抽穗前,经不同浓度三唑磷(2250、4500mL·hm-2)处理一次,分别于0、1、3、7、14、21、60d测定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等部位中三唑磷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施药后第21d,2种水稻品种叶片中三唑磷的降解率均大于95%;水稻茎秆、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其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出现最高浓度的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施药后第0、0、1~3和21d,进一步表明,水稻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叶片中相应过程具有一致性,而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其在叶片和叶鞘中相应过程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结合实际生产,水稻抽穗前应严格控制三唑磷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相似文献   

15.
大棚和露地环境下,分别对番茄植株一次性喷洒推荐剂量的百菌清(CHT)和毒死蜱(CHP),研究喷药后两周内农药在番茄根、茎、叶和果实中分布的持久性及其动态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百菌清在大棚番茄中的残留浓度分布呈现为叶片垌果实〉茎〉根;毒死蜱呈现为叶片〉果实垌茎〉根。大棚番茄各部位的最高残留浓度出现时间滞后于喷药时间8~60h;空间浓度分布上表现为大棚中间区域浓度高于两侧,这与棚内的空气对流有关。大棚番茄果实中百菌清和毒死蜱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5.8d和7.2d,明显高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6.
在3个甘蔗品种的分蘖初期,分别喷施硝酸镧和混合稀土溶液,结果这两种处理都能促使甘蔗叶片在不同生长期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喷清水的对照,而且喷施混合稀土的又极显著高于硝酸镧处理。混合稀土还能使即将进入工艺成熟期的甘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