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楝遗传资源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遗传资源学角度阐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对苦楝在资源分布、物候、生化水平变异、种源选择与良种选育、种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保护现有苦楝遗传资源,挖掘苦楝优良遗传资源,走产业化之路和各学科分工协作,高效合理开发苦楝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苦楝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苦楝遗传改良目标和遗传改良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苦楝遗传改良建议,尤其要重视科学收集和保护苦楝基因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育种材料,开展多途径、广目标育种,加强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3.
苦楝斑叶蝉(Erythroneura Sp)属叶蝉科(Cicadelljdae)小叶蝉亚科(Typhlocy bjnae)斑叶蝉属。苦楝斑叶蝉严重危害苦楝,吸食苦楝叶汁,使叶面灰黄,降低光合作用并提早凋落,直接影响苦楝的生长。我省各地都有苦楝斑叶蝉为害。据报导,浙江、广东等地也有发生,还传播苦楝丛枝病和苦楝簇  相似文献   

4.
苦楝是我省乡土速生树种,具有速生、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了掌握苗木生长规律,培育壮苗,满足四旁绿化造林需要,从一九六四年来,我们开展了苦楝播种苗物候期和旬期生长量的测定工作,初步摸索了苦楝播种苗的一些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5.
苦楝、川楝繁殖方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楝,生长迅速、材质坚韧,为我省四旁绿化的当家树种。川楝,原产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等省,近几年引入我省四旁栽植。在相同立地条件和抚育管理下,川楝生长速度比苦楝快,果实又可供药用,群众乐于栽培。  相似文献   

6.
苦楝果实对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苦楝果实对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活性研究史威,梅长河,樊建军(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近10年来,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等对楝科植物,特别是对苦楝的杀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苦楝果实中先后分离出8种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苦楝新醇(melianoninol...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低山石灰岩地区臭椿、苦楝撒播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行山低山石灰岩地区臭椿、苦楝撒播造林试验研究郑子清,王尊玲,陈相兰,赵金录(沁阳市林业工作站)(焦作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我省太行山低山石灰岩地区一般在海拔450m以下,历史以来这些地区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致使大多数地区为荒山秃岭,坡陡草稀...  相似文献   

8.
苦楝,又名楝枣树,通称楝树。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是平原“四旁”绿化的优良速生树种。但是由于苦楝生长有旺盛的分杈特性,主干弯曲低矮,严重影响材质和利用,俗话说:“楝树快大不成材”。我省临海县更楼公社的贫下中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清了苦楝树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创造了“斩梢抹芽”的培育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苦楝每年长  相似文献   

9.
我省的杨树基因库胡毅,赵建才张掖地区林果业研究所,针对我国杨树资源基因漂移、分散的现象,积极引进良种,收集、整理种质基因,在荒漠半荒漠区建成杨树基因良种库。这一基因库的建立,将对荒漠半荒漠地区种群基因的保存、研究、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今后如何对...  相似文献   

10.
苦楝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群体遗传和数量遗传学原理,采用生物统计模糊聚类与电算技术,对全国24个苦楝种源的遗传基因稳定性、生态环境适应性、生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苦楝种内遗传变异性与种源选择的巨大潜力,为苦楝的种源选择选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苦楝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在我县“四旁”普遍栽植。近年来,由于苦楝斑叶蝉(Erythroneura sp)的为害,致使楝叶斑黄干枯,严重地影响了苦楝的生长。同时,此虫还可能是传染丛枝病的介体。成为发展苦楝的一大障碍。 苦楝斑叶蝉,在国内迄今尚无研究报  相似文献   

12.
苦楝(MeliaazedarachLinn)、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acc.)是我国南方普遍栽培的一种速生用材树种,在我省分布亦广。为了给我省的楝树资源开发利用创出一条新路,我们以防治蔬菜蚜虫为目的,进行了楝树植物性杀虫剂的研制。在1985年预试验的基础上,1986年进行了工艺条件筛选和室内药效试验,1987年在进一步完善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完善了制剂配方,对产品质量、制剂安全性进行了测定,对提取剩余物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并开展田间防治试验。在制剂基本定型的基础上,1988年又作了田间扩大防治试验和制剂稳定性测定。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已提制出楝树皮、果核、叶的活性物质。用其加上添加剂配制而成的楝树  相似文献   

13.
<正> 毛白杨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它生长快,材质好,适应性强,深受群众喜爱。但多年来毛白杨良种化进程缓慢,使我省的毛白杨造林一直存在着品种优劣混杂,造林效益较低的问题。我省是毛白杨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基因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毛白杨轮伐期短,栽培点分散,使很多宝贵的基因资源面临丢失的危险。为全面收集保存我省宝贵的基因资源,并尽快选育出品质优良的毛白杨优良品系,我们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毛白杨优树选择及收集工作。一、选优目的及对象选优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收集,保存我  相似文献   

14.
用苦楝、银杏、樟树与杨树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内含物进行杨树溃疡病测试,从孢子发芽、菌丝生长及植物抗病能力的测定结果证明:苦楝、银杏和樟树内含物对溃疡病的抑制作用比抗溃疡病的杨树品种作用强,特别是苦楝和银杏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苦楝,银杏和樟树内含物对杨树溃疡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苦楝、银叶、樟树与杨树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内含物进行杨树溃疡测试,从孢子发芽,菌丝生长及植物抗病能力的测定结果证明,苦楝,银杏和樟树内含物对溃疡病抑制作用比抗溃疡病的杨树品种作用强,特别是苦楝和银杏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苦楝育苗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楝(MeliaazedarachLinn)在我国分布广泛,为速生、多功能可综合利用树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结合近年来对苦楝育苗和造林技术的研究情况,本文全面总结并具体介绍了苦楝的育苗与造林技术,包括育苗地选择、播种育苗、埋根育苗、嫁接育苗、移植育苗、苗期管理及林地选择、造林方式、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今后苦楝育苗与造林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苦楝提取物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苦楝提取物的提取及提取物对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提取剂种类、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等因素对苦楝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苦楝素优选提取条件为:以60%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1:9,在60℃条件下提取4次、每次80min,苦楝素的得率为1.08%。用苦楝树皮和果实的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两种真菌(黑曲霉、绿色木霉)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苦楝树皮和果实不同浓度的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有很大区别;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也不同。从整体看苦楝树皮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制效果比苦楝果实好。苦楝树皮乙醇提取物对两种供试菌的生物活性最强,对绿色木霉和黑曲霉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的试验表明:苦楝树皮乙醇提取液对绿色木霉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5%,其中甲醇提取物对绿色木霉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  相似文献   

18.
为繁荣河南经济、实现银杏事业的蓬勃发展,根据我省实际,系统提出了适地适树、统筹规划,做好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大力发展良种、实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同步发展,加速培育良种壮苗、做到科学栽植,搞好综合利用的发展银杏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绿化建设中气传花粉导致的植源污染,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传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为防控城市气传致敏花粉污染提供依据。以成都市绿化使用频率较大、典型气传致敏花粉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选择苦楝的盛花期,开展气传致敏花粉的日变化飘散规律和水平空间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苦楝花粉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花粉浓度从6:00—14:00持续上升,并在14:00达到峰值;14:00—20:00则持续下降;12:00—15:00的花粉飘散浓度显著性高于其余时段。(2)苦楝花粉浓度的水平方向上,顺风方向花粉浓度高于逆风方向;顺风方向花粉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0 m处达到峰值;逆风方向花粉的飘散浓度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 m和20 m。(3)受苦楝花粉飘散的影响,香樟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在水平空间上的含量分布趋势与花粉浓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也表现为顺风方向高于逆风方向;在水平距离上,苦楝花粉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主要在0—30 m范围。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在菏泽营造的苦楝小片幼林中发现苦楝烂皮病,1986年又在嘉祥林场出现此病,该病对苦楝幼苗及幼林危害严重。兹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一、危害程度调查 嘉祥矿柱林场苗圃于1981年春播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