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山楂花腐病是我国山楂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病僵果内越冬,翌年春季从地表潮湿处的病僵果上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肉质,灰褐色,盘径3~12毫米,盘柄长1~18毫米。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园形或卵园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大小为7.4~16.1×4.9~7.4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柠檬形,串生,孢子串可分枝,分生孢子大小为12.4~21.7×12.4~17.3微米。经观察及接种试验表明,除山楂外,接种的其他树种均不发病。根据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山楂花腐病菌鉴定为Monilinia johnsonii(Ell.etEv.) Honey,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苹果花腐病是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北部等地苹果栽植地区分布极为广泛的一个病害。1954年东北三省流行,1960年黑龙江省又复流行,损失很大。苹果花腐病系由 Sclerotinia mali 所引起,它不同于三浦道哉所报导的在东北的 Monilia 属的三个菌种。苹果花腐病菌的子囊袋状,尺度为125—176×6.4—9.6微米,平均11.5×9微米;有侧丝,侧丝单胞无色,90—174×3.8—5.1微米;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为9.6—16.3×4.8—6.7微米,平均14×6.3微米;大型分生孢子柠檬形,单胞无色,两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8.1—20.5×6.2—16.2微米;小型孢子无色、球形单胞。苹果花腐病菌的菌丝在马铃薯洋菜基及酵母素合成基上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子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35℃,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3℃。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为25—28℃。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基物处于干燥状态,如空气湿度达到饱和,仍可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但时间延迟,如空气湿度在95%以下,则不能形成子囊壳。基物保持湿润,即使空气湿度低至55%,仍能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散射光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特别在培养的初期阶段更为重要。如培养初期处于黑暗下,即使以后给予光照,子囊壳的形成时间被推迟,且数量少。面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不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下亦可形成。子囊壳的发育和子囊孢子形成可以间歇式进行。水滴的存在有利于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释放。在饱和湿度和95%以上湿度时,子囊孢子虽能释放,但时间延缓。空气湿度低至95%以下,子囊孢子则不能释放。温度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似乎较小,在3℃下也可释放,只是温度很低时释放时间有延缓趋势,特别是和低的水湿配合时更为明显。子囊孢子释放不受光的影响。孢子的释放由于受水湿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表现为夜晚多于白天,雨天多于晴天。在一日中,一般以22时至次日8时前子囊孢子释放最多。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30℃为最适,经4—8小时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子囊孢子在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但空气湿度低至81%以下,则不能萌发。子囊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照和补充营养,萌发后,在玻片上可形成很多菌丝,并很快形成单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寿命较长,在室内条件下,约可存活25天以上,在室外麦穗上可存活6天以上。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萌发及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的培养基研究稻曲病菌孢子萌发及病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在蒸馏水和2%蔗糖溶液中3h不能萌发;6h时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分别萌发产生次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新采集的黄色和黑色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在2%蔗糖溶液中的萌发率均高于其在蒸馏水中的萌发率.供试的9种固体培养基中,以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适于病原菌生长.生长速率为2.54 mm/天;病菌在7种培养液中振荡培养7天后,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菌丝干重最大,达24.5mg/mL,在大米汁和马铃薯蔗糖培养液(PSB)中产生的分生孢子量最多,孢子浓度分别为2.63×107和2.28×107个/mL;而固、液态的Czapek、稻秆汁和胁本哲氏培养基均不适宜于稻曲病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经研究 ,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在土中及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 7~ 8月份萌发 ,菌核抽生子座 ,产生子囊孢子。厚垣孢子 ,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在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单季稻开花时萌发 ,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 ,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供试药剂均采取 3种施药方法 ,第一种只在水稻破口前 5d施药一次 ,第二种在破口前 5d和隔 7d二次施药 ,第三种只在水稻刚破口时施药一次。试验结果表明 ,每 667m2 施用 1 5.5%保穗宁WP 80g、4 0 %禾枯灵WP 75g、4 0 %纹霉星WP 4 0g、5%井冈霉素AS 2 50ml、…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菌的病原学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稻曲病菌产生的黄色和黑色厚垣孢子表面都有疣状突起,但黑色厚垣孢子的疣状突起明显。常规萌发试验,黄色厚垣孢子萌发,黑色不萌发。黄色厚垣孢子在4℃和25℃下贮存分别保持萌发能力1年和80d左右,萌发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5~pH8和25℃~30℃。光照可诱导产生厚垣孢子。病菌在PD和PS培养液中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田间采集的稻曲病菌菌核在砂培条件下可以萌发并可产生成熟的子囊孢子。该菌可产生毒素,在一定的浓度下,对稻种萌发和胚芽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为175μg.mL-1和125μg.mL-1。利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检测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有效降低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萌发的芽管个数,造成菌丝顶端畸形膨大呈球状并减少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3 d后,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36.98%,而经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仅为4.8%;接菌7 d后对照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7个,多数5~6个;而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橡胶树2种炭疽病菌的侵染结构发育分化过程,采用平板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株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3株尖孢炭疽菌C.acutatum的菌丝生长速率,测量其分生孢子大小,显微观察2种炭疽菌在疏水表面诱导下侵染结构的发育分化过程。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速率为0.96~1.36 cm/d,显著高于尖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速率0.72~0.89 cm/d,但二者分生孢子大小无显著差异。在疏水表面诱导下,2种炭疽菌分生孢子在接种2~6 h后开始萌发,12 h孢子萌发率为71.70%~88.05%,13~16 h开始分化附着胞,24 h附着胞形成率为48.99%~70.74%,36 h菌丝诱发形成大量附着枝,48 h后分生孢子产生的次生菌丝也可诱发形成附着枝,附着枝呈圆形、姜瓣形、梨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极易产生,可在菌丝顶端成簇或菌丝侧面排列产生,也可由分生孢子形成的芽管产生,或在芽管分化附着胞过程分枝形成分生孢子;附着胞多着生于芽管顶端,少数附着胞顶端可继续萌发类似短芽管结构,再次分化形成可黑色化的次级附着胞。表明橡胶树2种炭疽菌不同菌株间分生孢子萌发时间、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时间和形成率有一定差异,但种间无明显差异;橡胶树炭疽菌分生孢子极易形成,在疏水表面容易分化形成附着胞和附着枝,说明具有极强的适生性。  相似文献   

9.
为害作物 :花生为害症状 :花生小菌核病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 ,也能为害茎、叶及果实。初发病时 ,病斑暗褐色 ,渐扩大 ,变茶褐色 ,最后呈黑褐色。受害部位软化腐烂 ,维管束被破坏 ,整株萎蔫枯死。在潮湿情况下 ,病部表面生褐色毛状物 ,并产生灰白色粉状物 ,常使根茎的皮层及木质部之间产生黑色菌核 ,有时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病原菌形态特征 :为真菌 ( Sclerotinia arachidisHnzawa)引起的病害。分生孢子梗褐色 ,细长有分隔 ,上部对生分生孢子枝 ,枝顶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 ,单胞 ,卵圆形。菌核黑色 ,长 2 .5 mm,宽 0 .5 mm,埋于土中 ,…  相似文献   

10.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发现的稻曲病菌白化菌株其分生孢子座白色,厚垣孢子表面光滑,大小为3.5-6.0×3.5-6.8μm。在麦芽糖-稻芽浸渍液中可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pH值为6时生长最好。普通培养基中加入几种供试碳源和氮源均有利于菌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或以L-天门冬酰胺为氮源浓度为0.2%~0.3%时时其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毒素,而固体培养时产毒能力高于液体培养。白化菌株回接到水稻上可重新产生白色稻曲球。该菌和稻曲病菌的酯酶同功酶和RAPD扩增谱带明显不同。可见白化菌株具有独立于稻曲病菌的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菌白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水稻白叶枯病菌培养滤液中提取到毒素。菌体培养滤液和毒素对抗、感水稻品种的作用不一致,培养滤液中可能含有激发子。毒素稀释液抑制水稻出苗,引起水稻幼苗萎蔫和烟草坏死反应。该毒素薄层层析显示含有七种组分,野生菌与毒性基因突变体毒素组分大体相同,但含量有明显差异。不同小种间的毒素产量有区别,组分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三唑酮对西瓜根际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竞争定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土中,接种1×106cfu/g土的木霉菌孢子,并加入4~12μg/g土三唑酮。木霉菌加各三唑酮处理的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在西瓜根际的萌发率低于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并与三唑酮剂量成反比;尖孢镰刀菌的根际竞争指数,以及在绝大部分根段根际的种群密度也低于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而在上述条件下木霉菌的根际竞争指数以及在某些根段根际的种群密度十分接近或超过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木霉菌量和不同尖孢镰刀菌量条件下,三唑酮剂量对木霉菌和病原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根际竞争定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14.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前期已经对禾谷镰刀菌中116个蛋白激酶进行了鉴定,发现FgSID1基因(FGSG_07344)敲除突变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但其在禾谷镰刀菌中的具体功能却未被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表型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等实验明确了FgSid1在营养生长、有性发育和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本研究发现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菌落生长速度显著变慢,分生孢子隔膜数量减少且产孢量下降;在有性生殖阶段,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子囊壳形态和大小均正常,但子囊畸形且子囊孢子形成有缺陷;此外,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只能侵染接种小花,而无法扩展到穗轴及临近的小穗,且接种点的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还发现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子囊孢子的分隔中均含有多个细胞核;本研究又通过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FgSid1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因此,蛋白激酶FgSid1可能通过参与禾谷镰刀菌无性和有性阶段的细胞分裂影响禾谷镰刀菌的营养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发育以及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6.
桃树流胶病的研究——Ⅰ.病原特性及其发病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树流胶病是由真菌多主葡萄壳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ex Fr.) Ces.&de Not.(B.ribis Gross.et Dugg.)所致;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适温为20~30℃,菌落经黑光灯照射7~10天产生分生孢子。它的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在10℃及25℃下贮存102天仍能发芽;本病从4月下旬至7月上旬均可侵染新梢,潜育期为14~84天,病菌有潜伏侵染性;在南京病菌从4月开始侵入到10月下旬停止活动,进入越冬阶段;病菌的分生孢子是随雨水传播,伤口、皮孔及侧芽等为病菌入侵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分别用不同温度、湿度、pH、光照对柑桔炭疽菌的不同分离系作单因子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7℃,最适pH值为6~7,在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孢率最高,需要一定的营养。光对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作用受温度影响,当温度在25℃以上产孢率最高的是黑光与黑暗交替和黑光的处理;温度在25℃以下时产孢率最高的是连续24小时的荧光处理。次生分生孢子形成必需要光。复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主效因素为温度,产孢率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全黑暗-015-查彼培养液-pH8-水-25~29℃及先昼后夜-011-1%蛋白胨液-pH6-水-20~23℃。  相似文献   

18.
二硫氰基甲烷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体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有机硫氰化合物二硫氰基甲烷(TH-88,浸种灵)可抑制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多菌灵(carbendazim)的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EC50在0.393 3~1.641 2 μ g/ml之间,对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影响;该药剂(浓度为1 μ g/ml)对菌体的生物膜(透性)有一定抑制作用;用药剂处理萌芽期、非萌芽期的分生孢子及其初形成的菌丝,结果表明:药剂对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呼吸作用有影响,以分生孢子萌芽期最为敏感,用二硫氰基甲烷2 μ g/m l处理刚萌芽的分生孢子5 m in,呼吸作用比对照低64.15%;处理NADH细胞色素还原酶和NADH细胞色素氧化酶,前者没有影响,但对后者有54.32%的抑制。用二硫氰基甲烷(1 μ g/ml)处理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线粒体,呼吸控制速率(RCR)比对照低27.67%;磷氧比(P/O)比对照低9.3%。  相似文献   

19.
三唑酮对木霉根际竞争定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粘壤土中施用4~12μg/g土三唑酮能提高耐药木霉菌株在西瓜根尖4~1cm处根际土中的种群密度。4μg三唑酮处理的木霉根际竞争定殖指数、以及在4~8cm和10~14cm根段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土壤接种量为1×103cfu/g土时木霉菌在西瓜根际增殖的比例较接种量为1×106cfu/g土时大,2种接种量下三唑酮处理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分别高于相应的不加药对照。在质地较好、C/N比值较高的粘壤土中木霉菌在西瓜根际的种群密度较砂壤土和粘土大,三唑酮对木霉在西瓜根际的增殖作用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