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用从水稻双胚苗中筛选出来的同源三倍体和同源四倍体株系为材料,和正常的二倍体进行杂交,在后代得到了稳定二倍体株系,对母本多倍体的研究发现,在多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除了大量的染色体落后等现象外,还可以形成12个二价体;在多倍体自交后代的根尖细胞中发现有嵌合体存在,为多倍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低能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对籼型水稻品系99-02进行诱变处理,在其后代中筛选到育性特殊的突变材料FHS,为了更好地在生产上利用这个不育系,对其败育类型、异交结实率等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FHS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及单孢花粉时期。(2)完全不育期,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均为零。而其他时期可染率与自交结实率作为育性考察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自交结实率均高于花粉可染率。(3)FHS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其同期自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水稻多倍体自交回复创制优良二倍体育种材料。[方法]同源多倍体自交回复后代中出现二倍体植株,在其分离后代中,通过系统选择,选择其中稳定的优良二倍体材料与三系、两系不育系进行广泛测交配组,对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水稻进行考种。[结果]Y58S/10-C242、Y58S/10-C256、C815S/12-C156、C815S/13-C96的杂种一代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结论]多倍体自交回复后代中的优良二倍体植株可为杂交稻选育提供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10个苜蓿品种的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3种自交方式处理的自交结实性。结果表明:苜蓿不同品种的自交结实率各不相同,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品种间的单荚螺旋数和种子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人工授粉较自然授粉可显著提高同花序自交和同株内自交处理的苜蓿自交结实率。3种自交方式的自交结实率顺序为同株内自交〉同花序自交〉单花自交,同株不同花序间自交与同花序不同花间自交的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但2个处理均与单花自交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三系水稻保持系航天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三系水稻保持系航天诱变突变株的育性变化情况。[方法]以籼型水稻单株纯系品种特B、湛B、双青B和II-32B的种子为材料,各品种取1/2种子进行航天诱变,余下1/2种子为对照,研究航天诱变突变株测交和回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遗传变异。[结果]4个保持系突变株测交后代可育花粉率变幅为0~25.6%,回交一代可育花粉率变幅为0~72.2%。各突变株测交后代自交结实率变幅为0~8.2%,突变株对不育系的不育性保持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回交后代自交结实率与对照差异显著,II-32A×II-32B3-1的后代自交结实率最高,为33.4%。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与对照的差异比上一代更明显。[结论]三系水稻保持系航天诱变突变株回交后代的育性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氮离子注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用不同倍性的水稻进行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试验,研究离子注入后的效果与染色体组倍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比二倍体水稻对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更敏感;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群体中所出现的变异频率比在二倍体水稻群体中出现的变异频率高;在经过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的同源四倍体后代群体中,分别筛选到结实率高达90.16%的单株和具有双胚苗性状的单株,同源四倍体水稻的高结实率特性和双胚苗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可遗传性。  相似文献   

7.
多倍体在园林植物中广泛存在,由于多倍体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已逐渐成为广大遗传育种学家研究的热点。就同源四倍体与相应二倍体核DNA、雌雄配子育性、受精过程的差异;同源四倍体结实率(或育性)降低的原因及其随世代推移的变化;叶绿体、线粒体与核基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利用SFB4’基因特异引物BFP200/BFP201与内对照引物PCR IC-F/IC-R对甜樱桃自交亲和品种斯特拉自然杂交后代的29个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鉴别其是否具有自交亲和性,并对已进入结果期的10个株系进行田间自花授粉试验进一步验证其自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斯特拉杂交后代的29个株系中27.6%的株系检测出自交亲和特异条带,具有自交亲和性。在自交亲和基因鉴定时出现特异条带的品种和株系,其自交结实率均≥18.6%;而未检测出自交亲和基因特异条带的品种和株系,其自交结实率均≤14.8%。甜樱桃自交授粉结实率>15.0%的品种,即可认为具有自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转基因后代中,筛选到1个与雌配子育性相关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外源标记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保持1∶1的分离规律,连续6代自交没有得到纯合株系;正、反杂交以及测交分析显示,潮霉素抗性基因只能通过雄配子进行传递;结实率统计分析表明具有外源标记基因hpt的单株有近乎一半的雌配子发生败育,胚囊的育性与外...  相似文献   

10.
对菊属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菊蒿属菊蒿(Tanacetum vulgare)(JJ),菊属大岛野路菊(Chrysanthemum crassum)×亚菊属多花亚菊(Ajania myriantha)(DD),菊属大岛野路菊(C.crassum)×芙蓉菊属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DF)3个属间杂种的自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J自交不结实,未获得种子。DD自交获得种子8粒,出苗3株,成苗1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11、37.50%和33.33%;自交一代未能获得后代。DF自交获得种子52粒,出苗16株,成活10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48、30.77%和62.50%;DF自交一代株系2自交,获得75粒种子,出苗46株,成活38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94、61.33%和82.60%。DD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54,DF 3个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均大于54,为非整倍体。DD和DF 2个属间杂种的自交后代部分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尤其是花序直径、花心直径、管状花数;叶长/叶宽在各自交后代中差异不显著,表现稳定自交遗传。DD F1自交后代花色及管状花类型均未出现分离;DF F1自交一代中仅1株花色出现了非白色,而自交二代花色出现较大分离。  相似文献   

11.
甘蓝柱头对不同来源花粉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交系和常规品种作母本,紫甘蓝作父本,在母本自交后间隔不同时间再授异系花粉。结果表明,甘蓝自交系和常规品种在受精时具有较高异父亲和能力。在同型与异型配子存在时,优先接受异型配子受精;杂交率自交系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在自交后24h内任何时间母本受父本花粉能获得平均杂交率自交系为97.1%,常规品种为77.8%。  相似文献   

12.
K12是以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西南亚热带种质为基础材料,创造性运用“品系内群体轮回选择与自交系谱法选择”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它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特点,因而被全国各地广泛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K12组配选育并经省市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就有10多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67万hm2,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具有异型雄蕊,大多数种类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培育该属植物杂交种并探讨野牡丹属异型雄蕊的功能差异,以多花野牡丹( M. malabathricum)为母本,毛菍( M. sanguineum)、地菍( M. dodecandrum)为父本,统计父本异型雄蕊授粉后的座果率、种子饱满率与萌发特性,并采用形态鉴定法比较杂交子代与父母本自交子代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毛菍长花药授粉多花野牡丹所得种子饱满率显著高于毛菍短花药,而地菍长短花药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父本异型雄蕊所得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多花野牡丹与毛菍具有更高的杂交亲和性,其中毛菍长花药授粉所得座果率高达100%,所得种子发芽率达到75.33%。杂交后代的叶脉数与母本一致,均为5脉;多花野牡丹与地菍杂交子代株型皆呈匍匐型,叶形指数是其测定的有效指标,变异系数高达47.23%;多花野牡丹与毛菍杂交子代株型均为直立型,株高呈现较明显的杂种优势,超高亲植株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4.
以4个不同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六种不同播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玉米自交系出苗率影响很大;玉米自交系播种期相差的天数与出苗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相等,它们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玉米自交系播种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等于雌雄穗开花相差的天数,它们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丹340及其衍生系与利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340是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以白轴旅9为母本,有稃玉米为父本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的成功选育,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起到了巨大晶推动作用。作者对丹340及其衍生系进行了详细的查阅和整理,并分析了其杂优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综合抗性和草坪质量,开展了高羊茅选择育种。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在人工接种褐斑病菌、夏季人工涝害胁迫、以及在上海与江苏阜宁两地夏季与冬季自然逆境条件胁迫下,从17个高羊茅品种(系)的单株圃和小区约51万株单株中,筛选到11个(TF01、TF02、…、TF11)越夏性强和8个(TF31、TF32、…、TF38)越冬性强的单株建立无性系。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对17个优良无性系的子一代和19个引进的品种与自育的老品系等对照材料在上海田间条件下进行了草坪特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子一代草坪草综合抗性较强,草坪质量较好的排名前2位的材料为从"Plantation"中选得的"TF06"和从"TripleA"商品组合中选得的"TF34"。"TF06"子一代的夏季草坪草死亡率低,次年仲春恢复生长后盖度达93%,具有中等生长速度和叶片质地,且叶色为特有的灰绿色;而"TF34"子一代草坪草越冬性和越夏性均强,恢复生长后的草坪草盖度为85%,具有较慢的生长速度、较细腻的叶片质地和深绿色的叶色。除了上述2个突出的无性系子一代外,"TF05"和"TF36"等的综合表现良好,排名前10。这4个表现突出的无性系可供大面积扩繁种子用以推广示范,也可用以配制高羊茅新组合。研究表明选择优良无性系和筛选优良子一代建坪的高羊茅育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同源多倍化对拟南芥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的影响,以哥伦比亚生态型(Columbia)二倍体拟南芥为试验材料,经0.2%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学方法鉴定倍性,获得同源多倍体拟南芥;分析同源多倍体拟南芥的形态特征,利用荧光显微观察不同倍性拟南芥的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与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与二倍体拟南芥相比,在细胞学水平上,不同倍性拟南芥的减数分裂过程基本一致;在分子水平上,多倍化对拟南芥减数分裂产生一定影响,同源重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上调或下调的变化,且功能相关或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8.
采用4个糯玉米自交系,对其当代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物质积累进行调查研究,证明中部区域有明显优势。糯玉米自交系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对后代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物质积累影响是不同的,中部籽粒后代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杂交后代,中部籽粒杂交后代比群体平均值增产22.85%。上述结果不仅对糯玉米全息区域优势作出证明,而且为糯玉米定域选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蓝种质材料815份自交系的主要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的初步选择,入选了比较优良的自交系612份。然后利用研究建立的甘蓝室内苗期TuMV、Br、CMV抗性鉴定方法,结合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方法,鉴定筛选出H8501、B8502、J8806、B9505等4个抗源。并以抗源为母本,以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和抗病的另5个自交系为父本杂交18个组合。经对组合抗病性和主要经济性状鉴定分析,结果表现组合均抗病,同时优质性和丰产性均优良的有8个组合,其中4个组合参加品种区域试验并通过了省级和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