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丰优 27 是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长粒粳型三系不育系嘉禾 112A 与恢复系 P007 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生育期适中、广适性强、米质优、中抗稻瘟病、抗倒能力强、耐冷性较强等优势,2023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233029,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介绍了籼粳杂交稻嘉丰优 27 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制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协优914协优914系浙江省台州市农科所以协青早A为母本,t914为父本配制选育而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1997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父本t914是在1986年用我所选育的广亲和籼粳交恢复系T986与T28(...  相似文献   

3.
嘉丰优2号是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以嘉禾212A为母本、P025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偏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1022.2kg/667m2,刷新江西水稻单产记录)、优质(米质二等)、中抗稻瘟病、抗倒(茎秆粗壮)等优势。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70012,2017-2020年先后通过了江西省、福建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的引种备案,2022年通过广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2192号,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晚稻种植。介绍了嘉丰优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甬优1540是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是针对当前国内各单位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普遍存在的株高偏高、感光性较强、生育期较长、应用范围较窄等缺点,利用自主育成的早熟晚粳不育系甬粳15A和早熟中籼恢复系F7540选配而成,以满足各地水稻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具有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倒性好、抗病性较强、手插与机播皆宜等特点。201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付习 《中国种业》2019,(7):81-82
嘉优中科1号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三系籼粳杂交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上海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沪审稻2016004。母本为柱头外露的BT型粳稻不育系嘉66A,父本为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籼稻恢复系中科嘉恢1号,具有超高产、品质优、早熟矮秆等多种优良特性。为加快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了嘉优中科1号的父母本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中优T 16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优T16系贵州省铜仁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中9 A与恢复系TR 16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较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200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甬优17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交三系杂交稻品种。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福建松溪县作晚稻种植具有高产、优质、抗倒、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等表现特点。总结了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中优169"系铜仁鑫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自育恢复系"铜恢2号"与不育系"中九A"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优质(国标二级)、高产、耐寒等特点,2007年9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嘉优中科13-1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三系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为BT型中粳三系不育系嘉81A,父本为籼型恢复系中科嘉恢131。通过近2年在浙江、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的制种探索,总结了嘉优中科13-1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川康优61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育不育系川康606A作母本、自育恢复系成恢3018为父本组配出的优质、高产和抗稻瘟病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22年通过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20055。2023年通过华南感光晚籼组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33260。  相似文献   

11.
叶曙光 《中国种业》2004,(12):58-58
中浙优 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用航天育种育成的恢复系航恢 570与优质米不育系中浙 A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经 2002- 2003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域试验和温州等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强,米质优,容易栽培,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004年 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中浙优 1号在浙江温州的种植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博Ⅱ优1618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7年6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过近几年的海南春制种实践,概述了双亲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在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两优培粳(原名两优协粳)是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广亲和籼型核不育系培矮64S与自育(系选)的典型粳稻94205配组育成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新组合.它生育期短、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2003年秋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信阳近20年来唯一一个国审农作物品种,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审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P 88 S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 88 S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8015 S为母本,培矮64 S为父本杂交,采用双向系选和温光加再生强化选择压力的育种方法,选择育成的水稻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于2006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不育系具有株叶形态好,分蘖能力强,植株高度抗倒,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良,配合力强、容易繁殖制种等优点。利用P 88 S已配组的杂交稻新组合表现出高产、优质、高度抗倒伏,其中两优293和两优389于200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Ⅱ优162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以不育系Ⅱ-32A作母本,以优良恢复系162作父本组配选育成功的中籼、三系、高产杂交稻新组合。1997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并定为主推品种。几年来,多点示范试种,表现高产、质优、抗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深受群众...  相似文献   

16.
为培育高产、高抗、米质优的杂交稻新组合,选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优质、抗稻瘟三系不育系繁源A与强优势恢复系帮恢609配组,选育出籼型三系杂交稻繁优609,该品种经多地试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表现出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丰产性突出、米质优等特点,适宜我国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专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6018)。本文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以及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抗性和米质的表现,并对杂交稻育种技术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郑加诚 《种子》2005,24(7):102-103
中浙优1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稻种业有限公司共同育成的新组合,2003年引入我市试种4.66 hm2,表现出优质、高产、高抗、株型佳、长相长势好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户欢迎.2004年全市在13个乡镇迅速扩大种植面积(533.3 hm2),2005年预计面积将进一步扩大.该组合2004年4月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浙江全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eⅡ优315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II优315(原名e优315)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用自选的恢复系FR315和不育系II-32eA1配组育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通过福建省中稻两年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强等特点,2008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8012);2009年1月通过江西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推广许可(引种编号:赣引稻2009003).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K优195是四川省水稻高梁研究所用具有粳型血缘的粳质籼核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195 配组而成的中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等特点。1994年由汉中市 农科所引入陕西省,1995~1997年参加陕西省水稻良种区域试验,3年平均比对照种汕优64 增产12.19%,1998年通过品种审定。汉中市1995~1999年制种200h m2,平均单产3981kg/hm2,最高单产达5250 kg/hm2,种子质量均达国家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优169”系铜仁鑫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自育恢复系“铜恢2号”与不育系“中九A”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9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07)001号],品种品质优(国标2级)、产量高、耐寒性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现根据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将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