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森林旅游游客亲环境行为形成机制,明晰地方依恋对森林旅游游客亲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方法】构建一个有调节的并联中介模型,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考察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并联中介作用,引入地方依恋作为调节变量,选择被列入首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湖南省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研究地,获取674份有效数据,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1)感知价值能直接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也能通过中介变量间接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2)满意度与忠诚度作为中介变量连接感知价值和亲环境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即生态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越高,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水平越高;3)中介变量(满意度与忠诚度)连接自变量(感知价值)和因变量(亲环境行为)关系受到调节变量(地方依恋)的影响,存在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此时,中介效应是可变的,随着调节变量(地方依恋)大小而改变;4)地方依恋显著负向调节满意度在感知价值和游客亲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正向调节忠诚度在感知价值和游客亲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结论】可通过增强游客对森林旅游活动的感知价值认知,进而提高森林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来强化亲环境行为。首先将管理的重点放在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创造与传递。其次,要注重保护和塑造森林旅游地的地方性,培育和强化游客的地方依恋。基于游客的地方依恋水平,对亲环境行为实施科学分层管理。针对地方依恋高的游客,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低,忠诚度的中介效应高,管理的重点应提升游客的忠诚度。地方依恋低的游客,满意度中介效应高,忠诚度的中介效应低,应重点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保护区是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保护事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3.
湿地公园设置科普场馆、自然教育学校、湿地植物园、湿地功能展示区、科普长廊和丰富多样的解说系统,建设专业化的科普宣教和自然教育队伍,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可更好的宣传湿地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认知水平。通过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查分析,对该公园自然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包括基本情况、宣教设施、队伍建设等,提出优化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近日印发《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将加快推动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逐步把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融入中小学校教育。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绿色营地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全国500%以上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将依托"关注森林活动",加快普及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建设,构建营地标准化运营体系和准入机制。以营地所在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打造精品研  相似文献   

5.
自然教育是研学旅游营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利用城市棕地开展自然研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城市双修的直接表现。以曾为采石场的武汉古姆山为例,基于对场地现状的解读和使用群体的调研,从营地构成要素出发,引入采石文化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资源再生、景观空间和研学旅游3个方面提出修复自然环境、传承采石文化、塑造自然教育空间、选择生态环保材料、设计近自然式游学设施、路径科学化和课程全龄化设计策略,实现自然教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年龄层人群提供本土、多样化、专业化的自然研学体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认知教育,能够在新时期为景观行业拓展新内涵。对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景观设计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然感知、认知参与和系统学习的新设计理念,结合千岛湖小黑鱼儿童乐园和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展的实践,提出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主题、规划符合自然教育逻辑的场地、应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科普媒介和强调公众参与的后期运营的融合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柳江盆地保护区)珍藏着丰富且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享有“天然地质博物馆”的美誉,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质教学实习基地。近年来,保护区立足野外教学实践资源优势,加大了地学自然教育工作力度,自然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区先后获得“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及“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科普荣誉,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州动物园常态化科普——“动物课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教育是动物园的一项基本职能,科普活动是动物园公众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传统的动物园科普活动以临时主题式的科学普及、宣传活动为主,难以达到诱发兴趣、植入理念、引导行为的教育目标。广州动物园整理总结以往近十年科普活动工作经验,开设"动物课堂"科普项目,以"激励公众参与保护"为最终目标,以常态化、持续开展为形式保障,根据不同年龄层、不同受众群开发相应课堂内容,注重与动物园各项动物保护工作的结合,为参与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和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君山江湖口湿地体验园的建设从湿地保护、修复以及合理利用出发,基于调查分析项目地周边环境和项目地生境的历史演变为导向,为项目地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提供方向与参考,采用自然修复以及鸟类栖息地修复、鸟类食源补给地建设、鸟类栖息林建设等人工促进修复方式,改善和修复湿地生境。合理利用项目地的湿地、设施等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生态设计,在为市民提供生态科普宣教场所和自然体验地的同时,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大熊猫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保护为核心,同时兼具科研、教育、体验等综合功能的定位。其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以科学合理利用、挖掘教育游憩资源特色、合理优化布局、整合提升教育游憩存量项目、细分受众设计差异化产品、测算教育游憩环境容量、构建教育游憩公共服务体系7大要素为发展思路,并树立"坚持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教育、游憩机会。  相似文献   

11.
<正>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化的自然教育活动,传递有关保护对象以及保护行动的科普知识,帮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科普知识宣传和一系列的课程活动达成“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的目标。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里面,“自然教育”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进公众认同及参与保护行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系列化的自然教育活动,传递关于保护对象(保护什么)以及保护行动(如何保护)的正确科普知识,  相似文献   

12.
资讯     
自然体验培训师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80名自然保护区科普宣传骨干和基层学校骨干教师于近日接受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自然体验培训师"培训。他们在自然保护区的宣传与价值解读方面将有更清晰的思路与方法。自然体验培训师通过自然体验、绿色导游、观鸟、笔记大自然、艺术创作等活动,引导公众到大自然中,拉近公众与自然的情感,使公众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从而达到普及保护区价值、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意愿等目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还对接受了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推进自然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正国家公园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她保护了大面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大规模的生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性,在保护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了精神享受、科研科普、自然教育、游憩体验的机会,深受各国的欢迎。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实践,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上自然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步道作为户外游憩的载体,是一种满足公众自然体验、游憩休闲和自然教育需求的带状休闲空间,与国家公园建设相辅相成。新西兰拥有成熟而完善的国家公园步道系统,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文中从功能、类型、特色和机制等方面梳理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现状和发展理念,从规划设计、生态保护、健全法律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国家公园步道体系建设的启示。依据路程用时、难易程度、建设标准、适宜人群和装备要求等的不同,新西兰将步道分为便捷的短途步道、短途步道、步行道、超级步道、徒步步道和线路步道6种类型。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串联起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激活了特色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提高了游客游憩体验的满足感并提供自然教育的场所,具有多重功能。同时,通过建设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生态徒步小道、设施完善且形式多样的宿营地、形式简单且内容丰富的标识解说系统,新西兰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步道系统。  相似文献   

15.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为获取公众对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结构特征,优化公园形象感知和服务体验,文章以滇池湖滨6个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社交媒体网站游客点评文本为数据来源,使用内容分析法获取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并利用IPA手段构建公众形象感知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公众对湿地公园的综合形象感知包含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资源与环境、活动体验、设施服务四个方面,6个湿地公园的感知形象具有一定差异性,但特色有待进一步强化。(2)公众形象感知要素的表现性得分整体较高说明大部分公众游玩体验较好,景区维护和湿地水质评价相对较低仍需改进。(3)重要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要性最高的是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而人文属性如背景文化等感知较弱。据此为提升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工作(保护教育)在增加公众的保护知识、激发公众的保护理念及保护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动物园等迁地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著名案例论述了保护教育的各类教育形式,包括单向式的信息宣传、互动式的体验项目、拓展型校内课堂教育及展馆设计展示的隐性教育作用。同时,讨论了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及我国保护教育的未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解决宝鸡市金台森林公园面临的噪声、大气污染和植被土壤破坏的等生态威胁,必须加强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社区休闲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享用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公众文化素质不高、政府依赖型保护模式的存在及公众自身因素等使得对森林公园保护行为不能真正贯彻执行。认为加强公众教育、疏通参与通道、扩大参与范围、负强化激励可以有效改善社区休闲公众参与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安江省级森林公园内的森林风景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对85个资源单体在系统分类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及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当前旅游活动开展的特点与需要,围绕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森林科普、森林旅游三大核心功能,整合策划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和运动健身于一体的5大旅游产品谱系的13种类别38项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9.
以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为例,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特色发展"的方针,以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规划建设集宣传、教育、科研、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柏林水库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 245 hm2,分为五个功能区,包括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相似文献   

20.
陶剑 《绿色天府》2020,(2):62-63
2019年12月5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省林草局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是广元市首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唐家河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境内,幅员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是如何打造成为四川省生态教育基地和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呢?以完好的生态保护成果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基础唐家河的保护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具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唐家河经历了从伐木厂损害生态阶段—成立自然保护区后自然保护初级发展阶段—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快速发展阶段—灾后重建自然保护高速全面发展阶段—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转型升华阶段,从最开始的生态被破坏,到资源得到逐步保护,生态得到全面修复,社区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公众得到生态自然体验,全社会参与到自然保护,唐家河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让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