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茧育与丝茧育就其饲育技术而言,从形式看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从本质讲在一些具体技术要求上区别明显。目前,原蚕饲育我省各场主要采用农村合作育种的方式,要获得优质种茧,必须让原蚕饲育人员及蚕农明确种茧育与丝茧育饲育技术上的差异,在饲育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些差异,主动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种茧生产优质高产。现就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不同于丝茧育的饲育技术要求谈几点粗浅认识。1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与丝茧育间最根本的差异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种茧育所饲育的蚕为原种蚕即原蚕,丝茧育所饲育的蚕为杂交种蚕即杂交蚕。…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春蚕丝茧育斤茧用桑约14~15斤,但种茧育苏_5、苏_6的平均斤茧用桑量达25斤左右。当然,种茧育的原蚕因为没有杂种优势、虫蛹生命率要低些,用桑量要比丝茧育  相似文献   

3.
王琴 《江苏蚕业》2005,27(2):51-54
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蚕的体质、茧质、造卵数、产卵量和卵质。针对江苏省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桑叶产量高,质量优的3个主要桑品种湖桑32、育151、育71-1对原蚕的种茧育成绩进行了试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种茧育用桑品种湖桑32与育151较好,其茧质、幼虫生命率、虫蛹率都较好,优于育71-1。秋季种茧育用桑品种育71-1较好,其茧质、造卵数、产卵量等高于湖桑32与育151。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黄溪村原蚕基地大棚种茧育的优点,并从大棚建造、种茧育桑园配置以及饲养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棚种茧育技术,以供业界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5.
用8%的桑蚕宝稀释液桑园治虫,调查其对丝茧育和种茧育生产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农药对丝茧育较为安全,对原蚕饲育过程较为安全,但对化蛹和发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四川蚕业》2017,(3):33-35
本文结合种茧育小蚕共育实际,就加强共育前蚕室蚕具消毒、小蚕饲养各个环节技术要点、提高种茧育共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为科学有效地饲育种茧育小蚕,提高蚕种繁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春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吴江市、如东县的蚕桑生产的基本现状及春季蚕病疫情调查结果显示:养蚕户的平均年龄为55.5岁,平均养蚕年数达24年。丝茧育户平均拥有桑田0.126hm^2,平均每667m^2桑饲养春蚕1.21张;种茧育户平均拥有桑园0.409hm^2。春季丝茧育平均每户饲养蚕种2.275张,平均孵化率达96%,平均结茧率90%,60%蚕户的张种产量高于40kg,55%农户667m^2桑园的产茧量超50kg。2008年春季蚕病总体发生较少,丝茧育总发病率为0.786%,以病毒病的发生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遗失蚕比例高达9%,大大高于发病率;丝茧育续春蚕总发病率达4%,比春蚕明显提高;种茧育总发病率为1.23%,其中真菌病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家蚕种茧育稚蚕人工饲料育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日系种茧育稚蚕人工饲料育繁育的一代杂交种进行比较试验。探讨人工饲料在种茧育上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秋季饲养的柞蚕约经40余天(一般于9月下旬~10月上旬)开始结茧。在窝茧场内约经10天左右可全部结茧完毕。但由于养蚕目的不同,收茧时期也相差悬殊。丝茧育者在结茧完后,即开始收茧;种茧育者每延迟到10月下旬(霜降节)开始收茧。不论丝茧和种茧养蚕,在茧摘下以后即将柞叶剝掉,进行检查挑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保存现行推广品种的部分母种为材料,采用1~2龄颗粒饲料、3~5龄常规桑叶育,调查茧质成绩,并与全龄桑叶育茧质成绩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小蚕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其全茧量、茧层量增幅较大,茧层率有升有降,增幅不明显。说明增幅主要来源于蛹体重量,其次为茧层量。通过茧质成绩尤其是全茧量、茧层量比较发现,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到大蚕期桑叶育后,生长迅速,全茧量、茧层量增幅较大,说明可能存在某种补偿生长,但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究。试验结果为下一步选育人工饲料蚕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市专业化小蚕共育面不断缩小,而“温箱”育小蚕不断扩大,对于它的前景和生命力值得探索。少数收购人员提出:“温箱育小蚕和共育蚕茧质量差”对此也应以科学的态度予以证实。推广专业化共育和温箱育小蚕以来,多数茧站的茧价都比普通育蚕的茧价低,应从工艺指标入手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学明 《蚕桑通报》2006,37(3):12-16
随着家蚕生理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人工饲料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发,人工饲料品种的筛选和培育,以及人工饲料育在丝茧育、种茧育、基因工程产业化、蚕种杂交率检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桑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缪云根  徐俊良 《蚕桑通报》1994,25(2):13-14,12
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中间试验的情况表明:前期蚕儿生长发育欠齐,发育经过延缓,3龄饷食始转换桑叶育后,生长发育趋于整齐,至4龄时已与全龄桑叶育无明显区别。小蚕人工饲料育较之全龄桑叶育.其张种产茧量、万蚕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茧质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蚕蝇蛆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章云 《蚕学通讯》2005,25(4):15-15,29
今年秋季,我场种茧育遭到蚕蝇蛆危害,在种茧育调查中蝇蛆率达到3%~4%,重者达到6%以上.针对此情况,在我场晚秋丝茧育中,捉取蝇蛆病蚕进行药物添食与浸体,现将试验结果公布,以供生产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少回育对贵蚕9号经济性状的影响,开展了不同饲育回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回育区病弱蚕数要显著高于三回育区和四回育区,四龄蚕结茧率显著低于四回育区;二回育区饲养管理用工时间最少,分别比三回育和四回育节约用工15.8%和29.4%;二回育区用叶量较少,分别比三回育和四回育节约用叶10.0%和14.01%。二回育区公斤茧用叶量最少,产茧量、克蚁收茧量和蚕茧产值最低,但公斤桑叶经济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6.
桑叶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当代蚕的体质、茧质,而且还影响到其制种成绩和后代蚕的饲养成绩。针对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桑叶质量优的4个主推桑品种农桑14号、农桑12号、强桑1号和金10,以荷叶白为对照,对原蚕种茧育成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桑品种对家蚕的种茧育成绩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不同的季节表现有所不同,综合考虑原蚕生命力、茧质、kg茧制种量及卵质等主要性状,种茧育采用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为好。  相似文献   

17.
<正> 蚕种监管部门根据母蛾镜检结果将丝茧育普种分为无毒种、带毒不超毒种和超毒种三类。除超毒种外,无毒种和带毒不超毒种并不再加以区别,都发给合格证投入生产,如果在技术上不对带毒不超毒的丝茧育普种加以宏观控制,不仅会影响到丝茧育成绩,而且会很快波及原蚕区,威胁蚕种生产。关于种茧育微粒子病防治已有不少研究报道,本文就丝茧育微粒子病的防治谈些预防措施,以引起广大蚕农的注意。一、采取正确的催青方法、保证蚁体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染色体工程将常染色体上的标志基因转座到W性染色体 ,育成实用限性蚕品种。推广限性蚕品种 ,实现专养雄蚕 ,可以有效提高叶丝转化率 ,改善茧丝品质。应用茧色限性品种和斑纹限性品种 ,丝茧育可实现雌雄茧分别利用 ,提高生丝利用价值 ;种茧育可提前预知雌雄比例 ,节省削茧鉴蛹用工 ,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提高蚕种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由于丝绸畅销,使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蚕种需求也日益增多,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四川来说,许多蚕种场因蚕种带微粒子病连年烧种。而原蚕基地建设是关系到蚕种生产兴哀,微粒子病又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为此,就原蚕基地建设与微粒子病的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原蚕基地的种茧育和丝茧育四川大部分地方的丝茧育一年养蚕3—4次。而种茧育一年只养春秋两季。原蚕户为了充分利用桑叶和蚕室蚕具人力,制种一结束后又进行下一季丝茧育;同时在原蚕基地中有的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