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实验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段,对造林20年后的岷江柏和辐射松人工林林下豆科物种组成、生物量积累和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林下灌草植被41种,有豆科灌木5种、草本2种,其中岷谷木蓝是较稳定的伴生灌木;随着海拔升高,豆科灌木减少、盖度下降,豆科草本逐渐出现,豆科总生物量在减少。(2)辐射松林下灌草植被21种,其中豆科灌木2种,胡枝子在灌木层优势明显,无豆科草本;随着海拔升高,豆科灌木减少,豆科盖度、总生物量变化不大。(3)岷江柏林下豆科植物地下生物量占比为45%,且岷谷木蓝和锦鸡儿有根瘤;辐射松林下豆科植物地下生物量占比为38%,未发现根瘤。(4)岷江柏林下灌草植被盖度、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远高于辐射松,灌木生物量能达到辐射松的20倍。总体而言,岷江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大、物种多样性高,且豆科植物种类丰富、生物量积累多,还分布有发挥固氮作用的岷谷木蓝,对干旱胁迫、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2.
民勤荒漠植被特征及其适应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勤荒漠区植物种类稀少,自然植被以沙旱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为主,属于典型的荒漠植被类型;从植物区系分布看,以地中海-中亚分布成分为主,北温带分布成分、亚洲温带分布成分、中亚成分及旧大陆温带分布成分种类稀少;优势种、建群种单一;植被不稳定,植被盖度受当年降水情况影响较大;即使在降水条件好的年份,在人为活动影响少的地段的植被盖度最大只有45%;植物萌动,展叶开始时间较迟;植物的物候期受当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影响不大;多数植物靠种子繁殖,自然繁殖受当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和土壤条件影响大;种子自然繁殖一般出现在低缓的流动、半固定沙丘和平沙地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沙地)植被受年度降水量大小的波动性大。  相似文献   

3.
沙拐枣属灌木树种,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漠植被中重要的建群种,也是柴达木荒漠区优良的先锋治沙造林树种之一,对保护和改善青海西部环境条件具有重要作用。青海沙拐枣属灌木树种主要有柴达木沙拐枣、蒙古沙拐枣、青海沙拐枣3种。文章针对沙拐枣属灌木树种的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及造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民勤境内沙质草地发育成熟期和发育中期两种不同条件下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差异不明显,均呈现植被稀疏,结构单一的特征,几乎没有其他的灌木物种分布,零星伴有芦苇、刺蓬、骆驼蓬等草本植物,建群种白刺优势明显。(2)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白刺的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的密度及盖度高于发育中期群落;发育中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都有较高的生长量,而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生长量很小,已基本没有生长能力。(3)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长势均较稳定,但更新苗很少,在没有人为干预促进更新的状况下,随着植株的逐渐增长并老化,白刺群落将走向衰败,最终导致草地沙化。  相似文献   

5.
选取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相似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下的4种密度白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林下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不同密度人工林下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评价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白榆林下共有维管柬植物43种,分属18科35属;群落乔木层结构比较简单,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以建群种的幼苗和达乌里胡枝子为主,草本层物种较多,优势种为菊科、禾本科;当林分密度为1667株/hm^2时,乔木、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生物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瓷工业集中重酸污染区,设计不同空间配置格局"乔灌草、灌草、草本"三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良土壤有机质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合理配置格局,无论在增加地被覆盖、促进土壤动物类群的发展,还是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都优于灌木-草本群落和草本群落。    相似文献   

7.
优若藜     
为猪毛菜类干叶半灌木。是沙质半荒漠草场的建群种之一,在荒漠区沙质土壤上广为分布,在丘陵地上也有生长。属萦科,枝叶茂密,叶扁平,通常密被星状毛或绒毛。  相似文献   

8.
对闽江流域建溪支流两岸300m范围内的植被进行了调查,以物种多样性指标测定了森林群落主要类型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影响,建溪流域植物多样性程度较低,阳性、中性偏阳的植物种类偏多。建溪流域植物群落以杉木、马尾松人工群落为主。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的物种较2种人工林群落乔木层丰富,且均匀程度也高。3种类型群落的灌木层在物种多样性方面相差不大,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常绿阔叶林群落灌木层的分布较其它2者均匀。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两个人工林群落为高,但分布不均,且主要以芒萁为主,表明了群落生境的干旱性和瘠薄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阜新市海州矿露天排土场白榆纯林、白榆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3种矿区主要林型的林下物种组成及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型林下植被以禾本科的狗尾草为主,白榆纯林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各个林龄区间内均为最大值。在各个林龄内白榆纯林的林下总生物量为3种不同林型下总生物量的最大值,这表明白榆纯林模式对海州矿露天排土场这种恶劣极端环境具有较强忍耐能力,能促进林下植被生长,可作为该区植被重建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0.
红砂作为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的主要植被群落建群种,在维护荒漠区生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以红砂种群更新速度缓慢。通过设置对比试验,对制约兰州市北山红砂更新的2个主要生态因子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其与更新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干旱生境下,红砂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次,在湿润生境条件下,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种方式所占比例基本相当,但无性繁殖稍具优势;风的强弱对红砂无性繁殖影响很小,本研究没有观测到,而对群落有性繁殖个体产生影响,弱风条件下要比强风条件下高近一倍。  相似文献   

11.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分析油松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及生物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不同梯度水平下林下生物量所呈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大于灌木生物量,草本层植被生物量为0.339 8~1.322 9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0.018 1~0.289 2 t·hm-2;加权后的关联度与原始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子同为林分均高、林分胸径及林龄,但加权后各单因子关联度数值间差异性增加;以样地作为各单因子聚合的系统进行聚类,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分类结果可反映林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合效益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9个旗县110块样地、708个样方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内蒙古风沙源工程的3种类型区,无论从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生物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增加4.76%,调查样地植被覆盖度在35%~60%,而对照样地为5%~20%。灌木直播造林每667 m2平均保存株数696株,林木地上生物量平均为192.8 kg,林地内草本生物量平均每667m2比对照增加57.1 kg。人工造林3~5年后对0~5 cm土层养分影响较大,特别是灌丛内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但土壤颗粒组成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沙鼠活动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号称“生态系统工程师”。为探究大沙鼠活动对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林的群落效应,调查比较了大沙鼠洞区与无洞区植物种类、个体数量、高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沙鼠活动可以增加人工梭梭林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导致灌木种类消退,促进雾冰藜、沙米、猪毛菜分布,减少霸王和芦苇分布;不影响灌木高,降低草本植物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适宜干旱河谷区的植被恢复,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鱼鳞坑整地和水平阶整地两种整地类型,并对每种整地类型进行了不同的覆盖处理及施肥类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植被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阶整地总体上较鱼鳞坑整地更有利于植物物种数的增加;不同恢复措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对照相比,不同恢复措施总体上降低了灌木物种多样性,提高了草本物种多样性,这可能与恢复时间较短及生活型不同有关;由于恢复时间较短,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性状态。总体而言,水平阶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石块优于地膜和遮阳网,配方肥优于有机肥,水平阶+石块+配方肥植被恢复措施更有利于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提升,是该区域较优的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林林下植被的生长与发育,对林地地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定位试验地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的分析,研究了杉木林间伐后林下植被营养元素含量与积累状况.结果表明;营养元素在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问伐区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积累量大于对照区,草本植物中营养元素积累的增长幅度不如灌木层植物大;间伐后林下死地被物中大多数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愈好 ,林下植被生长愈好 ;较低的林分密度和郁闭度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 ,尤其是有利于灌木种类的生长 ;林下植被具有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 ,其中灌木对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3种典型灌木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木生物量是评价植被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不同灌木类型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对指导荒漠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毛乌素沙地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3种典型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灌木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标准株整株生物量与各器官生物量均为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且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在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其比例方面,3种沙生灌木均表现为茎﹥根﹥叶,但各器官分配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植物含水率方面,杨柴和柠条锦鸡儿两种灌木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叶﹥根﹥茎,而油蒿则表现为根﹥茎﹥叶。3种灌木除叶片外(R2=0.45),整株(R2=0.74)和根(R2=0.66)的含水率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而茎(R2=0.86)的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沙生灌木在形态结构和水分调节利用方面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生境,但其长效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恢复甘肃省张掖市植被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之一。沙棘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生态适应性极强.生态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体总数等因子,并将样方内草本齐地面刈割,获取地上生物量数据。结合样带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拟合二者之间的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与距河道垂直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均显著负相关(P0.05),总地上生物量、乔木层和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均随距河距离增大而减少,草本地上生物量则呈"先小幅度增加后持续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样带内乔灌草总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埋深4 m(距河0~300 m)范围内,地上生物量可达855.06 g·m-2;当地下水埋深在4~5.5 m(距河道300~1 000 m)时,地上生物量为321.08 g·m-2,减少62.45%;当地下水持续降到5.5 m(距河道1 000~2 000 m)时,地上生物量只有110.19 g·m-2,比河道附近减少了87.11%。【结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也反映出河道作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水源控制荒漠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体现出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的特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段,对不同林龄和立地条件下的岷江柏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人工林乔木层物种组成较单一,林下以菊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为主,物种丰富情况总体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臭椿作为伴生树种具有较大更新潜力,草本层青蒿处于优势地位。(2)从岷江柏生长情况来看,中坡位岷江柏生长最差,林下灌草盖度极低;上坡位岷江柏长势最好,乔木层郁闭度高达0.9。(3)从岷江柏蓄积量和郁闭度来看,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从林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来看,下坡位中、上坡位。因此,在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选择岷江柏造林时,营造生态防护林优先选择上坡位,营造生态经济林优先选择下坡位,中坡位可以适当增加喜光、耐旱乡土灌草种的比例,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