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1—2020年西南地区各省(市、区)畜牧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方法,对云南省生猪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11-2020年的EAI、SAI和AAI均值分别为1.21、2.49、1.74;与云南省内其他畜牧产业相比,生猪产业综合优势低于肉牛产业,高于肉羊和家禽产业;西南5省(市、区)生猪产业中云南省规模优势最明显,贵州综合比较优势最突出,西藏竞争力最弱。建议云南省继续将生猪产业纳入重点发展对象,通过扩大适度养殖规模,加大猪肉精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和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效率优势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采用集中率、区位熵、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8个蚕区(6个主产区+2个非主产区)进行竞争力分析,对广西不同蚕区的竞争力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显示,河池市的蚕桑规模对全区蚕业总产量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百色市的集中率逐年上升,是增长最快的地区,多项指标显示百色市的蚕桑产业发展迅速。结果显示,广西蚕区竞争力最强的是河池市;竞争力较强的是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百色市;竞争力弱的是桂林市、贵港市、玉林市。建议各蚕区因地制宜加快蚕桑优势区域的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带动蚕桑产业发展、以项目带动发挥蚕桑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加快蚕桑资源综合为未来蚕桑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深入广西蚕区,调研广西蚕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广西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建成了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首的蚕业科技创新平台,育成了一系列家蚕、桑树优良品种,集成了杂交桑密植技术,组建了八桂学者等科研团队,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发挥了产业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资金与平台建设不足、科研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仍不足、蚕茧品质与生丝等级还不够高、优势蚕区与新兴蚕区在产业发展上不平衡、种养机械化与资源综合开发刚起步、蚕桑产业链条短与深加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加大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与平台建设、完善蚕茧收烘与缫丝工艺的改善、加快提升省力化机具与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加快推进"东丝西移"和"东绸西移"、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品牌化建设步伐等方面提升广西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1—2010年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为维度,以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发种量为指标,进行东、中、西部蚕区蚕桑生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2003年开始,我国中西部蚕区蚕茧产量超过东部,此后蚕桑产业转移的进程开始加快,而且由于中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相对稳定,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转移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即"东桑西移";与此同时,我国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都高于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说明西部蚕区的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盒种产茧量仍然低于东部蚕区。因此,目前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在正视"东桑西移"的事实的同时,既要提高西部蚕区的蚕桑生产效率,又要适度稳定东部的优质茧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蚕桑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琴  张琦  顾国达 《蚕业科学》2011,37(4):719-724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蚕桑生产函数,对我国1991-2009年的蚕桑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蚕桑生产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发种量等因素的作用,并对比分析技术进步对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生产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劳动力和土地投入对我国蚕桑生产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而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才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占据明显优势,因而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和蚕种质量也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认为,今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稳定生产规模,加大资本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东部蚕区主要通过保持桑园面积稳定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西部蚕区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蚕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2021年3月10—14日,4月19—2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帮扶顾问专家组的黄先智副教授(桑枝叶加工岗位科学家)、河池综合试验站廖先谋站长,以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丰利蚕业有限公司张银秀经理、宜州区顺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石佰才董事长等,先后深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把脉问诊,以科技助力隆林蚕桑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1950—2015年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并用桑园面积、蚕种发放量、蚕茧产量三个指标分析了我国江苏、浙江、四川(含重庆)、广东、广西、云南等主要蚕区的发展情况。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认为1950年以来我国蚕桑呈现出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蚕桑产业发生结构性转移,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蚕桑产业发展反弹性弱的特点,并结合中国蚕桑发展的实际和当前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打造高效省力的蚕桑生产方式,全方位提升蚕桑产业产品附加值,加快"立桑为业"的步伐,延长蚕桑产业链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建军 《北方蚕业》2006,27(3):27-30
蚕桑产业作为我国入世以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少数几个优势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根据近年来国内外蚕茧市场的变化和区域布局发展态势,在分析榆林蚕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榆林蚕业“十一五”期间应定位于蚕茧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蚕业经济,有序开发蚕桑产品综合利用,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原则,从规模、质量、效益和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奠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促进榆林南部山区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西蚕茧生产竞争优势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志新 《中国蚕业》2008,29(2):14-19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是新兴的农业优势产业,具有光热资源、蚕桑品种、比较效益、基地规模以及政策配套等优势,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也面临着蚕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组织化程度低、蚕茧市场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建议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千载难逢机遇,把广西蚕业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基地规模优势、比较效益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政策配套优势等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促进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广西蚕业生产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丽萍 《广西蚕业》2006,43(1):44-48
本文系统总结了2005年广西蚕业生产情况,从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蚕种生产、蚕茧加工、农民增收、效益增长等方面分析2005年广西蚕业发展的成效和特点。尽管受高温干旱、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2005年广西蚕桑产业仍取得巨大成绩,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成为我国最大的蚕桑省区,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我国茧丝绸原料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广西与新疆两省(区)蚕桑发展条件与地域特点,分析了两地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产业基础薄弱、人才紧缺、产业扶贫任务重、生态治理难度大等共性问题,探讨了桂—新(广西—新疆)蚕桑领域的合作前景,以蚕桑合作为切入点,加快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促进南北互联互通,共创丝路文明。展望广西蚕业发展,加强交流协作,提升品质品牌,创新驱动,多元开发,推进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3年起我国多个蚕区蚕茧生产相继出现净利润为负值,2014年负值进一步增加的现象,从东部、中部、西部蚕区各选取了2个省(区)以及全国平均的蚕茧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蚕茧生产净利润下降是蚕区的共同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成本出现大幅度上升,而蚕茧的单位面积产量未见明显增加、蚕茧价格上升不多,从而出现了净利润为负值的情况。进一步从茧丝质量、茧丝生产、主要丝绸商品贸易等方面深入分析显示,我国高品位生丝供给与国际市场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中低品位生丝则量多价平,缺乏竞争力,茧丝企业亏本经营客观上造成压价收购蚕茧。鉴此,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税负减轻生存压力、加快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增加综合收益等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鸣龙镇地处西充南部盐亭三县交界处,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栽桑养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西充县蚕桑生产基地之一。全镇现有桑园约1 000亩(66.7hm~2),蚕桑生产基地村3个,其中县级蚕桑基地村1个,蚕桑综合生产值突破2 000万元,为鸣龙镇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与优质茧蚕区相比,鸣龙镇蚕茧质量有待提高,蚕茧质量已经严重制约了鸣龙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蚕茧质量是鸣龙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现针对鸣龙镇蚕茧质量基础,提出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陆瑞好  林强 《中国蚕业》2012,33(4):58-62
概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十五”以来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的快速增加、蚕桑区域布局的进一步优化、缫丝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稳步发展等蚕业发展的特点;从蚕桑品种、种桑养蚕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等方面阐述了广西蚕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广西蚕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丝绸出口对外依存度高、蚕桑生产自然风险加大、蚕桑综合效益低、技术人才缺乏等方面。提出“十二五”应从加强建设优质原料茧基地、继续加强蚕业科技创新、加快蚕桑多元化发展、保障蚕种安全足量供应和强化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促进广西蚕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桑园管理、养蚕操作和蚕茧烘干等方面调查分析广西蚕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状况,发现已经有一系列机械化设备应用于广西蚕桑生产,促进了广西蚕业向省力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借鉴日本蚕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和现状,提出加快发展广西蚕业生产机械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毛小报 《中国蚕业》2009,30(4):73-76
应用综合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浙江省蚕桑产业在全国17个主产省的综合比较优势,以及省内25个主产县(市、区)不同时期的综合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蚕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即大力发展育苗和后加工业、深入实施“蚕桑西进”工程、积极推进蚕桑产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推进小蚕人工饲料育在亚热带蚕区的应用步伐,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人工饲料岗位科学家崔为正教授以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的指导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来宾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探索适度规模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并取得了预期成效,批生产规模达到250张种.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我国蚕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蚕学会蚕业经济与茧丝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机械功能研究室于2013年11月18—19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了茧丝加工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浙江省蚕桑学会协办、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交流蚕茧生产、收烘、  相似文献   

19.
唐采红 《四川蚕业》2020,48(1):54-55,57
蚕桑是乐至县的优势传统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受高温多湿等不良气候的影响,蚕病危害常有发生,蚕茧单产质量一直徘徊不前,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蚕桑养殖由零星向规模发展,户均养蚕规模增大.  相似文献   

20.
北方蚕区与南方蚕区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各异的地域分布规律及不同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南方蚕区降雨充沛,积温较高,桑树生长量大,亩桑产量高,效益好,丝绸加工业发达,蚕桑附加值高,这是南方蚕区的优势,但南方经济发达,就业门路广阔,农民从事比蚕桑效益更好产业的选择余地大,同时南方气候湿度大,气温高,蚕茧质量差,这又是南方蚕区的劣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外部变化,南方蚕区的优势逐渐消失,北方蚕区蚕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则表现明显.全国蚕桑生产重心转移,"南蚕北移,东蚕西迁"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