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强度间伐对长白山天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局辖区内的阔叶红松林、杂木林和杨桦林采取30%~40%(T1)、20%(T2)株数强度的均匀间伐处理,以不间伐处理为对照(CK),对间伐2 a后林下植物木本、草本植物进行调查,采用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探讨不同强度间伐对3个林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1间伐后3个林型的物种丰富度均有增加(杂木林木本植物例外),T2间伐后杨桦林木本植物丰富度降低,草本植物丰富度增加。两种间伐处理均增加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多样性,T1处理尤为明显。T1处理增加杂木林和杨桦林木本植物多样性,而T2间伐处理有较弱的降低作用。两种间伐处理均降低阔叶红松林和杂木林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强度无明显关系。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杨桦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增大。在长白山天然林中,较大间伐强度T1(30%~40%)能够有效提高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以承德市木兰围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度间伐时其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间伐强度40%~50%、保留密度900~1 000株 hm~(-2)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持。  相似文献   

4.
2005年和2006年夏季,对北京密云水漳村和昌平小宫门低山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抚育间伐后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第1、2年,油松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对照,但各强度间伐林分之间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间伐后第6年,油松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且中度、强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和弱度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生长效果最好;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在间伐后第1、2年都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间伐后第6年,不同强度间伐下油松林的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比间伐后第1、2年有所降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后的林下植物种类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10和18种,多样性指数仍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各强度间伐后林下植物的密度较间伐初期有所减少,植物盖度仍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强度间伐后,可明显看出林下植物的结构层次;中度、强度间伐使林下需水性强的植物比例增加,促使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向中旱生、中生植物转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油松林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也增加,且各强度间伐的林下植物总生物量表现为间伐后第6年>第2年>第1年;间伐后第6年,弱度、中度和强度间伐的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9.1%、45.2%和70.9%.间伐对油松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35~37年生密度为3 200~3 467株·hm-2的油松人工林而言,强度间伐最有利于林分的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提高,经营密度宜为1 240~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云杉人工林间伐后和未间伐的林分生长、林下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以探讨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保留木的生长显著优于对照区;林下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丰富度、生物量、盖度、显著高于对照区,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重度间伐(<450株/hm2)最为显著(灌木层多样性除外).  相似文献   

6.
7.
为改善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生态环境,观测间伐后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探讨最有利于林地土壤改良的间伐强度。在大兴安岭设置间伐强度分别为9.43%、16.75%、29.00%、40.01%、53.09%、67.25%的实验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样地分别栽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兴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促进林分更新。选取能够反映土壤肥力的化学性质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共13项,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各间伐样地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0.222)、有机质(0.145)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偏高,灰色关联度(间伐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0.73(40.01%)> 0.70(29%)> 0.65(16.75%)> 0.64(9.43%)> 0.63(53.09%)> 0.60(0)> 0.55(67.25%)。说明土壤有效磷、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间伐强度40.01%的改造样地土壤肥力最佳,间伐强度9.43%~53.09%的落叶松次生林土壤肥力优于对照样地。适当的间伐强度能够改善林地内的土壤肥力,为大兴安岭落叶松次生林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华南地区阔叶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次生林林下植物123种,分属52科;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102种,分属49科,两者数量上相差不大,相同的有64种。2个生境物种构成不同,次生林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桉树人工林,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各样方林下植物分布差异显著。2种生境中重要值前10的物种只有3个相同,两者林下植物重要值都集中在前10个物种中,均约占一半。总体上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次生林的相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经不同措施改造后的辽东山区次生林进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了该次生林下物种丰富度Margalef、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改造后林下植被数量和物种数均高于对照区。改造后草本和木本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区,而优势度指数均小于对照区。可见,改造措施可以改变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增加植被数量和种类,加速林下植被演替,增加森林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40年生以柞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采取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后,定位研究林分凋落物的性质。结果表明:凋落物量每年从10月份开始增大,到12月末达到高峰,全年各个时期,凋落量最大的基本为弱度间伐区。枯枝落叶年凋落量和贮量以弱度间伐区最大,强度间伐区最小。凋落物总量的分解转化率以强度间伐区最高,对照区最小。研究认为,对天然次生林中的幼林采取适度抚育间伐可改善林地凋落物状况,有利于林地的养分供给。  相似文献   

11.
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对川中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柏木人工林密度过大、木材生产力低、林下灌草盖度低和天然更新不良等问题,开展生态疏伐试验,探讨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的影响,为开展柏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营林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25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20%~25%,15%~20%,10%~15%和对照)的处理,观察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探讨间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和胸径连年生长量在各处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平均树高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达10.7 m,但20%~25%间伐强度与15%~20%间伐强度和10%~15%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树高连年生长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0%~25%,15%~20%和10%~15%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7.35,93.43和93.19 m3·hm -2,均比对照小,但蓄积连年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6.11,4.58和3.66 m3·hm -2 a -1,均高于对照;20%~25%间伐强度林分的灌木和草本 Simpson 指数分别为0.7695和0.4446,Shannon-Wiener 指数分别为1.7025和0.7690,都比其他处理高;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更新幼苗株数仅在苗高5~30 cm 等级存在显著差异,30~50和50~150 cm 的幼苗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且随间伐强度降低而减小。【结论】间伐后保留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空间得到有效改善,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蓄积量差异不显著;适度间伐可提高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更新幼苗数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就本研究的4种间伐强度而言,中龄阶段柏木人工林的适宜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2.
间伐均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上层落叶松胸径增长量,并且能够在第2年显著提高落叶松 红松复层林的下层红松高生长量.间伐能够提高林下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且间伐强度越大指数越高.而间伐虽然提高了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总体而言,50%间伐强度更加有利于落叶松—...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培育目标,对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蒙古栎林中度区林分平均胸径总生长量和平均生长率最大。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林蓄积生长作用明显,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分蓄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率和林分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蒙古栎林分小径木蓄积比例逐渐减少,中、大径材蓄积比例逐渐增大(弱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有效的减少林木枯损量,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的生长。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可培育小径材,既林分径阶为14cm,林木保留密度以972株/hm~2左右为宜。若想培育中、大径材,可加大间伐强度,极强度间伐效果最好,既林分径阶为18cm,林木保留密度以67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长白落叶松-红松林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2005年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疏伐,伐后林冠下栽植4年生红松。2012年秋又对上层长白落叶松进行生长伐,设计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间伐强度和1组未间伐林分(对照),分析5年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抚育间伐能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林下灌木层植物丰富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轻度、中度和强度间伐差异显著(p<0.05)。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与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差异显著(p<0.05),但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差异不显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各间伐强度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轻度间伐和中度间伐差异不显著。②适度抚育间伐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有所提高;土壤pH值呈现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的趋势,全K、速效K、全P、速效P、全N、速效N含量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其中中度间伐效果最好。综合考虑,对长白落叶松林分进行中度间伐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与株数的变化情况和间伐强度与径阶蓄积的变化,并根据不同间伐强度研究了枯落物存量变化。结果显示:中度间伐强度效果明显好于轻度间伐和重度间伐,分别比不间伐林分蓄积量提高7.65%、28.63%和10.39%。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和比较红松人工林下光照条件的差异,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研究5种不同间伐强度对红松林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增大,林内散射光强度增大,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增多,双子叶植物减少。间伐强度不同,红松林内草本建群种不同。间伐可改变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其中以弱度区最明显。运用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间伐强度红松林下的无截取散射光量对植物多样性各指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综合分析认为,合理间伐红松林,使其密度维持在1 000~1 600株.hm-2最有利于维护红松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经营密度对杨桦次生林土壤含水量及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商品林中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固定标准地连续、定位观测与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与评价了经营密度对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林分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经营密度的林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随经营密度的减少而降低。单位面积山杨次生林和白桦次生林林分的胸径年生长量随经营密度增大而减少;林分蓄积量的变化规律却不同,不随经营密度增大而增加,亦不随经营密度增大而减小,而以中等经营密度值(0.7)最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兴安岭林木资源断裂带的现实,提出具有易更新、生长快特性的杨桦等先锋树种改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不同间伐强度对青冈栎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响应。 方法 以湖南省天心阁林场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设置4种间伐强度(对照:0%;弱度间伐:15%;中度间伐:30%;强度间伐:50%),探讨不同间伐强度下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 结果 (1)与对照样地相比,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弱度间伐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下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一致;(3)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分别为:0.23%~0.54%、0.40%~0.78%、16.54%~47.30%和6.46%~14.29%,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表明间伐提高了不稳定碳的比例,且颗粒有机碳对间伐处理更敏感;(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有机碳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含水量和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活性组分碳间转化依赖于总有机碳量的变化,且在一定的水分和氮素条件下易发生分解转变。 结论 不同间伐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强度间伐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加快土壤中的碳素循环。  相似文献   

20.
《林业资源管理》2013,(5):137-141
从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参数出发,提出了以角尺度为主要调整目标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结合林木间伐指数,确定间伐木,并进行间伐后林分空间结构的分析,最终确定间伐强度,结果表明:间伐后林分中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团状分布调整为随机分布,林分平均角尺度ω=0.49,混交度得到提高,林木竞争指数和间伐指数均减小,大小比数基本保持不变,林分调整达到预期目标,林分结构得到优化,由此确定的间伐强度为2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