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是沙棘的两种主要蛀干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的根部和干部。沙棘木蠹蛾近年在沙棘种植区大面积暴发,红缘天牛也多伴随发生。目前,从生物生态学特性、成灾原因、监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这两种害虫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不同发生地的生活史、危害特性、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及所采取的主要防治方法进行概述,以期能进一步更有效地促进其危害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叙述了研究害虫经济阈值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林业害虫经济阈值的特点,以及制定林木蛀干害虫经济阈值的限制因素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蛀干害虫经济阈值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叙述了研究害虫经济阈值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林业害虫经济阈值的特点,以及制定林木蛀干害虫经济阈值的限制因素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地区,应用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连续3年监测松褐天牛及其它松树主要蛀干害虫的为害情况,结果表明: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可以持续监测林间松褐天牛、赤梗天牛、马尾松角胫象和松瘤象等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发生量和发生规律,为监测、预报、控制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提供直接、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贮木场蛀干害虫种类、危害程度、虫口密度等情况调查,指出该地区的主要蛀干害虫种类为云杉大黑天牛(Monochamus urussovi Fisher)、云杉小黑天牛(Monochamus sutor Linnaeus)、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 Linnaeus),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树蛀干害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危害杨树枝干的害虫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刺角天牛、青杨脊虎天牛、山杨楔天牛、杨干象、杨十斑吉丁、杨锦纹截尾吉丁、白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等 12种。可采用严格检疫、生物防治、营林技术、化学措施及地方建立技术规程等手段来控制灾害。另外 ,混交林抵御害虫灾害、寄主抗性及害虫的适应性、害虫食性等问题仍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连云港市云台山大面积赤松林,因受赤松松毛虫的严重危害而造成大片死亡,1990年赤松林死亡面积高达400hm~2多。赤松受松毛虫危害后,生长衰弱,造成次期性害虫天牛、小蠹虫等蛀干害虫的大发生,我们于1988年8月至1990年10月对云台山赤松林内蛀干害虫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树是我国北方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随着杨树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品种的不断出现和树木生长的发育,杨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并已直接威胁杨树人工林成林、成材及各种效益的发挥。据统计,仅吉林省杨蛀干害虫每年发生面积近1.0×10~9hm~2。杨蛀干害虫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穿  相似文献   

9.
蛀干害虫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蛀干害虫包括木蠹蛾、天牛、透翅蛾、吉丁虫等害虫。它们的幼虫在植物枝干内(有的仅在嫩皮部)蛀食危害,严重影响了养分、水分的运输和植物的正常生长。防治蛀干害虫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治小治了,集中防治”的方针,要从城市大环境出发,防治兼行,立足于防,尽快扭转目前的重治轻防或治而不防的被动局面。1检疫在调苗、购苗或引种时,要严格检疫制度,提高苗木质量,对有蛀干害虫的苗木,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对本地区作为检疫对象的害虫,要禁止引入,减少或杜绝外来种的危害。2防治2 1在蛀干害虫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并确定害虫种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桉树蛀干害虫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桉树人工林栽培面积不断增大,桉树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严重.蛀干害虫由于其隐蔽性和防治难逐渐上升为主要的害虫种群.据统计,桉树蛀干害虫从2001年的18种增加到目前的25种,主要集中在3目10科,其中危害中等以上的有16种.文章总结了中国桉树蛀干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昆虫捕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个旧白沙冲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进行昆虫捕获量研究,共获得11个目的昆虫,其中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及双翅目类为优势类群,占昆虫类群全捕量的74.59%,是该林区昆虫类群的主体。昆虫数量与不同强度间伐后的林分类型和该林分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有一定关系,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高,昆虫捕获量大,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很低;而不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小,昆虫捕获量最少,松小蠹危害明显高于间伐林地。  相似文献   

12.
红松种实害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种实害虫危害红松的球果及种子,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直接危害红松种实的害虫主要有赤松梢斑螟、冷杉梢斑螟、松梢螟、红松球果种蝇、红松球果种小蜂等。其中冷杉梢斑螟为原始红松林果梢的重要害虫,赤松梢斑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树的球果、嫩梢及干部,是该地区危害红松种实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3.
在个旧白沙冲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进行昆虫捕获量研究,共获得11个目的昆虫,其中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及双翅目类为优势类群,占昆虫类群全捕量的74.59%,是该林区昆虫类群的主体。昆虫数量与不同强度间伐后的林分类型和该林分松小蠹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高,昆虫捕获量大,松小蠹危害很低。而不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小,昆虫捕获量少,松小蠹危害明显高于间伐林地。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昆虫是1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利用森林昆虫,可制成食品及医药保健品,可作为林副特产,可发展昆虫文化及旅游业,但对森林昆虫不能乱捕滥采,必须注意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林火灾后生态效益损失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林分生长规律和经营模式,建立生态效益损失动态评估模型;对广州从化30年生马尾松林分森林火灾后,经过人工更新的林分45年内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模拟,认为该林分若未遭受森林火灾,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大;灾后更新林分需要30年才能恢复相当于灾前林分的生态效益;其间生态效益的损失量为传统静态定量估算的25.92倍.如果林分采取30年轮伐的经营模式,在第19年左右时轮伐林分和灾后更新林分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平衡;此后人工更新林分的生态效益渐高,而受灾林分经人工更新后第17年时的生态效益近似于轮伐林分的稳定值.轮伐型所带来的总效益在前6年大于封育型的总效益,但第7年以后其总效益开始小于封育型经营模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森林发生火灾后,一些适应火迹地的生物种类能够进行自然演替和进化。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被火干扰过的森林呈现出比未过火的森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喜迹地昆虫物种的多样性,而我国尚未对森林喜迹地昆虫进行系统研究、关注和报道。文中综述了喜迹地昆虫物种多样性、生态学特性以及红外感受器、烟雾感受器研究及其仿生学意义,并对我国喜迹地昆虫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辽源市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8年和2008年辽源市二次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地森林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辽源市森林资源的质量正逐步提高,森林年均净增率达1.8%,有林地面积增加了648.3hm2,森林覆盖率增加了0.03%。活力木总蓄积增加2 261 408 m3,有林地森林蓄积增加2 443 026m3,人工林面积增长率为5.73%,蓄积增长率为24.50%。文中对研究期内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增加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依据云南省历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建立的思茅松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和碳系数,计算各调查年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云南省39年来思茅松林碳储量、碳密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思茅松幼龄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稳中略升,碳密度变化趋势为稳步增大;中龄林碳储量急剧减少,碳密度略有降低;近熟林碳储量稳步增加,碳密度小幅提升;成熟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变化趋势为增大;过熟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变化趋势为增加。人工林碳储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碳密度总体变化趋势为小幅增加;天然林碳储量总体变化趋势为下降,碳密度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思茅松龄组、起源等结构上的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有升有降,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云南省玉溪市2008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对玉溪市森林资源消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为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活立木蓄积量、林分面积等均有所增加,活立木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今后玉溪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应发展并管理好热区现有的柑桔、芒果等经济林,提高经济林栽培管理水平,以天保工程二期森林管护、公益林管护为基础,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20.
玉溪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营造了华山松人工林2万hm^2,并还以每年1333hm^2的造林速度递增,到2001年底,全市开展过抚育间伐的林地只占全市应抚育间伐林地面积的5.3%,在分析了未能全面开展抚育间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