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水县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是玉米主产县,玉米芯、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我县仅玉米常年生产面积就在180万亩左右,其副产品玉米芯和秸秆年产量在580万吨左右,而目前对玉米芯、作物秸秆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途径,大量玉米芯,作物秸秆被就地烧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而玉米秸秆、玉米芯、豆秸可以作为生产平菇的培养料,能够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这样既解决了生产平菇的原料问题,又解决了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秸秆能源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中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详细论述了中国农村秸秆能源的消费现状,分析了影响该现状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秸秆的消费趋势,指出在农村地区,通过采取适当技术合理利用秸秆,必将改善农村的用能结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作物秸秆——豆秸为原料,添加到玉米芯中栽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不添加豆秸的玉米芯配方,生物转化率最高可达129.9%,试验结果表明:主料为玉米芯栽培平菇,添加作物秸秆——豆秸可提高平菇产量,添加量可达35.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玉米芯平菇菌糠的营养价值。[方法]分析测定了玉米芯平菇菌糠的获得率和营养物质含量。[结果]结果表明:玉米芯平菇菌糠的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远远高于许多植物秸秆,粗纤维含量远远低于许多植物秸秆;随着收菇次数的增加,玉米芯平菇菌糠的获得率降低;不同的收菇次数对玉米芯平菇菌糠的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以第3茬菇收获后菌糠的营养成分含量最好。[结论]玉米芯平菇菌糠中各种常规的营养成分齐全,部分成分优于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畜禽饲料,这为菌糠饲料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习惯使用作物秸秆作燃料,大量作物秸秆被就地焚烧,造成了能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甚至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此,2004年笔者开展了作物秸秆还田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对玉米芯、作物秸秆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途径,大量玉米芯,作物秸秆被就地烧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而玉米秸秆、玉米芯、豆秸可以作为生产平菇的培养料,能够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这样既解决了生产平菇的原料问题,又解决了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技术要点简述如下:1、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平菇的适温性非常广泛,出菇温度为5—35℃,而我们黑龙江地区的温室在8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之前都是生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习惯使用作物秸秆作燃料,大量作物秸秆被就地焚烧,造成了能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甚至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此,2004年笔者开展了作物秸秆还田试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力;华南、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潜力较低。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秸秆可资源化潜力的资源密度相对集中,适宜建立较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站、秸秆气化等能源企业,可加强当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研究探索一种既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又能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用能需求的技术推广模式,即:直接以作物秸秆(或秸秆压块)为燃料,配套使用直燃式秸秆采暖炊事炉的技术推广模式。新的利用途径使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得到了更合理利用,改变了农村日常用能结构,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农民增收,使农村建设向生态型转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秸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从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方面介绍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深入探讨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化的制约因素,并从秸秆收储运体系、扶持与监管机制、宣传引导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密山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吉林农业》2010,(9):41-41
农村能源问题十分重要。目前,农村能源主要包括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制沼气或直接燃烧)、小水电、小窑煤、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还包括国家供应给农村地区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农村能源是我国能源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发展农村能源,对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农村能源生态是指农村地区运用生态学理念,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制沼气或直接燃烧)、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同时促进物质资源循环利用。近年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更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从我省实践看,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概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据有关统计,年秸秆产量能达到7亿吨左右。秸秆过剩问题在农村越来越突出。目前秸秆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材料化、秸秆肥料化(秸秆还田)等。前三种利用方式均需要秸秆的收集,而作物秸  相似文献   

14.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农民的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能源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以往农村做饭、烧水以及冬季取暖都是通过焚烧作物秸秆来获取热能,而多余的田间作物剩余物也多数都是烧掉,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浪费。为了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大力提倡利用畜禽粪便及作物秸秆生成沼气,使用沼气能源,既改善了农村的能源需求,同时也使这些废物得到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但许多地方的沼气池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使用效果差的情况,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午收秸秆主要是指油菜和小麦等午季作物秸秆,它是一项重要的有机肥源和可再生资源,然而这一重要资源由于农民就地焚烧和随意丢弃,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成为政府和社会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午收秸秆还田等多项措施,探讨进一步利用午收秸秆资源的对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麦秸、玉米芯栽培草菇技术王家厚齐秀花(沂源县职业中专256102)草菇属温型菇类,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麦秸和玉米芯是北方丰富易得的作物秸秆,我们自1995年起利用其栽培草菇获得成功,生物效率达25%~30%。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培养料配...  相似文献   

17.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昌图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秸秆的生产以及消纳能力,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并进行优化分析,为今后粮食生产主产区秸秆的总体利用提供依据,为辽河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秸秆综合利用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禁烧是长期以来政府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秸秆综合利用发挥其在秸秆禁烧工作中重要作用是我们连云港市灌云县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灌云县作为能源匮乏的县级单位,却是农业产量的较大县,而且其农作物以水稻、小麦这些秸秆作物为主,如何对这些秸秆作物合理利用,是解决能源匮乏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对秸秆综合利用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能源供不应求,利用不合理,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障碍,也不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1978年全国农村共消耗各种能源3.8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量8.8亿吨(包括秸秆3.1亿吨)的43.7%。这些能源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用于生活,占86%;二是用于农作物的田间生产过程,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改造部门,占11%;三是社队企业用能,仅占3%。 从能源组成看,生物能源(作物秸秆、干粪和薪柴等)占80%以上,矿物燃料不到20%。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等一系列原因,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备受关注。笔者从秸秆覆盖还田研究现状、还田方式以及在常见作物上的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展开综述,并对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