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湖南某猪场去年8月中份开始保育仔猪发病,临床症状表现猪群食欲下降、发热,呼吸急促、全身体表发红等.发病期间采用抗应激、抗感染措施,可缓解疫情,但下一批保育仔猪还会出现同样的疫情。同年10月初通过对母猪和仔猪血清学检测和病原检测,母猪的蓝耳病抗体阳性率仅为44.4%、阴性率56.6%、25日龄仔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12.5%、阴性率87.5%,60日龄仔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100%;病原RT-PCR检测结果发现在保育猪血液中存在蓝耳病毒感染。经了解该猪场去年5月中旬以前对种猪群进行蓝耳病疫苗接种。商品猪没有接种蓝耳病疫苗,而血清学检测,仔猪从哺保育初期到后期蓝耳病抗体阳性率显著上升,说明其间感染了蓝耳病毒。结合病原RT-PCR检测结果,确诊这次猪的疫情是蓝耳病感染引起的一次猪疫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混合感染现象普遍,而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育成舍,使猪群的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2014年11月下旬,潍坊市郊一个存栏72头母猪的猪场的保育猪群发病,发病一周的死亡率为55%。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和实验室检测,诊断此病为猪蓝耳病、伪狂犬病及猪流行性感冒的混合感染。经采取紧急接种、饮水饲料中投药等措施,猪群疫病得到控制,且其他阶段猪群未再发病。  相似文献   

4.
“高热病”暴发过程中的链球菌病因素及其有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热病"发病猪场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均表明,在"高热病"暴发过程中,链球菌病的并发或继发存在重大影响。由于蓝耳病病毒感染对链球菌病的诱发和放大作用,造成部分"高热病"发病猪场对正常猪群作蓝耳病疫苗免疫预防或对"高热病"发病猪群作蓝耳病疫苗紧急免疫时发病和死亡急剧增加。当猪群存在链球菌感染或潜伏感染时,免疫蓝耳病疫苗存在导致链球菌病暴发的巨大风险。有效控制好链球菌病,是预防和控制"高热病"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刘东军 《养猪》2009,(4):49-50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一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肺炎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多病原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猪场时常出现一种以胸膜肺炎、关节炎及高死亡率为特征,严重危害仔猪的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经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该传染病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其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保育舍,使断奶前后仔猪的死淘率大大增加。现将该病的发病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袁伟  袁天旭 《中国猪业》2014,9(11):46-47
以江苏省兴化市近年来流行的猪高热综合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最后诊断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同时伴有其他6种病毒或细菌的继发与混合感染。对于发病猪群,根据其病程所处阶段,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对于未发病猪群,采取包括疫苗接种、药物保健、生物安全控制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病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保育仔猪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份,广东某猪场保育舍连续发生多群以仔猪腹泻、迅速脱水死亡以及突然倒地、死亡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率16%~60%,发病猪死淘率90%以上,该场技术人员先是以细菌性腹泻进行药物控制,效果很差;但该场从10月上旬开始更换使用新的小猪饲料后,发病情况从10月中旬开始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为仔猪霉菌毒素中毒,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保育舍从2006年9月4日起,A单元猪在35日龄时出现零星腹泻,使用土霉素拌料预防;第2 d上午技术人员发现该单元猪腹泻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某工厂化猪场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育肥猪发生一场疫病.其特征是:病猪精神沉郁,皮肤苍白,体瘦毛焦,体温升高,拉深褐色稀粪,运动不协调.经化验室检验,确诊为猪伪狂犬与A型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该场75日龄仔猪由保育舍转入育肥舍饲养,转群2d后,部分猪开始发病,而后发病猪数量迅速增多.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转入育肥猪1025头,发病723头,死亡184头,发病率70.54%,病死率25.45%.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后,疫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正>1发病情况2012年12月1日,辽宁省辽北某地猪场保育10舍共有保育猪300头,57日龄,当时天气比较凉,使用猪瘟疫苗免疫,猪群开始有个别轻微咳嗽,注射氟苯尼考后,有明显效果,但2 d后,整个猪群大多开始咳嗽,之后出现个别气喘的现象,氟苯尼考用药效果不佳,此时发病猪共210头,发病率达70%,  相似文献   

11.
<正>通过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临床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笔者确诊一养殖场保育猪存在猪2型圆环病毒病及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双重感染,并发或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对于此次发病,笔者结合药敏结果给出了治疗方案,半个月后猪群恢复正常状况。  相似文献   

12.
TJM-F92株弱毒疫苗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感染后在猪场生产中主要表现为妊娠后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比例增加,生长群尤其是保育阶段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或继发其他细菌性疾病,种猪或生长猪群产生免疫抑制等特征.蓝耳病首次子1987年在美国出现,2006年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暴发高致病性蓝耳病,造成灾难性损失.时至今日,蓝耳病仍是危害养猪业发展的最严重传染病之一,尤其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PRRSV).  相似文献   

13.
兽医和学者们已经研究出控制蓝耳病(以下简称PRRS)病毒传播及其引起的临床症状的策略。在控制或阻止PRRS病毒在受感染的保育或育肥群体扩散方面,部分清群策略已是有效措施。通过策略性地使用PRRS灭活疫苗,结合猪群流动的改善,在育肥猪群中清除PRRS病毒显示有效。执行60d的群体闭锁和维持猪群的单向流动也是该策略的其中一要素。这个方案为不必关闭整个猪场提供了一个控制猪蓝耳病散播的选择。剩下的问题是在不用疫苗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要在育肥群中清除蓝耳病的情况下,仅通过空栏和维持猪群单向流动,使用或不使用疫苗的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再加在大部分猪场的另一免疫抑制性病菌——支原体的多发,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在技术服务中我们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较大甚至是巨大损失,笔者结合实际,谈点对该病的认识和控制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中药超微粉蓝耳康对自然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治疗效果,试验选取新乡市、开封市的2个猪场自然发病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患猪210头,随机分成中药超微粉蓝耳康高、中剂量组及中、低剂量与10%替米考星联合应用的4个试验组,并设药物对照组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各组治愈率、有效率与药物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中药超微粉蓝耳康单独使用,或与10%替米考星配合使用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中剂量组单独使用及配合10%替米考星对自然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育肥猪疗效最好。说明中药超微粉蓝耳康对猪自然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一定疗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饲料工业》2008,29(15)
<正>日前,国家农业部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构建的猪蓝耳病预防控制平台列为唯一成功技术向全国推广使用。猪蓝耳病学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现,1995年开始在中国流行。猪群一旦感染蓝耳病,就会造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6年高致病性蓝耳病在中国猪场的广泛流行,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猪场尤其集约化猪场(生产母猪300头以上)遭受猪群早期呼吸道综合征的困扰,造成保育舍育成率下降,死亡率由正常时的2%~3%增加到20%~30%,甚至50%以上。一个猪场内的猪群早期呼吸道综合征感染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持续感染发病,不同时期,由于气候或其他管理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免疫抑制因素(如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和霉菌毒素等)的发生,严重影响猪的健康水平,导致PRDC的日趋流行,发病日龄越来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不仅能造成猪只的直接死亡,还能使猪群生长速度缓慢,出栏延迟,给猪场造成极大损失。面对猪群早期呼吸道综合征的困扰,学术界及各猪场管理者不断探素寻求控制措施,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有关控制的几点猪群早期呼吸道综合征体会,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猪场疫病越来越复杂,许多猪场生产成绩不好,突出表现在保育猪发病率高,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生产管理水平低下,保育猪多病原混合感染严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13年3月,笔者调查龙岩市多个发病猪场发现,猪场保育猪发病率高主要存在以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现象,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控制了疫情,现将某猪场疫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猪蓝耳病是发生于猪群中一种带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在发病高峰期,短时期内就能致多头猪感染此病,严重者可导致猪直接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较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以往的经验,该疾病发病快、传播迅速、病情很难控制,因此导致养殖户错过疫情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治疗.所以,对猪蓝耳病的治疗及预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猪蓝耳病的概述为切入点,对猪蓝耳病的治疗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经验参考,对疾病进行有效防控,确保猪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霉菌毒素中毒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再加上大部分猪场存在的支原体,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在技术服务中我们发现猪副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保育舍,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较大甚至是巨大损失。现将该病的认识和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