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幼林期苦楝不同种源的生长适应性,并初步筛选优良种源,为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试验依据,对2个试验点3年生的53个苦楝种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于雷州生长更快,且种源间差异更为显著;苦楝种源间存在极大的遗传差异,生长性状主要被地点效应影响,形质性状受遗传控制较小,保存率由种源遗传基础与生长环境共同控制;性状相关表明生长速度快的种源,其树冠茂盛,干型良好,可以通过树高和胸径两个性状的综合排序,并结合保存率分析进行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来自海南,广东与福建等3省的种源在广东适应性强,而北方种源适应性极差,说明在广东地区引种北方种源具有一定风险,建议在同一或相邻物候区内进行引种栽培;初步选择出6个优良种源供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分别为贵州册亨(843)、福建漳平(103)、湖南新宁(349)、广东郁南(413)、广东开平(415)与广西钦州(631),这些种源的保存率范围为0.51~0.77,树高与胸径的平均遗传增益为10.58%与21.8%。  相似文献   

2.
苦楝遗传资源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遗传资源学角度阐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对苦楝在资源分布、物候、生化水平变异、种源选择与良种选育、种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保护现有苦楝遗传资源,挖掘苦楝优良遗传资源,走产业化之路和各学科分工协作,高效合理开发苦楝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苦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对来自17个省(区)的31个苦楝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苦楝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种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通过SRAP分子标记获得1/0数据矩阵,计算SRAP分子标记各项遗传参数,同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随后计算遗传距离矩阵并进行主坐标分析(PCo A)、邻接法聚类分析(Neighbour-Joining)以及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从783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的20对引物可扩增出257条清晰的条带,其中145条具有多态性。引物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262~0.478,均值为0.385。PIC值较高的10对引物,可扩增出56条特异多态带,可以作为快速鉴别苦楝种源的工具。AMOVA结果显示,38.96%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61.04%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内。山区的贵州册亨和黎平,云南勐腊和麻栗坡,湖南东安、炎陵和浏阳,四川达州,河北保定,安徽滁州种源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种源。邻接聚类法根据Nei’s遗传距离将31个种源分为东西2类,西部云南、四川、贵州和甘肃的8个种源构成类群Ⅰ,其他地区的23个种源构成东部类群Ⅱ。类群Ⅱ中北方的济南、保定、泰安、渭南和许昌5个种源聚为一小类,华南地区的屯昌、五指山、钦州和仁化种源聚为一小类,其他相邻和相近的种源大多聚在一起。PCo A分析的种源间双标图结果与邻接法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种源内双标图显示相同种源内的单株大都聚在一起,且种源间和种源内双标图总体分布大体一致。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源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显著(r=0.256,P=0.003)。【结论】SRAP分子标记可以准确、有效地用于苦楝遗传多样性分析。苦楝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而种源间基因交流有限。种源遗传多样性整体偏低,而部分山区种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在选择高遗传多样性种源的基础上,苦楝选育应侧重种源内家系和单株选择。苦楝种源特征明显,地理环境差异对其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31个种源大致可分为东西2类,东部种源从北到南有多个聚类中心,其种质资源应采用多点就地保存方式。我国苦楝遗传多样性起源中心或许存在于2类不同种源的生态过渡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华南地区选择优良的种源和家系,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的地理变异及其趋势,研究对6个省(区) 24个种源的225个苦楝家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苦楝家系在雷州试验点生长表现良好,各性状在家系间及各效应项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与冠幅和树高相比,胸径、干形和枝下高受较强的遗传控制。根据多性状综合指数结果,初步筛选出23个优良家系,适宜在广东地区推广种植,在此基础上,以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遗传增益均大于前10%家系均值作为选择标准,进一步选出5个整体生长表现优于其他入选的优良家系。此外,214、227号等10个家系的整体生长水平较好,个别性状表现优良,可作为有潜力的候选种源。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适应过程中,树种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种源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为了选择出适宜于江西省的苦楝优良种源,对40个苦楝种源的4年生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苦楝不同种源之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苦楝种源群体树高、胸径、材积总均值分别为:3.38 m、3.66 cm、0.0028 m3;35号种源(广东增城种源)树高、胸径生长量最大,其树高平均生长量为4.00 m,大于群体总均值18.34%,胸径平均生长量为4.63 cm,大于群体总均值26.50%;7号种源(广西博白种源)的材积生长量最大,为0.0056 m3,大于群体总均值100%;2)对40个苦楝种源的树高和胸径指标进行聚类,将参试材料分为4类,其优劣顺序为:类群Ⅲ>类群Ⅳ>类群Ⅱ>类群Ⅰ;3)7号(广西博白)、9号(广西容县)、10号(赣州南康三江)、14号(广西北流)、29号(宜春袁州)、35号(广东增城)等6个苦楝种源,其种源试验林生长整体显著优于CK1(章贡蟠龙种源)和CK2(大余种源),具有明显的速生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种源,供江西地区及其种源所在地苦楝造林用种.  相似文献   

6.
鹅掌楸种源遗传变异和选择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鹅掌楸全分布区内抽样15个种源,于长江中下游5省区按统一试验设计营造种源试验林,7年生时全面测定其树高(H)、胸径(DBH)、冠幅(RC)等主要生长性状,进行遗传6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地点间差异极显著,种源对环境反映灵敏,种源与地点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H、DBH和材积(V)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3、0.526、0.521,受较强的遗传控制;RC受遗传控制程度相对较低(H^2=0.301)。相继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适应性分析和幼成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为种源选择和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多点综合选择选出黎平、伤痛永两个优良种源,遗传增益11.8%。单点选择分别选出1-3个丰产种源,遗传增益达15.4%-51.5%。  相似文献   

7.
对细叶桉3个种源5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分析和家系遗传变异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叶桉主要性状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都极显著,种源间的差异大于家系间的差异,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Laura种源优于其它种源。细叶桉家系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呈中度至强度遗传;枝下高、干形和冠幅与生长性状遗传相关极显著。运用指数选择法对50个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初步选出5个优良家系,可望获得22.23%的综合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形态特征和播种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苦楝自然分布区内8个种源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形态特征和播种品质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苦楝种子大小存在显著的产地差异,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纵径、横径、纵横径比及千粒重差异均达0.01极显著水平。(2)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发芽率均较高,变幅为50%~81%,平均发芽率为65%,变异系数为15%;发芽指数变化幅度为1.531—2.919,变异系数为19.45%;活力指数变幅为0.054~0.330,变异系数达56.64%。(3)综合种子形态指标和播种品质指标可以分析得出福建平潭,陕西杨凌、广西武鸣、安徽歙县等种源种子品质较好,湖北黄冈种源种子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9.
白榆种源和种源内家系综合选择及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价了1981年在庄河县营造的白榆种源和种源内家系试验林的遗传变异规律。种源选择比种源内家系选择潜力大。在同一个大种源区内进行种源和种源内家系的综合选择,遗传增益树高为12.7%,胸径为11.3%。采用连年生长量的比较,遗传与表型相关和秩次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幼年与成年生长性状相关程度,提出白榆生长性状在5~6年生即可早期选择。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苦楝基因资源及其遗传改良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楝是我省优良的多用途乡土树种。在对我省苦楝基因资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苦楝遗传改良策略,展望了我省苦楝基因资源研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白榆优良种源、家系配合选择苗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白榆苗期1年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白榆种源、家系高生长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白榆种源遗传力、遗传增益均大于家系,首先进行种源选择,再选择优良家系可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2.
《贵州林业科技》2007,35(1):F0002-F0002
贵州省马尾松遗传改良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多年的群体选择、个体选择和多世代选择。通过全国协作研究,贵州东部和南部的马尾松种源是中国马尾松的优良种源区;在贵州马尾松优良种源天然分布区进行了优良林分选择;在优良种源和优良林分研究的基础上,从优良种源和优良林分中选择了500多个优良个体进行了优良繁殖材料生产群体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贵州省共有不同遗传层次的马尾松种子园4处(约200公顷),分布在贵阳、都匀、黄平和天柱。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全分布区杉木种源试验早期选择的优良种源在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开展杉木种源中间试验.从种源水平和种源内林分水平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在生长性状上虽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受林地环境及种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受到非常弱的遗传因素控制.因而,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早期选择结果是可靠的,选择出的优良种源可在闽中地区推广应用.材积在林分水平上差异显著,且受到中等程度的遗传因素控制,可进行优良林分选择.以材积为指标,从参试林分中选择了6个优良林分,选择出的优良林分平均材积遗传增益为12.60%,选择效果明显.选择结果还表明选择杉木种源造林时,应充分重视本地种源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表明,云南、贵州、湖北等8~12个秃杉种源,70个单株子代,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强於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於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种子千粒重是湖北种源的1.62倍,种源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冠幅宽而长,根系发达。据对秃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发育,生物量测定10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分布区生态特点,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变异、区划与选择为秃杉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互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与速生阶段的秩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痤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锦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较宽。优良种源材积的选择效益为39.7%-134.5%。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针叶树种(球果类)遗传改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林木遗传改良从建国后可以分成初始阶段(50~6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70~80年代)和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阶段(90年代以后)。近35年来山东林业科技针叶树遗传改良论文占3.06%,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本文对我省针叶树育种场建设、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子代测定、良种快繁技术、针叶树遗传改良项目、成果及品种等进行了回顾。同时对针叶树遗传改良策略、种源选择、种子园与遗传增益、现代育种技术在针叶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和杂交育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西南桦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文章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1个西南桦种源在广东省中部引种的苗期及幼林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种西南桦的地径、苗高以及幼树高生长在种源间、家系间差异极显著,种源内遗传变异大于种源间,家系遗传力高于种源。依据苗期地径选择出表现良好的5个种源,在其中选择出35个优良家系,遗传增益为14.59%;根据苗高在5个优良种源中选择20个优良家系,遗传增益达到21.27%。幼林阶段高生长与苗期略有变化,根据幼树高生长指标在5个优良种源中进一步选出25个优良家系,遗传增益达到10.03%。  相似文献   

18.
《江西林业科技》1994,(3):53-60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与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的失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座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绵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2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为对象,探讨了马尾松种源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性状中,并强烈受到遗传因素控制。以树高、胸径、材积构建马尾松种源及单株选择指数方程,选择出12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和33株优良单株。这些优良种源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34.75%,优良单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141.48%,选择效果明显。对比早期选择结果发现,广西岑溪及江西崇义种源速生性具有稳定性,福建种源速生性在后期能完全表现。  相似文献   

20.
毛竹种源地理变异规律及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5年春收集全国毛竹分区8省16个毛竹种源的母竹,在福建建瓯和华安县营造种源试验林,经过5年观测不同种源发笋成竹,春笋营养成份和叶生理生化等70多项性状,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分析毛竹种源各种遗传参数,结果发现毛竹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南部种源发笋量较大,而北部种源的新竹胸径、竹高较大。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分析,初步选择出福建武夷山、建瓯、沙县、江西上饶4个优良种源,遗传增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