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DIY店     
“能喝的古董”是人们给予普洱茶的评价。最近.天津街头出现了以往只有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才能一见的场景:现场制作普洱茶。顾客不仅可以品茶、欣赏茶艺.还可以现场亲手制作普洱茶。  相似文献   

3.
核桃叶制茶工艺改进及其茶叶营养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核桃鲜叶制茶工艺中食盐溶液浸泡和烫漂进行对比试验,删除了影响茶叶风味、营养的浸泡及烫漂工序。改进工艺的成品茶暗绿色,成形好;茶汤色泽黄绿、澄清,具核桃叶特有的清香,滋味鲜醇爽口。茶化成分分析表明:该茶具有高Vc、高黄酮、高水浸出物、低多酚之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高Vc保健茶。  相似文献   

4.
陈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71-8172
[目的]找出一种既能提升秋季茅山长青茶各项品质指标,又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方法]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处理茅山长青茶原料,并对不同处理茶样进行品质评审和生化成分检测。[结果]在相同失水率下延长摊放时间有利于成品茶香气的形成;醇化处理成品茶的香气优于未经纯化处理的;蒸汽杀青成品茶的香气优于滚筒杀青和微波杀青的。鲜叶自然摊放的成品茶滋味优于通风摊放的,蒸汽杀青的优于其他方式杀青的,醇化处理的优于未经醇化处理的。蒸汽杀青加醇化处理的成品茶滋味最好。蒸汽杀青时保证茶汤色泽有一定的作用。醇化处理对样品茶的叶底色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利用工艺流程“自然摊放-蒸汽杀青-理条-整形-醇化-足火”制得的成品茶综合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5.
王柳芳 《农业考古》2006,(5):184-187
苏东坡、黄庭坚都写过不少茶诗词,他们十分嗜茶,而且也很懂茶,他们经常在一块喝茶,或者有什么好茶都不忘送给对方。茶成为他们友情的一种纽带,经常互赠佳茶,从他们的茶诗词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重视友情,可以称为茶友。他们的茶诗中有不少是表现了以茶来往的主题,远方的友人送来新茶让自己品赏,心中自是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一品好茶的清香,更在品茶时感受到友情之珍贵。诗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友情常萦绕心田,更增茶叶之甘甜清香,往往要做诗答谢。当诗人有好茶的时候,也不忘与远方的知己分享,以茶相赠,情浓意更长。茶叶,是清雅…  相似文献   

6.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8.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活资料很早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对品茶生活及其含蕴的文化事象描写比比皆是.《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记载了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对此已有论者写文章进行多方面的阐释.李绿园创作的《歧路灯》是反映中原地区十八世纪中下层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108回,涉及茶的就有97回,"茶"字在书中出现381次.小说中居家饮茶、待客献茶敬茶、醒酒或提神用茶、治疗感冒等疾病也用茶……茶事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作者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之一.但是,至今尚无人论及《歧路灯》中丰富的茶事活动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本文立足小说文本资料,进行细致梳理,以探究书中的茶事描写及其含蕴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巩志 《农业考古》2005,(2):313-313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而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陈宗懋《中国茶经》);而茶之奇又奇在“岩韵”。岩韵,评茶术语之一。专用于描述乌龙茶的香气,以及品茶的韵味和特征。茶之为饮,首重风韵,探韵寻趣,是茶道、茶艺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以探索茶道茶艺的情趣。对岩茶韵味的解释,有人说得玄奥,让人难以捉摸。得茶细细品尝,也难解个中之味。当代书法家潘主澜说:“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却精详”。实际不是难以捉摸,只要以掌握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的特征,通过品尝滋味过程,掌握住武夷岩茶的品质风韵就能破解个中韵味。  相似文献   

10.
金龙玉珠是安徽省金寨县所生产的一种地方特种绿茶。就该茶加工过程中做形温度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次做形温度各设3组处理。第1次做形温度设置(190±10)℃、(160±10)℃和(130±10)℃高中低3组;第2次做形温度设置(130±10)℃、(100±10)℃和(70±10)℃高中低3组。结果表明,第1次做形,低温处理品质显著好于中温和高温处理,低温处理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有利于茶汤滋味的改善。第2次做形,中温处理品质最好。在一定范围内茶样香精油含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因此,在金龙玉珠茶加工过程中,第1次做形和第2次做形温度应分别控制在(130±10)℃和(100±10)℃,此时成品茶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1千克新鲜芦笋,卖价最高的时候不过12元,可经过深加工变成“芦笋茶”之后,身价马上增加二三百倍,用芦笋嫩尖制成的“芦笋茶”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热销,每千克卖价竟然高达3000元。芦笋是黄陂的特产,芦笋主要走外销路线。然而,出口的芦笋,要求粗细在0.8厘米以上。这样一来,不符合标准的近3成芦笋就白白烂掉。去年,黄陂区研发出芦笋茶,即将芦笋的嫩尖制成茶出售。由于约100多千克芦笋嫩尖才能产出1千克成品茶,加上人工等费用。每千克芦笋茶可卖到3000多元。加工芦笋茶不失为一条致富好门道。  相似文献   

12.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抗癌、保健、减肥、益寿加培育智力,这是云南普洱茶(Yunnan Po nae/Ponao,古濮越族的原始发音)的五大基本功能。在清代,宫廷成员,从皇帝到宫女,其品茶习惯是夏喝龙井冬饮普洱。原创于明末清初的世界文学巨著《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也冬饮普洱茶、女儿茶(当时普洱茶的上品之一)。可知,这“普洱茶”真是不凡呢!  相似文献   

14.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6
现在 ,这儿有一本名叫《台湾茶街》 ,是我从台湾晚清时期的历史旅途中 ,所看到茶叶留给我的心灵讯息。历史 ,是遥远的、冰冷的 ;透过言词、文字、图像表达些许的喜悦 ,一些事物就在记忆的那一方醒了过来 ,心中驰骋的想像、画面 !通常 ,随意拜访历史舞台 ,看到老建筑 ,只有感觉一丝清爽的微风 ,唯有像呼吸一样体味历史 ,心境中才有生存的明证 ,也才有可能将自己内省的东西发散出来 ,也才会自然地和历史交织出一些共同言语。喝茶 ,就像呼吸一样 ,自然地是一种平凡轻松的事 ,中国人才会说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闻茶叶香是很多人生活的经验 !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茶道是人们通过感官来品赏茶的形、色、香、味,并由品饮茶进入到品悟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之道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茶是文人士大夫们通往"道"的方式之一,崇尚儒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崇尚道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自然与逍遥,崇尚禅宗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空寂无住的般若智慧。而茶本身所蕴含的俭、静、真的特质,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6.
汪星燚 《农业考古》2001,(4):189-191
或许是同属“国粹”的关系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情同手足 ,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而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东坡的一段精彩的叙述更加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据传有一次文人聚会 ,以斗茶取乐 ,苏东坡以茶白而占了上风 ,因而面露得意之色。而司马光见状不服 ,质问东坡 :“茶、墨两物本不同 ,君何以同时爱此两物 ?”众皆愕然。苏东坡从容不迫地说 :“茶可于口 ,墨可于目。……茶与墨二者正相反 ,茶欲白 ,墨欲黑 ;茶欲重 ,墨欲轻 ;茶欲新 ,墨欲陈。上茶妙墨俱香 ,是其德同也 ;皆坚 ,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 ,其德操一也。…  相似文献   

17.
在《茶经》问世一千二百二十八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一、传承科学精…  相似文献   

18.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246-246
江西修水有个双井村,所生产的茶叶叫做双井茶。双井村还诞生一位文学家叫黄庭坚。二者在宋代都享有盛名。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五代毛文锡《茶谱》就说“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但双井茶名声鹊起却与黄庭坚有很大关系。他经常将双井茶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京城的师友,结果“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从而名震京师,享誉全国。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1034-1038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当时浙江名茶)上,遂为草茶(即散茶)第一。”这不仅…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市场消费新趋向,近年来我国有关生产和科研单位研制开发了颗粒状、圆形、钩形、串形、花形、片状、胶囊状等特形茶新产品,现综介如下。一、颗粒状茶1、颗粒绿茶。此茶加工分初、精制二道,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初烘-→锤切-→揉切-→解决筛分-→毛火-→足火-→毛茶。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筛分-→风选-→静电拣梗-→撩筛-→补火-→清风-→匀堆-→装箱-→成品茶。此茶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翠绿,呈颗粒状并匀净重实。内质香气高长,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略含花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  相似文献   

20.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